《本草綱目》~ 虫部第四十一卷 (1)
虫部第四十一卷 (1)
1. 蟲之三
(化生類三十一種)
白話文:
化生類三十一種
一、熊脂 熊的脂肪。
二、鹿脂 鹿的脂肪。
三、豬脂 豬的脂肪。
四、雞脂 雞的脂肪。
五、羊脂 羊的脂肪。
六、牛脂 牛的脂肪。
七、鵝脂 鵝的脂肪。
八、狗脂 狗的脂肪。
九、龜脂 烏龜的脂肪。
十、蛇脂 蛇的脂肪。
十一、鯉脂 鯉魚的脂肪。
十二、鰣脂 鰣魚(一種海魚)的脂肪。
十三、蟹脂 螃蟹的卵黃。
十四、蝦脂 蝦的卵黃。
十五、羊頭酥 綿羊腦黃。
十六、豬胰酥 豬胰臟的脂肪。
十七、雞內金 雞的砂囊內膜。
十八、鵝油 鵝的脂肪。
十九、鴨油 鴨的脂肪。
二十、魚油 魚的脂肪。
二十一、龜板膠 烏龜殼膠。
二十二、龜甲膠 烏龜殼膠。
二十三、鹿角膠 鹿角膠。
二十四、鹿血膠 鹿血膠。
二十五、鹿筋膠 鹿筋膠。
二十六、阿膠 驢皮膠。
二十七、皮膠 獸皮膠。
二十八、骨膠 骨頭膠。
二十九、角膠 角質膠。
三十、麟膠 鱗片膠。
三十一、鯉魚膠 鯉魚皮膠。
2. 蠐螬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烏賊魚
- 味甘鹹,微寒。無毒。主風寒濕痺,腫毒,惡瘡,婦人產後諸疾,利小水。
梭子蟹
- 味鹹,微寒。無毒。主熱病,止渴,療反胃,解蟹毒,中惡,風氣,除煩熱。
蝦
- 味甘鹹,平。無毒。主療反胃,利小水,益胃腸,化積聚。
螺
- 味甘鹹,寒。有小毒。主消渴,利小水,化痰,破積聚。
蛤蜊
- 味甘鹹,微寒。無毒。主療小兒驚癇,利小水,益胃腸,解酒毒。
牡蠣
- 味甘鹹,微寒。無毒。主治虛勞,虛煩,驚悸,心腹痛,利小水。
海螺
- 味鹹,寒。無毒。主療驚癇,利小水,化痰。
海蜇
- 味鹹,寒。有小毒。主療喉痺,利小水,破積聚。
海藻
- 味鹹,寒。無毒。主療婦人月事不調,利小水,化痰。
海帶
- 味鹹,寒。無毒。主治癭瘤,結胸,利小水,化痰。
【釋名】蟦蠐(音墳。《本經》)、蜰蠐(音肥。《別錄》)、乳齊(弘景)、地蠶(郭璞)、應條(《吳普》)。
白話文:
【釋名】蟦蠐(音墳,《本經》)、蜰蠐(音肥,《別錄》)、乳齊(弘景)、地蠶(郭璞)、應條(《吳普》)。
解釋各種別稱:
-
蟦蠐: 這個詞在《本經》中出現。
-
蜰蠐: 這個詞在《別錄》中出現。
-
乳齊: 這是弘景使用的詞。
-
地蠶: 這是郭璞使用的詞。
-
應條: 這是《吳普》中使用的詞。
時珍曰:蠐螬,方言作蠀螬,象其蠹物之聲。或謂是齊人曹氏之子所化,蓋謬說也。蟦、蜰,言其狀肥也。乳齊,言其通乳也;《別錄》作勃齊,誤矣。
【集解】《別錄》曰:蠐螬生河內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反行者良。
白話文:
李時珍說:蠐螬,地方方言叫蠀螬,是形容它蛀蝕東西的聲音。有人說它是齊人曹氏的兒子變化成的,這完全是謬說。蟦、蜰,是形容它肥大的樣子。乳齊,是說它有通乳的作用。《別錄》寫作勃齊,是錯誤的。
【集解】《別錄》記載:蠐螬生長在河內平坦的沼澤地,以及人家堆積的糞便和草叢中。採集沒有時間限制。倒著爬行的蠐螬品質較好。
弘景曰:大者如足大趾。以背滾行,乃快於腳。雜豬蹄作羹於乳母,不能別之。
白話文:
弘景說:大的像腳的大拇指,用背部滾動著前進,速度比腳還快。曾有人把豬蹄和它混在一起做成湯給乳母吃,乳母竟然分不出來。
