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

1. 生地黃

【氣味】大寒。

【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別錄》)。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搗貼心腹,能消瘀血(甄權)。

【發明】好古曰:生地黃入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仲陽瀉丙火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權曰:病人虛而多熱者,宜加用之。

戴原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虛火之證者,宜地黃之屬,以滋陰退陽。

宗奭曰:《本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者,若與生干,當慮太寒,故後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別,不可不詳。

時珍曰:《本經》所謂乾地黃者,乃陰乾、日乾、火乾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別錄》復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指乾地黃為熟地黃,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故今別出熟地黃一條於下。

熟地黃

【修治】頌曰:作熟地黃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別以揀下瘦短者三二十斤搗絞取汁,投石器中,浸漉令浹,甑上浸三、四過,時時浸濾轉蒸訖,又曝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須瓷器收之,以其脂柔喜潤也。

斅曰:採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乾。勿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併發白,男損營,女損衛也。

時珍曰:近時造法:揀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晾乾。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氣味】甘、微苦,微溫,無毒。

元素曰:甘、微苦,寒。假酒力灑蒸,則微溫而大補。味厚氣薄,陰中之陽,沉也。入手足少陰厥陰之經。治外治上,須酒製。忌蘿蔔、蔥、蒜、諸血。得牡丹皮、當歸,和血生血涼血,滋陰補髓。

【主治】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時珍)。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元素)。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好古)。

【發明】元素曰: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須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好古曰:生地黃治心熱、手足心熱,入手足少陰厥陰,能益腎水,涼心血,其脈洪實者宜之。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八味丸以之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湯治藏血之臟,以之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

白話文:

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主治婦女崩漏不止,產後血往上衝導致心悶氣絕,以及跌打損傷引起的出血、胎兒不下墜或難產、瘀血停滯、鼻出血、吐血等症狀,可用搗碎後服用。(《別錄》) 它還能清熱,促進月經來潮,利尿。搗碎後敷貼在腹部,可以消散瘀血。(甄權)

生地黃走入少陰經,也是太陽經的藥物,因此古人用它與木通一起瀉去心火。(好古) 各種經絡的熱症,配伍其他藥物,生地黃也能治療。尿血、便血等症狀也適用。

虛弱多熱的病人,宜服用生地黃。(甄權)

陰虛陽盛,相火旺盛,侵犯陰位,日漸煎熬,出現虛火症狀者,應服用生地黃等滋陰降火的藥物。(戴原禮)

《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生地黃和乾地黃兩種,未提及熟地黃。如果病人是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年人陰虛燥熱等症狀,若使用生地黃或乾地黃,需考慮其寒性較強,因此後世改用蒸曬後的熟地黃。生熟地黃功效不同,不可混淆。(宗奭)

《神農本草經》所說的乾地黃,是指陰乾、日曬或火烤乾燥的,而認為生地黃更好。《名醫別錄》又說生地黃是指新挖出來的新鮮地黃,所以它性寒。熟地黃是後人蒸曬製作而成。各家本草書都將乾地黃指為熟地黃,雖然主治症狀相同,但涼血、補血的功效略有不同,所以現在將熟地黃單獨列出來說明。(李時珍)

熟地黃

熟地黃的製作方法:取肥大的地黃三二十斤,清洗乾淨,另取瘦小的地黃三二十斤搗碎取汁,放入石器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汁液,然後用甑子蒸三到四次,每次蒸完後再浸泡、過濾,直至蒸完,再曬乾。地黃應呈光亮黑色,如漆一般,味道甘甜如飴。需用瓷器保存,因為它油脂性強,喜潤。(寇宗奭)

另一種方法:採摘生地黃,去除外皮,用瓷鍋上放柳木甑蒸,攤開晾涼,加酒拌勻再蒸,再晾乾。避免使用銅鐵器,否則會損傷腎臟,引起白髮,男性損傷營氣,女性損傷衛氣。(陳斅)

現代的製作方法:挑選沉水、肥大的地黃,加入好酒和研磨好的縮砂仁粉拌勻,用柳木甑在瓦鍋上蒸,使其蒸氣透出,晾乾。再用砂仁酒拌勻再蒸,晾乾。如此九蒸九曬。(李時珍) 這是因為地黃質地黏膩,加入砂仁使其香氣揮發,能調和五臟之氣,歸於丹田。市面上用酒煮熟的地黃不可使用。

熟地黃味甘微苦,微溫,無毒。(元素) 或甘微苦,寒。用酒蒸制則微溫且大補。味厚氣薄,屬陰中之陽,沉降之性。走入足少陰、厥陰經。外用時需用酒制。忌蘿蔔、蔥、蒜等生冷食物。與牡丹皮、當歸同用,能和血、生血、涼血、滋陰補髓。(元素)

熟地黃主治:補益骨髓,增強肌肉,生血,補益五臟不足,通暢血脈,益耳目,使頭髮烏黑,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女子血崩、經期不調、產後諸病。(李時珍) 補血氣,滋腎水,益精陰,治療臍腹疼痛,病後腿腳痠痛。(元素) 治療久坐欲起,視力模糊。(好古)

生地黃性寒,能涼血,血熱者應使用;熟地黃微溫,能補腎,血虛者應使用。臍下疼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治療,它是通補腎的藥物。(元素)

生地黃治療心熱、手足心熱,走少陰、厥陰經,能滋陰降火,涼血,脈洪實者宜用。脈虛者宜用熟地黃,經過九次蒸制,才能補益腎中元氣。(好古) 張仲景的八味丸以熟地黃為君藥,是根本之藥。四物湯治療血虛,也以熟地黃為君藥。(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