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5)
草部第十五卷 (5)
1.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龍沙(《本經》)、卑相(《別錄》)、卑鹽(《別錄》)。
時珍曰: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黃,未審然否?張揖《廣雅》云:龍沙,麻黃也。狗骨,麻黃根也。不知何以分別如此?
【集解】《別錄》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
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恭曰: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既多,其青、徐者亦不復用。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麻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叢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頌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於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後收莖陰乾。
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
莖
【修治】弘景曰:用之折去節根,水煮十餘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
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扁鵲:酸;李當之:平。權曰:甘,平。元素曰:性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升也。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
時珍曰: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繼洪云: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為泄內陽也。故過用則泄真氣。觀此則性熱可知矣。服麻黃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頭髮,仍用撲法即止。凡服麻黃藥,須避風一日,不爾病復作也。凡用須佐以黃芩,則無赤眼之患。之才曰: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本經》)。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別錄》)。治身上毒風𤺋痹,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甄權)。
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杲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黃微苦,其形中空,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之經。其經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若過發則汗多亡陽,或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之證用之,則脫人元氣,不可不禁。
白話文:
麻黃
本經列為中品。別名龍沙、卑相、卑鹽,但這些名稱的由來難以考證。有人說因其味道麻、顏色黃而得名,但並未得到證實。張揖的《廣雅》中記載:「龍沙,麻黃也。狗骨,麻黃根也。」但其區分依據不明。
麻黃產於晉地和河東地區,立秋時節採收莖部,陰乾使其保持青綠色。青州、彭城、滎陽、中牟所產的麻黃品質最佳,顏色青綠且泡沫豐富;蜀地也有麻黃,但品質較差。鄭州鹿臺和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麻黃最多,同州沙苑也產量豐富,而青徐地區所產麻黃已不再使用。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麻黃莖頭開花,花朵小而黃,叢生;果實像覆盆子,可以食用。汴京附近也盛產麻黃,其中滎陽、中牟所產的品質最佳。春天發芽,到夏天五月就能長到一尺左右。梢頭開黃花,結實像百合的瓣片但較小,也像皂莢子,味道甜,略帶麻黃氣味,外皮紅色,內仁黑色;根部呈紫紅色。民間傳說有雌雄兩種:雌株在三月四月開花,六月結果;雄株則無花不結果。立秋後採收莖部陰乾。麻黃根皮顏色黃赤,較長的能接近一尺。
炮製方法:將麻黃折去節根,用水煮沸十多次,用竹片撇去浮沫,因為浮沫會讓人煩躁,而根節則具有止汗的功效。
麻黃味苦,性溫,無毒。也有記載說其味微溫、酸、甘平。其性溫,味苦而略帶甘辛,氣味都比較淡薄,輕清而浮,屬陽,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它是手太陰經的藥物,可以入足太陽經,並兼走手少陰、陽明經。麻黃味微苦而辛,性熱且輕揚。據說中牟麻黃產地冬天不積雪,是因為它能泄去體內陽氣,因此過量服用會耗損真氣,由此可見其性熱。服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可以用冷水浸濕頭髮,再用撲粉的方法止汗。服用麻黃藥物後,應避風一日,否則病情會復發。凡是用麻黃,都要配伍黃芩,以避免眼睛發紅。厚朴、白薇是麻黃的輔助藥物,而辛夷、石葦則與其相剋。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具有發表出汗、祛除邪熱、止咳逆上氣、除寒熱、消散症瘕積聚的功效。還能治療五臟邪氣、緩急疼痛、風邪引起的脅痛、乳癰餘疾、唾液過多、疏通經絡、解肌、祛除邪惡之氣、消散赤黑斑毒等症狀,但不可多服,以免傷身。此外,還能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肢體麻木、皮肉不仁,以及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等疾病。麻黃能通九竅、調和血脈、疏通毛孔皮膚,去除營衛之中的寒邪和風熱,散除赤目腫痛、水腫、風腫,以及產後血瘀。
麻黃是治療傷寒、解肌發表的第一良藥。張仲景治療傷寒的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等方劑,以及治療肺痿上氣的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等,都是經典名方。麻黃、葛根等藥物輕清,可以去除陽分皮毛之間的邪氣。六淫邪氣停留在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塞,營衛氣血運行不暢,這就是所謂的表實。麻黃、葛根等藥物輕清,可以去除表實。麻黃味微苦,形狀中空,屬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經。足太陽經循行於背部向下,本就寒涼,又受外寒侵襲,所以適合發汗,去除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但如果發汗過度,則會汗多亡陽;或者對於因飲食勞倦、雜病自汗、表虛的患者使用麻黃,則會耗損元氣,必須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