時珍曰:其狀如蠶而大,身短節促,足長有毛。生樹根及糞土中者,外黃內黑。生舊茅屋上者,外白內黯。皆濕熱之氣熏蒸而化,宋齊丘所謂「燥濕相育,不母而生」是矣。久則羽化而去。
【正誤】弘景曰:《詩》云:領如蝤蠐。今以蠐字在上,恐倒爾。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蟲子形狀像蠶,但體型較大,身體短而節數多,腳長且有毛。生長在樹根或糞土中的,外表黃色而裡面黑色。生長在舊茅屋上的,外表白色而裡面黯淡。都是濕熱之氣燻蒸而形成的,宋代的齊丘所說的「燥濕相生,沒有母體也能夠自己生長」就是這個意思。時間久了就會長出翅膀飛走。
【正】洪景說:《詩經》說:頸項像蝤蠐。現在把「蠐」字放在上面,恐怕顛倒了。
恭曰:此蟲一名蝤蠐,有在糞聚中,或在腐木中。其在腐柳中者,內外潔白;糞土中者,皮黃內黑黯。形色既異,土木又殊,當以木中者為勝。宜冬月採之。
白話文:
我恭敬地說:這種蟲子有一個名字叫蝤蠐,它們有的在糞堆中,有的在腐爛的樹木中。在腐朽柳樹中的蝤蠐,內外潔白;在糞土中的蝤蠐,皮黃內黑而沒有光澤。蝤蠐的形狀和顏色不同,生長的土木環境也不一樣,應該以生長在樹木中的蝤蠐為上品。適合在冬季採集。
宗奭曰:諸腐木根下多有之。構木津甘,故根下尤多。亦有生於糞土中者,雖肥大而腹中黑;不若木中者,雖瘦而稍白,研汁可用。
斆曰:蠐螬須使桑樹、柏樹中者妙。
白話文:
宗奭說:很多腐爛的樹木根部常會有它們的存在。構樹的根部特別多,因為構木的汁液甘甜。也有一種生長在糞土裡的,雖然體型粗大但內部是黑色的;而生長在木頭裡的,雖然較瘦但內部稍微是白色的,可以研磨汁液來使用。
斆說:蠐螬最好選擇在桑樹和柏樹裡生長的。
韓保升曰:按:《爾雅注》云:蟦,蠐螬,在糞土中。蝤蠐,蠍。蠍,蛣𧌑。又云:蠍,桑蠹。並木中蠹也。正與《本經》蟦蠐生積糞草中相合。蘇恭言當以木中者為勝,則此外恐非也。切謂不然。今諸朽樹中蠹蟲,通謂之蠍,莫知其主療;惟桑樹中者,近方用之。而有名未用、曾用未識類中,有桑蠹一條即此也。
蓋生產既殊,主療亦別。雖有毒、無毒易見,而相使、相惡難知。且蠍不號蠐螬,蟦不名蛣𧌑,自當審之。
白話文:
韓保升說:根據《爾雅注》記載:蟦,又稱蠐螬,生長於糞土之中。蝤蠐,即蠍子。蠍子,就是蛣𧌑。此外又說:蠍子,是桑樹中的蠹蟲。這些都是木頭中的蛀蟲。與《本經》記載的蟦蠐生長在積糞和草叢之中相吻合。蘇恭認為應該以木頭中的蛀蟲為最佳,那麼除此之外的恐怕就不是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現在各類朽爛的樹木中的蠹蟲,通稱為蠍子,卻不知道它們各自的主治功效;只有桑樹中的蠹蟲,才被附近地區的人們使用。而在有名但是沒有使用、曾經使用但是不認識的種類中,有桑蠹這一條,它就是這種蟲。
生產不同,主治也別。雖然毒性有毒、無毒容易看出,但相配、相剋難以得知。蠍子不叫蠐螬,蟦不叫蛣蜣,一定要審慎辨別。
藏器曰:蠐螬居糞土中,身短足長,背有毛筋。但從夏入秋,蛻而為蟬,飛空飲露,能鳴高潔。蝤蠐一名蠍,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木如錐刀。身長足短,口黑無毛,節慢。至春雨後化為天牛,兩角如水牛,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騰不遙。出處既殊,形質又別,陶、蘇乃混注之,蓋千慮一失也。
