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5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53)

1. 天名精

時珍曰: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淘淨炸之,亦可食。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氣尤甚。炒熟則香,故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負蠜,南人食山柰之意爾。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言鶴蝨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哉?蓋當時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所宜故爾。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飼馬者即是也。詳見豨薟下。

(根同)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埊松:辛,無毒。時珍曰:微辛、甘,有小毒。生汁吐人。之才曰:垣衣、地黃為之使。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本經》)。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別錄》)。破血生肌,止鼻衄,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唐本》)。地菘: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挼以敷之(《開寶》)。

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時珍)。埊松:主眩痹(《別錄》有名未用)。

【發明】時珍曰: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也。地菘、埊松,皆言其苗葉也。鶴蝨,言其子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豬瘟病也。按:孫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婦乳蛾,喉嚨腫痛,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者。

以鶴蝨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母豬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良久即蘇。仍以渣敷項下,或醋調,搽亦妙。朱端章《集驗方》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人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

沈存中《筆談》專辯地菘,其子名鶴蝨,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蝨一枚,擢置齒中。高監方:以鶴蝨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蝨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處,皆有效也。

【附方】舊二,新九。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曬乾為末。每服一、二錢,以茅花泡湯調服,日二次。(《衛生易簡》)咽喉腫塞:《傷寒蘊要》:治痰涎壅滯,喉腫水不可下者。地菘(一名鶴蝨草),連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妙。《聖濟總錄》:用杜牛膝、鼓錘草,同搗汁灌之。

不得下者,灌鼻得吐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纏喉風腫:蚵蚾草(即皺面草)。細研,以生蜜和丸彈子大,每噙一、二丸,即愈。乾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白話文:

天名精

李時珍說:天名精幼苗呈綠色,像皺葉的菘菜,略帶一股狐臭味。洗淨後可以油炸食用。長大後會長出莖,開出黃色的小花,像野菊花。結出的種子像茼蒿,種子也相似,非常容易黏在衣服上,狐臭味更濃。炒熟後則香氣四溢,所以各家醫書都說它辛辣而芳香,就像巴人食用負蠜,南方人食用山柰一樣。

它的根白色,像短小的牛膝。這種植物很常見,《唐本草》說鶴蝨來自西戎,《宋本草》說來自波斯,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人不知道它的用途,只有西戎和波斯地區的人知道它可以入藥,而且當地盛產這種植物。就像苜蓿也說是西域來的,卻不知道中原地區用它來餵馬一樣。詳情可參考豨薟的記載。

葉(根的功效與根相同)

【氣味】甘,寒,無毒。《名醫別錄》記載:埊松:辛,無毒。李時珍說:微辛、甘,略帶小毒,生汁會讓人嘔吐。 之才說:垣衣、地黃可以解其毒。

【主治】治療瘀血血塊導致的瀕死狀態,治療出血、止血,利尿,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益壽(《神農本草經》)。驅除小蟲,去除痺症,消除胸中鬱熱,止煩渴,利水,催吐瀉下(《名醫別錄》)。活血生肌,止鼻出血,殺死三種寄生蟲,治療各種腫毒、疔瘡、廔管、痔瘡、金創內傷,以及皮膚瘙癢、蕁麻疹等,將其搗碎敷在患處即可見效(《唐本草》)。地菘:主治金創,止血,解毒,治療惡蟲、蛇咬傷,搗碎敷於患處(《開寶本草》)。

治療痰多、瘧疾、牙痛、口緊、喉痹(李時珍)。埊松:主治眩暈、痺症(《名醫別錄》有記載但未作詳細說明)。

【發明】李時珍說:天名精指它的根和苗。地菘、埊松都指它的苗和葉。鶴蝨指它的種子。它的功效主要在於止痰、止血、殺蟲、解毒,所以將它搗碎榨汁服用可以止痰瘧;含漱可以止牙痛;搗碎敷在患處可以治療蛇咬傷,也能治療豬瘟。根據孫天仁《集效方》記載:凡男女乳腺炎、咽喉腫痛,以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閉、昏迷不醒等症狀,可用鶴蝨草(又名皺面草、母豬芥、杜牛膝)的根,洗淨搗爛,加好酒絞汁灌服,過一會兒就會清醒。再用藥渣敷在頸下,或用醋調和塗抹,效果也很好。朱端章《集驗方》記載:作者被徵召到淮西幕府時,牙痛劇烈。一位刀鑷匠人給他一點這種草藥,泡在熱水中片刻,用手蘸水塗抹在患處,疼痛即止。於是作者向他討教藥方,用此方治療很多人,效果都很好,這就是皺面地菘草,俗稱地蔥。

沈存中《筆談》專門論述地菘,它的種子叫做鶴蝨,正是這種植物。錢季誠的藥方:用一粒鶴蝨,放在牙齒縫隙中。高監的藥方:用鶴蝨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蝨煎水含漱,再將研碎的草藥塞進疼痛處,都有效。

【附方】舊方二,新方九。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曬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二錢,用茅花泡水送服,一天二次。(《衛生易簡》)咽喉腫塞:《傷寒蘊要》:治療痰涎壅滯,喉嚨腫脹,水液不能吞嚥者。地菘(又名鶴蝨草),連根、葉搗汁,用鵝毛掃入喉嚨,化痰效果最好。《聖濟總錄》:用杜牛膝、鼓錘草,一起搗碎榨汁灌服。

如果灌服無效,則灌入鼻中,使其嘔吐,效果最佳。另一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一起研磨,點在患處,使其吐出膿血痰沫,即可痊癒。纏喉風腫:蚵蚾草(即皺面草)。細細研磨,用生蜜調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含服一、二丸,即可痊癒。曬乾研磨成粉,用蜜製成丸藥也可。名為救生丸。(《經效濟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