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虫部第三十九卷 (11)

回本書目錄

虫部第三十九卷 (11)

1. 雀甕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木部

  • 辛夷: 氣味辛,溫。主治頭風鼻塞,頭痛目赤。
  • 防風: 氣味辛,溫。主治風寒濕痹,頭痛發熱。
  • 麻黃: 氣味辛,溫。主治風寒咳嗽,鼻塞不通。
  • 桂枝: 氣味辛,溫。主治風寒表證,發熱惡寒。
  • 芍藥: 氣味酸,寒。主治血虛腰痛,痛經腹痛。
  • 地黃: 氣味甘,寒。主治腎虛腰痛,津液不足。
  • 麥門冬: 氣味甘,寒。主治肺胃熱盛,咳嗽煩渴。
  • 百合: 氣味甘,寒。主治心肺陰虛,咳嗽咳血。
  • 連翹: 氣味苦,寒。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
  • 金銀花: 氣味甘,寒。主治熱毒發斑,咽喉腫痛。

石部

  • 石膏: 氣味甘,寒。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
  • 寒水石: 氣味甘,寒。主治腎虛腰痛,遺精尿頻。
  • 硝石: 氣味甘,寒。主治熱毒發斑,咽喉腫痛。
  • 明礬: 氣味酸,寒。主治外傷出血,口瘡舌痛。

土部

  • 黃土: 氣味甘,寒。主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
  • 白土: 氣味辛,寒。主治胃熱嘔吐,腹瀉痢疾。
  • 赤石脂: 氣味苦,寒。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

草部

  • 馬鞭草: 氣味辛,溫。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 川芎: 氣味辛,溫。主治血虛頭痛,痛經腹痛。
  • 赤芍藥: 氣味酸,寒。主治血瘀痛經,跌打損傷。
  • 地榆: 氣味甘,寒。主治便血痔瘡,崩漏帶下。
  • 艾葉: 氣味辛,溫。主治寒濕痹痛,月經不調。
  • 益母草: 氣味甘,寒。主治血虛痛經,崩漏帶下。
  • 紫蘇: 氣味辛,溫。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咳痰。
  • 薄荷: 氣味辛,涼。主治頭痛目赤,咽喉腫痛。
  • 茵陳: 氣味苦,寒。主治濕熱黃疸,肝膽濕熱。
  • 金銀藤: 氣味甘,寒。主治熱毒發斑,咽喉腫痛。

【釋名】雀兒飯甕(《蜀本》)、蛅蟖房(《別錄》。音髯斯)、蠔蟲窠(音刺)。躁舍(《本經》)、天漿子(《圖經》)、棘剛子(《衍義》)、紅姑娘(《綱目》)、毛蟲。

白話文:

【釋名】雀兒飯甕(《蜀本》):雀兒飯甕,<蜀本>稱。

蛅蟖房(《別錄》。音髯斯):蛅蟖房,《別錄》稱,音髯斯。

蠔蟲窠(音刺):蠔蟲窠,音刺。

躁舍(《本經》):躁舍,《本經》稱。

天漿子(《圖經》):天漿子,《圖經》稱。

棘剛子(《衍義》):棘剛子,《衍義》稱。

紅姑娘(《綱目》):紅姑娘,《綱目》稱。

毛蟲:毛蟲。

藏器曰:毛蟲作繭,形如甕,故名雀甕。俗呼雀癰,聲相近也。

保升曰:雀好食其甕中子,故俗呼雀兒飯甕。

弘景曰:蛅蟖背毛螫人,故名蠔(音刺),與蛓同。

白話文:

藏器說: 毛蟲結繭,形狀像盛水的甕,所以叫做雀甕。一般人俗稱雀癰,是因為發音相近。

保升說: 雀鳥喜歡吃它的繭中的幼蟲,所以俗稱雀兒飯甕。

弘景說: 地蜈蚣背上的毛刺螫人,所以叫做蠔(音刺),它的字音和蛓相同。

時珍曰:俗呼毛蟲,又名楊瘌子,因有螫毒也。此蟲多生石榴樹上,故名天漿。天漿乃甜榴之名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民間俗稱毛蟲,又名楊瘌子,這是因為有毒刺的關係。這種蟲多生長在石榴樹上,所以名為天漿。天漿是甜石榴的名稱。

宗奭曰:多在棘枝上,故曰棘剛子。

【集解】《別錄》曰:雀甕出漢中。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採,蒸之。

白話文:

宗奭說:多生長在荊棘枝上,所以稱作「棘剛子」。

【集解】《別錄》記載:雀甕產在漢中,生長在樹枝之間,是蛅蟖的巢,於八月採收,蒸煮後食用。

弘景曰:蛅蟖,蠔蟲也。在石榴樹上。其背毛螫人。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

白話文:

