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
草部第十二卷 (1)
1. 蘆
(《別錄》下品)
【校正】併入《拾遺》江中採出蘆。
【釋名】葦(音偉)、葭(音加),花名蓬蕽(《唐本》),筍名虇(音拳)。
時珍曰:按毛萇
《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集解】恭曰:蘆根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名蓬蕽。二月、八月採根,日乾用。
頌曰: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並不堪用。按郭璞注《爾雅》云:葭,即蘆也;葦,即蘆之成者。菼,薍,似葦而小,中實,江東呼為烏蓲(音丘)。或謂之藡,即荻也。
至秋堅成,即謂之萑(音桓)。蒹似萑而細長,高數尺,江東謂之蒹。其花皆名芀(音調)。其萌皆名虇,堪食如竹筍。若然,則蘆、葦通為一物也。所謂蒹,乃今作簾者是也。所謂菼者,今以當薪者是也。而人罕能別蒹、菼與蘆葦也。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大;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蘆。
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
時珍曰:蘆有數種:其長丈許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蘆也,葦也。短小於葦而中空、皮厚、色青蒼者,菼也,薍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實者蒹也,薕也。皆以初生、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葉皆長如箬葉。其根入藥,性味皆同。其未解葉者,古謂之紫蘀。
斅曰:蘆根鬚要逆水生,並黃泡肥厚者,去須節並赤黃皮用。
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別錄》)。療反胃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內熱,彌良(蘇恭)。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甄權)。寒熱時疾煩悶,瀉痢大渴,孕婦心熱(大明)。
筍
【氣味】小苦,冷,無毒。寧原曰:忌巴豆。
【主治】膈間客熱,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諸魚蟹毒(寧原)。解諸肉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雷公炮炙論》序云:益食加觴,須煎蘆、樸。注云:用逆水蘆根並厚朴二味等分,煎湯服。蓋蘆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舊六,新六。骨蒸肺痿不能食者,蘇遊蘆根飲主之:蘆根、麥門冬、地骨皮、生薑各十兩,橘皮、茯苓各五兩,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外臺秘要》)勞復食復欲死:並以蘆根煮濃汁飲。(《肘後方》)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
水煮濃汁,頻飲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服愈。(《肘後方》)五噎吐逆,心膈氣滯,煩悶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金匱玉函方》)
白話文:
[蘆]
【校正】 把《拾遺》中關於江中採出的蘆的內容併入這裡。
【釋名】 蘆又叫葦、葭,開花時叫蓬蕽,長筍時叫虇。
李時珍說:根據毛萇《詩經注疏》的說法,蘆的生長初期叫葭,還沒長穗時叫蘆,長成後就叫葦。葦代表高大,蘆代表顏色深黑,葭代表美好。
【集解】 蘇恭說:蘆根生長在潮濕的低地,莖葉像竹子,花像荻花,叫蓬蕽。二月和八月採根,曬乾使用。
蘇頌說:現在各地都有蘆,生長在低窪的沼澤中。外形很像竹子,葉子抱著莖生長,沒有枝條。花是白色,像茅草的花穗。根也像竹根,但節與節之間較疏鬆。要取水底味道甘甜的根,露出水面或浮在水中的根不能用。郭璞註解《爾雅》時說,葭就是蘆,葦是長成的蘆。菼、薍長得像葦但較小,中間是實心的,江東地區稱它為烏蓲,也有人叫它藡,就是荻。到了秋天變堅硬就叫萑。蒹長得像萑但較細長,高幾尺,江東地區叫它蒹。它們的花都叫芀。嫩芽都叫虇,可以像竹筍一樣食用。這樣看來,蘆和葦其實是同一種植物。所謂的蒹,就是現在用來製作簾子的那種植物。所謂的菼,就是現在用來當柴燒的那種植物。但人們很少能區分蒹、菼與蘆葦。另外,北方人把葦和蘆當成兩種植物。水邊潮濕地方生長的,都叫葦,細的還不及手指粗;人家池塘或菜園裡種植的,都叫蘆,莖幹比較粗大,深綠色的叫碧蘆,比較難得。這樣看來,蘆和葦應該是可以通用的。
