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4)
序例第一卷上 (4)
1. 歷代諸家本草
《食療本草》,禹錫曰: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凡三卷。時珍曰:詵,梁人也。武后時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出為台州司馬,轉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辭。卒年九十。因《周禮》食醫之義,著此書,多有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補養方》三卷。《唐史》有傳。
《本草拾遺》,禹錫曰: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經》雖有陶、蘇補集之說,然遺沉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
時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蒐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譾之士,不察其該詳,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豈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豈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闢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於昔而用於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
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海藥本草》,禹錫曰:《南海藥譜》二卷,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療疾之功,頗無倫次。時珍曰:此即《海藥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撰。珣蓋肅、代時人,收採海藥亦頗詳明。又鄭虔有《胡本草》七卷,皆胡中藥物,今不傳。
《四聲本草》,禹錫曰: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無所發明。凡五卷,進士王收序之。
《刪繁本草》,禹錫曰: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類,為五卷。開元以後人也,無所發明。
《本草音義》,時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嚴皆有音義。
《本草性事類》,禹錫曰:京兆醫工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附以諸藥制使、畏惡、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禹錫曰: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取神農、陶隱居、蘇恭、孟詵、陳藏器諸家藥,關於飲食者類之,附以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法。時珍曰:書凡十卷,總集舊說,無甚新義。
古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經》九卷,《竺喧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食醫心鏡》三卷,婁居中《食治通說》一卷,陳直《奉親養老書》二卷,並有食治諸方,皆祖食醫之意也。
《蜀本草》,時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取《唐本草》參校增補註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於陶、蘇也。
《開寶本草》,時珍曰: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詔志等重定,學士李昉等看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
白話文:
歷代諸家本草
《食療本草》是唐朝同州刺史孟詵所著,張鼎後來又增補了八十九種藥物,全書共計二百二十七條,分三卷。孟詵是梁朝人,曾擔任過武則天時期的進士,官至鳳閣舍人,後出任台州司馬,再轉任同州刺史。唐睿宗曾召他入朝為官,但他堅辭。他活了九十歲。他根據《周禮》中關於食醫的記載撰寫此書,並做了許多增補。此外,他还撰写了《必效方》十卷和《补养方》三卷。《唐史》中有他的传记。
《本草拾遺》是唐朝開元年間三原縣尉陳藏器所著。他認為陶弘景、蘇恭對《神農本經》的補充仍有很多遺漏,因此另撰寫了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合稱《本草拾遺》。陳藏器是四明人,他的著作博覽群書,精通物類,訂正了許多錯誤,蒐集了許多隱秘的知識,自《神農本草經》以來,無人能出其右。一些膚淺的人不了解其詳盡,反而批評其古怪。宋代人也刪減了不少內容。殊不知天地間的萬物無窮無盡,古今的顯隱也各有不同,藥物的應用和名稱也會隨著時間變化,怎能以片面的見解,就輕易批評博學之人的著作呢?例如闢虺雷、海馬、胡豆等,都是古代隱而不顯,現代卻廣泛應用的藥物;仰天皮、燈花、敗扇等,都是百姓常用的東西。如果不是這本書記載,我們又從何考證呢?這正是本草書為何要詳盡無遺的原因。
《海藥本草》原名《南海藥譜》,共二卷,作者不詳,雜記南方藥物的產地和療效,內容比較雜亂。實際上,這是唐朝李珣所著的六卷本《海藥本草》。李珣是唐朝肅宗、代宗時期的人,他對海藥的收錄也比較詳盡。此外,鄭虔還寫過七卷本的《胡本草》,記載的是西域藥物,現已失傳。
《四聲本草》是唐朝蘭陵處士蕭炳所著,他根據藥物名稱的首字,按平、上、去、入四聲分類,方便查閱,並無其他闡述,共五卷,由進士王收作序。
《刪繁本草》是唐朝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所著,他刪去了本草中不重要的和有名但未被使用的藥物,共五卷,是開元年間以後的人所作,沒有什麼新的闡述。
《本草音義》是唐朝李含光所著,共二卷。甄立言、殷子嚴也都有類似的音義著作。
《本草性事類》是京兆醫工杜善方所著,年代不詳,共一卷,按藥物種類解釋藥物名稱,並附上藥物的炮製方法、禁忌、配伍、相克、解毒等內容。
《食性本草》是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所著,他將神農、陶弘景、蘇恭、孟詵、陳藏器等人的著作中關於飲食的內容分類彙集,並附上了食療方劑和四季養生方法,共十卷,總集了舊說,沒有什麼新意。古代還有淮南王著的《食經》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經》九卷、《竺喧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的《食醫心鏡》三卷、婁居中的《食治通說》一卷、陳直的《奉親養老書》二卷,都包含食療方劑,都承襲了食醫的思想。
《蜀本草》是後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人與諸醫士,參校增補並註釋《唐本草》,另編寫的圖經,共二十卷,孟昶親自作序,世稱《蜀本草》。書中對藥物的圖像和形態描述,比陶弘景、蘇恭更加詳盡。
《開寶本草》是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詳校唐、蜀本草,並參照陳藏器的《本草拾遺》等書,訂正了藥物的別名,增加了133種藥物。馬志負責注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負責校正。開寶七年又詔令馬志等人重新修訂,學士李昉等進行審閱。書中神農本經的內容用白字,名醫所傳的內容用墨字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