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7)
草部第十五卷 (7)
1. 麻黃
三宿後,納大黃攪勻,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納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藥成,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藥勿令泄氣。(《千金方》)傷寒黃疸,表熱者,麻黃醇酒湯主之:麻黃一把(去節綿裹)。
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頓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千金方》)
里水黃腫:張仲景云: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黃湯主之。麻黃四兩(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千金》云:有患氣虛久不瘥,變成水病,從腰以上腫者,宜此發其汗。水腫脈沉屬少陰,其脈浮者為風,虛脹者為氣,皆非水也。
麻黃附子湯汗之:麻黃三兩(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張仲景《金匱要略》)
風痹冷痛: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餳。每服一匙,熱酒調下,至汗出為度。避風。(《聖惠方》)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聖惠方》)
屍咽痛痹,語聲不出:麻黃以青布裹,燒煙筒中熏之。(《聖惠方》)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節,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子母秘錄》)
心下悸病: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等分,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痘瘡倒黶:寇宗奭曰: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復出也。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縣筆工李用之子,病斑瘡風寒倒黶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中風諸病:麻黃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淨鐺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盡至三、五斗,漉去麻黃,澄定,濾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熱湯化下取汗。
熬時要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雞犬陰人見之。此劉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根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止汗,夏月雜粉撲之(弘景)。
【發明】權曰:麻黃根節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麻黃根等分,為末,生絹袋盛貯。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時珍曰: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諸證,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白話文:
麻黃
服用大黃藥方:三宿後,將大黃加入藥液攪拌均勻,用桑樹枝煮藥液至二石(容量單位),去除藥渣。加入杏仁繼續煮至六七斗(容量單位),絞去藥渣,放入銅器中。再用雪水三斗,煎煮至二斗四升,藥物製成,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病人用沸騰的白開水五合(容量單位),研磨一丸服用,立即出汗。若未痊癒,再服用一丸。密封藥物,避免泄露藥氣。(出自《千金方》)
治療傷寒黃疸:傷寒黃疸伴有表熱症狀者,可用麻黃醇酒湯治療:取一把麻黃(去除莖節,用棉布包裹)。用五升美酒煎煮至半升,一次服用,使其微微出汗。春天可用水煎煮。(出自《千金方》)
治療里水黃腫:張仲景說:全身面目浮腫,脈象沉弱,小便不利者,可用甘草麻黃湯治療。取麻黃四兩(加水五升,煮沸後去除浮沫),加入甘草二兩,煎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重複服用直至出汗。不出汗則繼續服用。需謹防風寒。(出自《千金方》)另,《千金方》記載:若因氣虛久治不愈,轉變成水腫病,腫脹從腰部以上開始者,也適用此方促使出汗。水腫脈象沉弱屬少陰,脈象浮者為風邪,虛脹者為氣虛,這些都不是水腫。(出自《千金方》)
治療水腫:麻黃附子湯可促使出汗:麻黃三兩(加水七升,煮沸後去除浮沫),加入甘草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煎煮至二升半,每次服用八分,一天三次,促使出汗。(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
治療風痹冷痛:麻黃(去除根部)五兩,桂枝二兩,研磨成粉末,用二升酒,小火慢熬至像飴糖一樣稠厚。每次服用一匙,用熱酒送服,直至出汗為止。避免受風。(出自《聖惠方》)
治療小兒慢脾風:因嘔吐腹瀉後引起的小兒慢脾風:麻黃(長五寸)十個(去除莖節),白朮(指頭大小)二塊,全蠍兩個(用新鮮薄荷葉包裹煨熟)。研磨成粉末。二歲以下服用一字(劑量單位),三歲以上服用半錢(劑量單位),用薄荷湯送服。(出自《聖惠方》)
治療咽喉腫痛:屍咽痛痹,不能發聲者:用青布包裹麻黃,燒煙熏患處。(出自《聖惠方》)
治療產後腹痛:產後腹痛及產後出血不止者:麻黃去除莖節,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方寸匕(劑量單位),一天服用二至三次,出血停止後即停止服用。(出自《子母秘錄》)
治療心悸: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一天三次。(出自《金匱要略》)
治療痘瘡倒陷:寇宗奭說:鄭州麻黃(去除莖節)半兩,用一匙蜂蜜一起炒至時間很久,加水半升煎煮數沸,去除浮沫後再煎至三分之一,去除藥渣,趁熱服用。避免受風,痘疹就會重新長出來。另一種方法:用無灰酒煎煮,效果更快。仙源縣筆工李用的兒子,患斑疹傷寒倒陷症狀已很嚴重,服用此方一次就好轉,如同神效。
治療中風:麻黃一秤(去除根部),選擇王相日或乙卯日,取東流水三石三斗,用乾淨的鍋盛放五到七斗,先煮沸五次,撇去浮沫,每次減少一些水,直到三到五斗,濾去麻黃,沉澱後過濾藥渣,取清液再次熬煮,至一斗,再沉澱過濾,取清液再熬煮,至升半為止,密封保存,一兩年都不會壞。每次服用一到二匙,用熱水化開服用,促使出汗。熬煮時要勤加攪拌,不要粘鍋底,以免焦糊。還需避免雞、狗及陰氣之人看到。這是劉守真的秘方。(出自《宣明方》)
麻黃根莖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止汗,夏天可將其研磨成粉末外敷。(出自《名醫別錄》)
【發明】權曰:麻黃根莖止汗,因此可用竹扇搗碎後與藥粉混合外敷。也可將牡蠣粉、粟粉與麻黃根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生絹袋盛裝。盜汗時,將其外敷,用手按摩。
李時珍說:麻黃發汗力強,難以控制,而麻黃根莖卻能止汗,如同磁石般互相影響,其物理妙用,不可思議。自汗伴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等症狀,均可根據病情添加使用。在當歸六黃湯中加入麻黃根,治療盜汗效果更佳。因為它能運行於周身肌膚表面,故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衛分,固護肌膚。本草書中只記載了外敷的方法,卻不知內服的功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