白話文:
《藏器》中說:蠐螬生活在糞土中,身體短小,腳卻很長,背上有毛和筋。到了夏天,脫皮化為蟬,飛在空中飲露水,鳴叫聲清脆高亢。蝤蠐又叫蠍或蠹,生活在腐朽的木頭裡,以木頭的中心為食,在木頭上鑽出像錐子一樣的洞。蝤蠐的身體細長,腳卻很短,嘴巴是黑色的,沒有毛,行動緩慢。到了春雨之後,化為天牛,兩隻角像水牛的角,顏色是黑色的,背上有白色的斑點,上下飛躍在樹木之間,但飛的距離不遠。蠐螬、蝤蠐、天牛這三種昆蟲的出處不同,形態各異,陶弘景和蘇頌卻把牠們混在一起,真是千慮一失啊!
惟郭璞注《爾雅》,謂:蠐螬在糞土中,蝤蠐(桑蠹)在木中,齧桑,似蝸牛長角,喜齧桑樹者,為是也。
頌曰:今醫家與蓐婦下乳藥用糞土中者,其效殊速,乃知蘇恭之說不可據也。
白話文:
只有郭璞註解《爾雅》,說:蠐螬在糞土中,蝤蠐(桑蠹)在木頭裡面,嚙食桑樹,類似蝸牛,長着角,喜歡嚙食桑樹的,就是它。
當今醫者和助產婦用來催乳的藥物中含有糞便,效果特別快速,這才明白蘇恭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修治】斆曰:凡收得後陰乾,與糯米同炒,至米焦黑取出,去米及身上、口畔肉毛並黑塵了,作三、四截,研粉用之。
白話文:
修治方法:斆說:凡是收集來的蜈蚣,先陰乾,然後與糯米一起炒,至米炒焦黑時取出,去掉米以及蜈蚣身上、口邊的肉毛和黑塵,將蜈蚣分成三、四段,研成粉末備用。
時珍曰:諸方有乾研及生取汁者,又不拘此例也。
【氣味】咸,微溫,有毒。《別錄》曰:微寒。
之才曰:蜚蠊為之使,惡附子。
白話文:
李時珍說:各家的方子,有的將附子烘乾研成粉,有的直接取生附子汁,並不必拘泥於此例。
【附子的氣味】鹹,微溫,有毒。《別錄》中說:微寒。
徐之才說:飛蠊是附子的剋星,畏懼附子。
【主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本經》)。療吐血在胸腹不去,破骨踒折血結,金瘡內塞,產後中寒,下乳汁(《別錄》)。取汁滴目,去翳障。主血止痛(《藥性》)。敷惡瘡(《日華》)。汁主赤白遊疹,疹擦破塗之(藏器)。取汁點喉痹,得下即開(蘇頌)。
白話文:
【主治】瘀血,痹氣造成的骨折,刺痛固定在脅下,月經不通,眼中有垢,青濛眼,白膜(《本經》)。治療吐血在胸腹內不去,骨折脫臼瘀血凝結,外傷內傷金瘡,產後受寒,催乳汁(《別錄》)。取汁滴入眼內,除去眼膜障礙。止血止痛(《藥性》)。敷治惡瘡(《日華》)。汁主治赤白遊疹,疹子擦破塗之(藏器)。取汁點喉嚨腫痛,有膿即破開(蘇頌)。
主唇緊口瘡、丹疹、破傷風瘡、竹木入肉、芒物眯目(時珍)。
【發明】弘景曰:同豬蹄作羹食,甚下乳汁。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大䗪蟲丸方中用之,取其去脅下堅滿也。
白話文:
發明
弘景說:將豬蹄和甘草一起煮湯喝,可以促進乳汁分泌。
頌
張仲景治療雜症,在「大䗪蟲丸」方中使用了甘草,取其消除腋下腫塊的作用。
時珍曰:許學士《本事方》:治筋急養血,地黃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按:《陳氏經驗方》云:《晉書》:吳中書郎盛沖母王氏失明。婢取蠐螬蒸熟與食,王以為美。沖還知之,抱母慟哭,母目即開。與《本草》治目中青翳白膜、《藥性論》汁滴目中去翳障之說相合。
