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2)

1. 地黃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苦。權曰:甘,平。

好古曰:甘、苦,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及手太陽之經。酒浸,上行外行;日乾者平;火乾者溫,功用相同。

元素曰:生地黃大寒,胃弱者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之才曰: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

權曰:忌蔥、蒜、蘿蔔、諸血,令人營衛澀,鬚髮白。

斅曰:忌銅、鐵器,令人腎消併發白,男損營,女損衛。

時珍曰: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則寒;乾用則涼。

【主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本經》)。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

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大明)。產後腹痛。久服變白延年(甄權)。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元素)。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好古)。治齒痛唾血。

白話文:

地黃味甘,性寒,無毒。 有人認為其味苦,也有人認為其味甘,性平。

其氣味清淡,滋味濃郁,藥性沉降,屬陰性藥物,主要作用於足少陰經、厥陰經和手太陽經。用酒浸泡後,藥性會上行和外散;曬乾的地黃性平;火烤乾燥的地黃性溫,但其功效大致相同。

有人提醒,生地黃性寒,胃弱者應謹慎使用,以免傷胃。

地黃與清酒、麥門冬相合效果較佳,但忌與貝母、蕪荑同用。

也有人認為,地黃忌與蔥、蒜、蘿蔔及一切血性食物同食,否則會影響營衛之氣,導致頭髮變白。

還有人指出,地黃忌用銅鐵器皿盛放,否則會損傷腎氣,導致頭髮變白,男性損傷營氣,女性損傷衛氣。

有人建議,用薑汁浸泡地黃可以避免其黏膩阻塞腸胃;用酒炮製則可減輕其對胃的損害。鮮地黃性寒,乾燥地黃性涼。

地黃能治療心胃不適、血脈瘀阻、骨髓不足、肌肉萎縮等症狀。可用於治療寒熱積聚、痺症、跌打損傷等。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益壽,尤其是鮮地黃效果更佳。

地黃還能治療男性勞損、女性產後出血、月經過多、血尿等,能通利大小腸,清除胃中宿食,治療體虛乏力,補益五臟不足,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力,明目益耳。

地黃還能補益心膽,強健筋骨,增強意志,安神定驚,治療心悸、疲勞、心肺損傷、吐血、鼻出血、女性崩漏、暈厥以及產後腹痛等。長期服用可以使人容顏白皙,延年益壽。地黃還能涼血生血,滋補腎陰,治療皮膚乾燥和濕熱症狀。 此外,地黃還能治療心臟病引起的掌心灼熱疼痛,脾胃虛弱引起的嗜睡乏力,以及足部灼熱疼痛和牙痛出血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