李時珍說:蘆有很多種,長的有一丈多,中間空心,皮薄,顏色白的,叫葭、蘆、葦;比葦短小,中間空心,皮厚,顏色青灰的,叫菼、薍、荻、萑;最短小,中間實心的,叫蒹、薕。它們都是根據生長初期或長成後而得名。它們的莖都像竹子,葉子都像箬葉。它們的根可以入藥,性味都相同。還沒展開葉子的,古時候叫做紫蘀。
斅說:蘆根的鬚要選逆水生長的,並且是黃色、肥厚的,去掉鬚、節和紅黃色的皮後使用。
[根]
【氣味】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 治療口渴、身體發熱,止小便頻數。(《別錄》)。治療反胃、嘔吐、吃不下東西,胃中發熱,傷寒引起的內熱,效果很好。(蘇恭)。能解除大熱,開胃,治療打嗝不止。(甄權)。治療忽冷忽熱的疾病、煩悶、腹瀉、極度口渴、孕婦心熱。(大明)。
[筍]
【氣味】 味微苦,性冷,無毒。寧原說:忌與巴豆同用。
【主治】 治療胸膈發熱,止渴,利小便,解除河豚和各種魚蟹的毒。(寧原)。解除各種肉類的毒。(李時珍)。
【發明】 李時珍說:根據《雷公炮炙論》的序言說,想要增進食慾、多喝酒,需要用蘆根和厚朴煎湯服用。註釋說:用逆水生長的蘆根和厚朴,兩味藥等分,煎湯服用。是因為蘆根味甘能養胃,性寒能降火的緣故。
【附方】 舊方六個,新方六個。
- 骨蒸肺痿不能進食: 用蘇遊蘆根飲:蘆根、麥門冬、地骨皮、生薑各十兩,橘皮、茯苓各五兩,加水兩斗,煮到八升,去渣,分五次服用,發汗後病就好了。(《外臺秘要》)
- 大病初癒又復發,情況危急: 用蘆根煮濃汁喝。(《肘後方》)
- 嘔吐不止、手腳冰冷: 用蘆根三斤(切碎),加水煮濃汁,多次飲用兩升,一定有效。如果用童子小便一起煮服,喝三次就好了。(《肘後方》)
- 五種噎食、吐逆、胸膈氣滯、煩悶吃不下東西: 用蘆根五兩(切碎),加水三大碗,煮到兩碗,去渣溫服。(《金匱玉函方》)
- 反胃、氣逆上衝: 用蘆根、茅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到兩升,分次服用。(《千金方》)
- 霍亂、煩悶: 用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加水煎服。(《千金方》)
- 霍亂、腹脹疼痛: 用蘆根一升,生薑一升,橘皮五兩,加水八升,煎到三升,分次服用。(《太平聖惠方》)
- 吃了狗肉中毒、心下堅硬、或腹脹口乾、突然發熱、胡言亂語: 用蘆根煮汁喝。(《梅師方》)
- 吃了馬肉中毒: 方法同上。(《聖惠》)
- 吃了鯸鮧魚中毒: 方法同上。(《肘後方》)
- 吃了螃蟹中毒: 方法同上。(《千金》)
- 中了毒箭: 方法同上。(《千金》)
[莖、葉]
【氣味】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 治療霍亂、嘔吐、肺膿瘍、煩熱、癰疽。燒成灰淋汁,煎成膏,可腐蝕惡肉,去除黑痣。(李時珍)。蘆的嫩芽:治療外傷,生肌膚、消除疤痕。(徐之才)。江中採出的蘆:可以讓夫妻和睦,使用有方法。(陳藏器)。
【發明】 李時珍說:古方煎藥,多用勞水和陳蘆火,因為勞水不強,陳蘆火不旺。蘆莖中空,所以能入心肺,治療上焦虛熱。
【附方】 新方七個。
- 霍亂、煩渴、腹脹: 用蘆葉一把,加水煎服。又一方:用蘆葉五錢,糯米二錢半,竹茹一錢,加水煎煮,加入薑汁、蜂蜜各半合,煎兩次沸騰,慢慢喝。(《聖惠方》)
- 吐血不止: 用蘆荻外皮燒成灰,不要燒成白色,磨成粉末,加入少許蚌粉,研磨均勻。用麥門冬湯送服一、二錢,三服就可以救活一個人。(《聖惠方》)
- 肺癰咳嗽、煩悶微熱、胸口皮膚粗糙: 用葦莖湯:用葦莖(切碎)二升,加水兩斗,煮成五升,加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到兩升,服用。會吐出膿血而痊癒。(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 背部癰瘡潰爛: 用陳蘆葉磨成粉末,用蔥椒湯洗淨患處,敷上,效果神奇。(《乾坤秘韞》)
- 癰疽惡肉: 用白炭灰、荻灰等分,煎成膏塗抹患處,腐蝕盡惡肉後,再用生肉膏貼上,也可以去除黑痣。這個藥只能用十天,時間長了就沒效果。(葛洪《肘後方》)
- 小兒禿瘡: 用鹽水洗淨患處,敷上蒲葦灰。(《聖濟總錄》)
[蓬蕽]
【氣味】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 治療霍亂。用水煮濃汁服用,效果很好。(蘇恭)。煮汁服用,可解魚蟹中毒。(蘇頌)。燒成灰吹入鼻中,可止鼻出血。也可加入治療崩漏的藥方中。(李時珍)。
【附方】 新方二個。
-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 用蘆蓬茸一把,加水煮濃汁,一次喝兩升。(《肘後方》)
- 各種血病: 用水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加水兩碗,煎成一碗服用。(萬表《積善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