白話文:
李時珍說:許學士在《本事方》中說:治療筋急,養血,在地黃丸中使用蠐螬,取其治療血瘀痹症的功效。參考《陳氏經驗方》記載,《晉書》中說:吳國中書郎盛沖的母親王氏失明瞭。使女把蠐螬蒸熟後給王氏吃,王氏以為很好吃。盛沖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抱著母親痛哭,王氏的眼睛立即恢復了光明。這與《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治療眼睛中的青翳白膜,以及《藥性論》中記載的蠐螬汁滴入眼中去除翳障的說法相符合。
予嘗以此治人得驗,因錄以傳人。又按:魯伯嗣《嬰童百問》云:張太尹傳,治破傷風神效方:用蠐螬、將駝脊背捏住,待口中吐水,就取抹瘡上。覺身麻汗出,無有不活者。子弟額上跌破,七日成風,依此治之,時間就愈。此又符療踒折、敷惡瘡、金瘡內塞、主血止痛之說也。
白話文:
我曾經用這種方法治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把它寫下來傳授給其他人。另外根據魯伯嗣的《嬰童百問》記載:張太尹傳授了一個治療破傷風的神奇配方:用蠐螬(一種昆蟲),將駝背的脊背捏住,等到口中吐出水,就取水抹在瘡口上。感到身體麻木、出汗,沒有人不活下來的。我的孩子額頭跌破,七天後變成破傷風,按照這個方法治療,不久就痊癒了。這也符合治療跌打損傷、敷惡瘡、金瘡內塞、止血止痛的說法。
蓋此藥能行血分,散結滯,故能治以上諸病。
【附方】舊五,新四。
小兒臍瘡:蠐螬研末敷之,不過數次。(《千金方》)
小兒唇緊:蠐螬研末,豬脂和,敷之。(《千金方》)
赤白口瘡:蠐螬研汁,頻搽取效。(《政和本草》)
丹毒浸淫:走串皮中,名火丹。以蠐螬搗爛,塗之。(《刪繁方》)
癰疽痔漏:蠐螬研末,敷之,日一上。(《子母秘錄》)
虎傷人瘡:蠐螬搗爛,塗之,日上。(唐瑤《經驗方》)
竹木入肉:蠐螬搗塗之,立出。(《肘後》)
麥芒入眼:以新布覆目上,持生蠐螬從布上摩之,芒著布上出也。(《千金方》)
斷酒不飲:蠐螬研末,酒服,永不飲。(《千金方》)
白話文:
這味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凝結,因此能治療上述種種疾病。
【附方】舊方有五則,新加四則。
小兒肚臍化膿潰爛:將蠐螬磨成粉末敷上,敷數次便會痊癒。(《千金方》)
小兒嘴脣乾裂:將蠐螬磨成粉末,用豬油調和,敷上嘴脣。(《千金方》)
口腔潰瘍:將蠐螬磨成汁,時常塗抹,能起到治療效果。(《政和本草》)
丹毒蔓延:蔓延至皮膚中,稱為火丹。用蠐螬搗爛,塗抹在患處。(《刪繁方》)
癰疽痔漏:將蠐螬磨成粉末,敷在患處,每日敷一次。(《子母祕錄》)
虎抓傷:將蠐螬搗爛,塗抹在傷口上,每日塗一次。(唐瑤《經驗方》)
竹木刺入肉:將蠐螬搗爛,塗抹在刺入處,刺就能立即退出。(《肘後》)
麥芒刺入眼睛:用新布蓋住眼睛,手拿活蠐螬從布上摩擦,麥芒就會黏在布上而取出。(《千金方》)
戒酒:將蠐螬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此後永不飲酒。(《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