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
草部第十五卷 (2)
1. 甘蕉
【氣味】甘,大寒,無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
【主治】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曬裂,舂取仁食,通血脈,填骨髓(孟詵)。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乾者,解肌熱煩渴(吳瑞)。除小兒客熱,壓丹石毒(時珍)。
根
【氣味】甘,大寒,無毒。恭曰:寒。
頌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主治】癰腫結熱(《別錄》)。搗爛敷腫,去熱毒。搗汁服,治產後血脹悶(蘇恭)。主黃疸(孟詵)。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動,躁熱口乾,並絞汁服之。又治頭風遊風(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發背欲死: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一切腫毒:方同上。
赤遊風疹:方同上。
風熱頭痛:方同上。
風蟲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熱含嗽。(《普濟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日華子本草》)
消渴飲水,骨節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聖惠方》)
血淋澀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產後血脹:搗芭蕉根絞汁,溫服二、三合。
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蕉油(以竹筒插入皮中,取出,瓶盛之),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傷。梳頭,止女人發落,令長而黑(大明)。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取吐,極有奇效(蘇頌)。
【附方】新一。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囟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鄧筆峰雜興》)
葉
【主治】腫毒初發,研末,和生薑汁塗之(時珍,《聖惠方》)。
【附方】新一。岐毒初起:芭蕉葉,熨斗內燒存性,入輕粉,麻油調塗,一日三上,或消或破,皆無痕也。(《仁齋直指方》)
花
【主治】心痹痛。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日華》)。
白話文:
甘蕉
甘蕉果實味甘,性極寒,無毒。古人認為其性寒涼,不宜多吃,多吃會導致體內寒氣加重。 生食甘蕉能止渴潤肺。將蒸熟的甘蕉曬乾,舂碎取其果仁食用,可通血脈,滋養骨髓。生食甘蕉還能活血化瘀,治療金屬外傷,解酒毒。曬乾的甘蕉能治療肌膚發熱、煩躁口渴。還能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和解毒。
甘蕉根味甘,性極寒,無毒,性寒涼。甘蕉和芭蕉的藥性相同。甘蕉根能治療癰腫發熱,搗碎敷在腫脹處能消炎解毒。將甘蕉根搗爛取汁服用,能治療產後血瘀腹脹。還能治療黃疸、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神志不清、煩悶口渴、癰腫以及金屬中毒引起的躁熱口乾等症狀,將其汁液服用即可。此外,還能治療頭痛和遊走性風濕。
甘蕉油(將竹筒插入甘蕉果皮中吸取汁液,收集儲存)味甘,性寒,無毒。能治療頭痛發熱,止煩渴,治療湯火灼傷。用甘蕉油梳頭,能防止脫髮,使頭髮烏黑亮麗。還能治療中風、癲癇引起的昏厥,服用甘蕉油能引發嘔吐,具有奇效。
甘蕉葉治療腫毒初期有效,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汁塗抹患處。
甘蕉花能治療心絞痛,將其燒成灰燼研磨成粉,用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