弘景說:蛅蟖,就是蠔蟲,生活在石榴樹上,背後長著毛,螫人。牠們生的卵呈橢圓形,像雞蛋一樣大,跟巴豆一樣大。

藏器曰:蠔蟲好在果樹上,大小如蠶,。面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其蟲以甕為繭,在中成蛹,如蠶之在繭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於葉間如蠶子。陶言其生卵如雞子,誤矣。

白話文:

藏器說,蠔蟲喜歡在果樹上,大小像蠶,背上有很多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將死的蠔蟲,口中吐出白汁,凝固後漸漸變硬,就像麻雀蛋一樣。蠔蟲以瓦罐為繭,在其中結成蛹,就像蠶在繭裡面。夏天羽化而出變成蛾,把卵子產在葉間,就像蠶卵。陶弘景說蠔蟲生下的卵像雞蛋,這是錯的。

恭曰:雀甕在樹間,似螵蛸蟲。此物紫白襉斑,狀似硨磲文可愛也。

時珍曰:蛅蟖處處樹上有之,牡丹上尤多。入藥惟取榴棘上、房內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有毒。

【主治】寒熱結氣,蠱毒鬼疰,小兒驚癇(《本經》)。

白話文:

恭敬地說:雀甕長在樹枝間,像螵蛸蟲。這種東西有紫白斑點,外形像硨磲紋路,很可愛。

李時珍說:蛅蟖到處樹上都有,牡丹花上特別多。入藥只能取石榴刺上、花苞裡有蛹的,就像螵蛸要取桑樹上的。

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性平,沒有毒性。日華子說:有毒。

主治寒熱積聚,蠱毒、鬼疰,小兒驚癇。(《神農本草經》)

頌曰:今醫家治小兒慢驚。用天漿子(有蟲者)、白殭蠶、乾蠍三物各三枚,微炒搗末。煎麻黃湯,調服一字,日三服。隨兒大小加減,大有效也。

白話文:

有詩歌讚頌道:當今的醫家治療小兒慢驚。用天漿子(有蟲子的)、白殭蠶、乾蠍三種藥物各三枚,微炒搗成粉末。煎煮麻黃湯,調和藥粉服下一小口,每天三次。隨著孩子的年齡大小加減劑量,效果顯著。

藏器曰:雀甕打破取汁,與小兒飲,令無疾。小兒病撮口者,漸漸口撮不得飲乳。但先犛口傍見血,以甕研汁塗之。或同鼠婦生搗塗之。今人產子時,凡諸物皆令開口不令閉者,蓋厭禳之也。

【附方】新六。

白話文:

《藏器》說:把雀甕打碎,取出汁液,給小兒喝,使小兒不生病。小兒患撮口症,嘴巴漸漸合攏,無法喝奶。只要先把嘴旁的皮磨破,看見血,再用雀甕的汁液塗抹患處。或者把鼠婦搗碎後,和雀甕的汁液一起塗抹患處。現在人產子時,所有物品都放在產婦眼前,讓她看著,不讓她閉上眼睛,這是為了驅除邪祟。

【附方】新六

撮口噤風: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內物和乳汁研,灌之。又方:棘剛子五枚,赤足蜈蚣一條,燒存性,研勻,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乳汁下。亦可末服一字。(並《聖惠》)

白話文:

緊閉嘴巴痙攣:用棘科植物雀兒飯的未開口的花蕾,研粉後與乳汁混合,飲用。

另一個方子:取五枚棘剛子、一條赤足蜈蚣,燒成灰後研成粉末,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乳汁送服。

也可以直接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的量。

(以上方子出自《聖惠》)

小兒臍風:白龍散:用天漿子(有蟲者)一枚,真殭蠶(炒)一枚,膩粉少許,研勻。以薄荷自然汁調,灌之。取下毒物神效。(《普濟方》)

白話文:

小兒臍風:白龍散:取有蟲的天漿子一枚,炒過的真殭蠶一枚,少量膩粉,研磨均勻。以薄荷天然汁調和,灌入患處。可取出毒物,效果顯著。(《普濟方》)

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生用)七枚,硃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聖惠方》)

白話文:

對於劇烈或緩慢的驚風病,嘴和眼歪斜,抽搐、痙攣伴痰多的,使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子(生用)七枚,硃砂一錢,研磨均勻,做成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用荊芥湯送服。(出自《聖惠方》)

乳蛾喉痹:用天漿子(即紅姑娘),徐徐嚼咽。

小兒癇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聖惠方》)

白話文:

**乳蛾喉痹:**使用天漿子(即紅姑娘),慢慢嚼碎吞下。

**小兒癇疾:**在棘樹枝上抓取雀甕,研磨後,會有一條蟲跑出來,取得它的汁液給孩子灌下。(《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