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4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48)

1. 枲耳

(《本經》中品)

【釋名】胡枲(《本經》)、常思(弘景)、蒼耳(《爾雅》)、卷耳(《詩經》)、爵耳(《詩疏》)、豬耳(《綱目》)、耳璫(《詩疏》)、地葵(《本經》)、葹(音施)、羊負來(弘景)、道人頭(《圖經》)、進賢菜(《記事珠》)、喝起草(《綱目》)、野茄(《綱目》)、縑絲草。

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鄭康成謂是白鬍荽,幽州人呼為爵耳。《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多刺,黏綴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負來。俗呼為道人頭。

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衣者,方用甚稀。

時珍曰: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別錄》曰:枲耳生安陸川穀及六安田野,實熟時採。頌曰:今處處有之。陸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璫。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時珍曰: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黏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飢。其子炒去皮,研為面,可作燒餅食,亦可熬油點燈。

【修治】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甘,溫,有小毒。《別錄》曰:苦。權曰:甘,無毒。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害人。

【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本經》)。治肝熱,明目(甄權)。治一切風氣,填髓暖腰腳,治瘰癧疥癬及瘙癢(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時珍)。

【附方】舊三,新四。久瘧不瘥:蒼耳子,或根、莖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搗汁服亦可。(《朱氏集驗方》)大腹水腫,小便不利:蒼耳子(灰)、葶藶(末)等分。每服二錢,水下,日二服。(《千金方》)風濕攣痹,一切風氣:蒼耳子三兩(炒)。

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醫心鏡》)牙齒痛腫:蒼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冷即吐去,吐後復含,不過一劑瘥。莖、葉亦可,或入鹽少許。(孫真人《千金翼》)鼻淵流涕:蒼耳子(即縑絲草子)(炒)。研為末,每白湯點服一、二錢。

(《證治要訣》)眼目昏暗,枲耳實一升,為末,白米半升作粥,日食之。(《普濟方》)

白話文:

枲耳

本草綱目中記載,枲耳有多種名稱,例如胡枲、常思、蒼耳、卷耳、爵耳、豬耳、耳璫、地葵、葹、羊負來、道人頭、進賢菜、喝起草、野茄、縑絲草等。這些名稱的由來,有的來自其外形(如葉子像枲麻或茄子,果實像婦人的耳環),有的來自其生長環境或傳播方式(如羊從蜀地帶回種子),有的則源於詩歌或民間俗稱。

古人記載,枲耳的葉子青白,像胡荽,莖細且蔓生,可以煮食,口感滑順但略無味道。四月中旬結果,果實像婦人的耳環。也有記載說,其形狀像老鼠耳朵,叢生如盤,但並非蔓生。

枲耳的嫩苗可以煮熟後食用,其種子炒去皮後可以研磨成粉,製作成燒餅或熬油點燈。

入藥時,需將枲耳炒熟,搗去刺後使用,也可加酒拌蒸。其味甘、溫,有小毒,服用時需注意忌食豬肉、馬肉和米泔水。

枲耳具有治療風寒頭痛、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疼痛、惡肉死肌、膝痛等功效,長期服用還能益氣、明目、增強體力。此外,它還可治療肝熱、明目、各種風氣、瘰癧、疥癬及瘙癢等。不同部位(如種子、根莖)可應用於治療久瘧、腹水腫脹、小便不利、牙痛、鼻淵流涕及眼目昏暗等症狀。 不同的醫家也提供了不同的應用方法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