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虫部第三十九卷 (11)

回本書目錄

虫部第三十九卷 (11)

1. 雀甕

(《本經》下品)

【釋名】雀兒飯甕(《蜀本》)、蛅蟖房(《別錄》。音髯斯)、蠔蟲窠(音刺)。躁舍(《本經》)、天漿子(《圖經》)、棘剛子(《衍義》)、紅姑娘(《綱目》)、毛蟲。

藏器曰:毛蟲作繭,形如甕,故名雀甕。俗呼雀癰,聲相近也。

保升曰:雀好食其甕中子,故俗呼雀兒飯甕。

弘景曰:蛅蟖背毛螫人,故名蠔(音刺),與蛓同。

時珍曰:俗呼毛蟲,又名楊瘌子,因有螫毒也。此蟲多生石榴樹上,故名天漿。天漿乃甜榴之名也。

宗奭曰:多在棘枝上,故曰棘剛子。

【集解】《別錄》曰:雀甕出漢中。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採,蒸之。

弘景曰:蛅蟖,蠔蟲也。在石榴樹上。其背毛螫人。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

藏器曰:蠔蟲好在果樹上,大小如蠶,。面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其蟲以甕為繭,在中成蛹,如蠶之在繭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於葉間如蠶子。陶言其生卵如雞子,誤矣。

恭曰:雀甕在樹間,似螵蛸蟲。此物紫白襉斑,狀似硨磲文可愛也。

時珍曰:蛅蟖處處樹上有之,牡丹上尤多。入藥惟取榴棘上、房內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有毒。

【主治】寒熱結氣,蠱毒鬼疰,小兒驚癇(《本經》)。

頌曰:今醫家治小兒慢驚。用天漿子(有蟲者)、白殭蠶、乾蠍三物各三枚,微炒搗末。煎麻黃湯,調服一字,日三服。隨兒大小加減,大有效也。

藏器曰:雀甕打破取汁,與小兒飲,令無疾。小兒病撮口者,漸漸口撮不得飲乳。但先犛口傍見血,以甕研汁塗之。或同鼠婦生搗塗之。今人產子時,凡諸物皆令開口不令閉者,蓋厭禳之也。

【附方】新六。

撮口噤風: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內物和乳汁研,灌之。又方:棘剛子五枚,赤足蜈蚣一條,燒存性,研勻,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乳汁下。亦可末服一字。(並《聖惠》)

小兒臍風:白龍散:用天漿子(有蟲者)一枚,真殭蠶(炒)一枚,膩粉少許,研勻。以薄荷自然汁調,灌之。取下毒物神效。(《普濟方》)

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生用)七枚,硃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聖惠方》)

乳蛾喉痹:用天漿子(即紅姑娘),徐徐嚼咽。

小兒癇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聖惠方》)

白話文:

雀甕

雀甕,又名雀兒飯甕、蛅蟖房、蠔蟲窠、躁舍、天漿子、棘剛子、紅姑娘、毛蟲、楊瘌子等。古人認為,毛蟲結繭形似甕,故名雀甕;雀鳥喜食其繭中幼蟲,故稱雀兒飯甕;因其背部毛刺有毒會螫人,故又名蠔蟲(音刺)和楊瘌子;生於石榴樹上,故稱天漿子;生於棘枝上,故稱棘剛子。

雀甕主要產於漢中,生長於樹枝間,八月採收,需蒸煮。其形狀像蠶,體表有五彩斑紋的毒毛,能螫人。老熟後,會吐出白色汁液,逐漸凝固成類似雀卵的繭。夏月羽化成蛾,將卵產於樹葉間。

藥用雀甕多取自石榴或棘樹上的蟲繭,內含蛹的蟲繭如同桑樹上的螵蛸。

雀甕味甘性平,無毒(亦有記載認為有毒)。

其主要功效為治療寒熱結氣、蠱毒鬼疰、小兒驚癇等症。古方多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撮口噤風、臍風、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等,以及乳蛾喉痹。 使用方法多為研磨取汁服用,或製成丸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