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虫部第四十卷 (11)
虫部第四十卷 (11)
1. 人蝨
(《拾遺》)
【釋名】虱。
時珍曰:蝨從虱,從⿱䖝䖵。卂音迅,⿱䖝䖵音昆,蝨行迅疾而昆繁故也。俗作虱。
【集解】慎微曰:按:《酉陽雜俎》云:人將死,蝨離身。或云取病人蝨於床前,可卜病。如將差蝨行向病者,背則必死也。荊州張典兵曾捫得兩頭蝨也。
時珍曰:人物皆有蟲,但形各不同。始由氣化,而後乃遺卵出蟣也。《草木子》言其六足,行必向北。《抱朴子》云:頭蝨黑,著身變白。身蝨白,著頭變黑,所漸然也。又有蝨症、蝨瘤諸方法,可見蝨之為害非小也。《千金方》云:有人齧蝨在腹中,生長為症,能斃人。用敗篦敗梳,各以一半燒末,一半煮湯調服,即從下部出也。
徐鉉《稽神錄》云:浮梁李生背起如盂,惟癢不可忍。人皆不識。醫士秦德立云:此蝨瘤也。以藥敷之,一夕瘤破,出蝨鬥余,即日體輕。但小竅不合,時時蝨出無數,竟死。《予記唐小說》載滑臺一人病此。賈魏公言:惟千年木梳燒灰,及黃龍浴水,乃能治之也。洪邁《夷堅志》云:臨川有人頰生瘤,癢不可忍,惟以火炙。
一醫剖之,出蝨無數,最後出二大蝨,一白一黑,頓愈,亦無瘢痕。此蝨瘤也。又今人陰毛中多生陰蝨,癢不可當,肉中挑出,皆八足而扁,或白或紅。古方不載。醫以銀杏擦之,或銀硃熏之皆愈也。
【氣味】咸,平,微毒。畏水銀、銀硃、百部、菖蒲、蝨建草、水中竹葉、赤龍水、大空。
【主治】人大發頭熱者,令腦縫裂開,取黑蝨三五百搗敷之。又治疔腫,以十枚置瘡上,用荻箔繩作炷,灸蝨上,即根出也。又治腳指間肉刺瘡,以黑蝨敷之,根亦出也(藏器)。眼毛倒睫者(拔去毛,以蝨血點上,數次即愈。時珍)。
【附方】新一。
腳指雞眼:先挑破。取黑、白蝨各一枚置於上縛之,數用自愈也。(《便民圖纂》)。
白話文:
人蝨
蝨,又稱之為虱子。李時珍說:「蝨」字從「虱」,從「昆」,「卂」音迅,「昆」指昆蟲繁多,「蝨」字的字形,說明了蝨子行動迅速且數量繁多。民間通稱作「虱子」。
古籍記載,人將死時,身上的蝨子會離開。有人說,可以根據病人的蝨子在床前的動向來判斷病情:如果蝨子往病人方向爬,則病情會好轉;如果背向病人爬,則病人必死。荊州的張典兵曾一次就抓到兩隻蝨子。
李時珍說:人身上都會有寄生蟲,只是形狀不同。這些寄生蟲起初是由於人體氣血的變化而產生,之後產卵繁殖。古籍《草木子》記載,蝨子有六隻腳,爬行時一定朝北。《抱朴子》記載,頭蝨是黑色的,寄生在身上會變成白色;而身上的蝨子是白色的,寄生在頭上會變成黑色。這些都是蝨子長期寄生所造成的變化。此外,還有因蝨子引起的各種疾病和腫瘤,可見蝨子的危害不小。《千金方》記載:有人被蝨子咬傷,蝨子在腹中生長成腫瘤,甚至能致人於死。治療方法是用壞掉的篦子和梳子,各取一半燒成灰末,一半煮水調服,蝨子就會從下體排出。
徐鉉的《稽神錄》記載:浮梁有個叫李生的,背上長了一個像碗一樣的腫塊,奇癢無比,眾人都不認識這種病。醫生秦德立說這是蝨瘤,用藥敷治,一夜之間腫瘤破裂,流出了大量的蝨子,李生病情當天就減輕了。但是,傷口小孔未癒合,蝨子不斷地從裡面爬出來,最終李生還是死了。《予記唐小說》也記載了滑臺有人患有這種疾病。賈魏公說:只有用千年老木梳燒成的灰,以及黃龍浴水才能治療。洪邁的《夷堅志》記載:臨川有人臉頰上長了腫瘤,奇癢難忍,只能用火烤。一位醫生將腫瘤切開,流出了無數的蝨子,最後出來兩隻大蝨子,一隻白色一隻黑色,病就好了,也沒有留下疤痕。這也是蝨瘤。現在人們陰毛中常生陰蝨,奇癢難忍,必須從肉中挑出來,這種蝨子有八隻腳,扁平狀,或白或紅。古方中沒有記載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現在常用銀杏擦拭,或用銀硃熏蒸,都能治癒。
蝨子的味道是鹹的,性平,微毒。它害怕水銀、銀硃、百部、菖蒲、蝨建草、水中竹葉、赤龍水、大空。
蝨子可以治療一些疾病:治療人頭部發熱,可以將頭部縫隙裂開,取三百到五百隻黑色蝨子搗碎敷在上面。也可以治療疔腫,將十隻蝨子放在患處,用荻箔繩做成艾炷,在蝨子上面灸治,膿根就會出來。還可以治療腳趾間的肉刺,用黑蝨敷在上面,膿根也會出來。眼睫毛倒睫,可以拔掉睫毛,用蝨子的血點在上面,幾次就能治癒。
腳趾雞眼:先將雞眼挑破,然後取黑白蝨子各一隻放在上面,用布包紮,多次使用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