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一卷上 (3)
序例第一卷上 (3)
1. 歷代諸家本草
岐、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
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採榆仁,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縷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
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採杜衡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
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大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缺,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
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藥總訣》,禹錫曰:梁陶隱居撰,凡二卷,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一本題曰《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
《藥性本草》,禹錫曰:《藥性論》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分藥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效。一本云陶隱居撰。然其藥性之功,有與本草相戾者,疑非隱居書也。
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書論主治亦詳。又著《脈經》、《明堂人形圖》各一卷。詳見《唐史》。
《千金食治》,時珍曰:唐孫思邈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採摭素問、扁鵲、華佗、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及本草關於食用者,分米穀、果、菜、鳥獸、蟲魚為食治附之,亦頗明悉。思邈隱於太白山,隋、唐徵拜皆不就,年百餘歲卒。所著有《千金翼方》、《枕中素書》、《攝生真錄》、《福祿論》、《三教論》、《老子莊子注》。
白話文:
歷代諸家本草,從神農本草經開始,歷經許多醫家增補修訂。早期名醫如岐伯、華佗、張仲景、吳普等,都為中醫藥學發展做出貢獻。儘管經歷秦朝焚書坑儒和永嘉之亂等動盪,中醫藥學仍得以保存。
梁朝陶弘景對本草學貢獻良多,但他整理的《本草經》因年代久遠,內容多有殘缺和錯誤。後世醫家雖有繼承發展,但由於各地藥物名稱和功效存在差異,加之學術觀點不同,導致許多藥物辨識和應用存在偏差,例如混淆不同藥材,錯誤判斷藥物歸類等等。
直到隋朝蘇恭,發現陶弘景《本草經》中許多錯誤,於是上奏朝廷,請求修訂。朝廷委託多人共同編撰,廣泛蒐集天下藥物資訊,最終完成了新的本草書籍。這部新書力求準確,對藥物名稱、功效、採集時節等都做了詳細考證,糾正了前人許多錯誤,使藥物知識更加系統完善。
此外,文中還簡略介紹了其他幾部重要的藥物書籍,包括陶弘景的《藥總訣》、以及唐代甄權的《藥性本草》(《藥性論》)和孫思邈的《千金食治》(出自《千金備急方》)。 這些書籍都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