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45)
草部第十五卷 (45)
1. 惡實
(《別錄》中品)
【釋名】鼠黏(《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黏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集解】《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慄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慄梂,而小如指頭,多刺。根有極大者,作菜茹益人。秋後採子入藥。
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汋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採子,十月採根。
子
【修治】斅曰:凡用揀淨,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乾,搗粉用。
【氣味】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主治】明目補中,除風傷(《別錄》)。風毒腫,諸瘻(藏器)。研末浸酒,每日服三、二盞,除諸風,去丹石毒,利腰膝。又食前熟挼三枚吞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甄權)。吞一枚,出癰疽頭(蘇恭)。炒研煎飲,通利小便(孟詵)。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元素)。消斑疹毒(時珍)。
【發明】杲曰:鼠黏子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是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黏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聖惠方》)
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經驗方》)
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覆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聖惠方》)
頭痛連睛:鼠黏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後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散。(《普濟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疹要訣》)
白話文:
惡實
惡實,又名鼠黏、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牽牛、蝙蝠刺。其果實外形醜陋且多刺鉤,故名惡實。根葉皆可食用,民間稱為牛菜,中醫則稱之為大力子。有些地方也叫它便牽牛或夜叉頭。其果實表面佈滿刺,老鼠經過會黏住脫不了身,因此也叫鼠黏子。
惡實生長於平原澤地。植株葉片碩大如芋葉,果實外殼形似栗子,但果實細長,像茺蔚子。惡實也就是牛蒡子,各地都有生長。葉片大如芋葉,果實則像葡萄核,呈褐色,外殼像栗子殼但較小,約如指頭般大小,並長滿細刺。根部較大者甚至如手臂般粗,長可達尺許,顏色灰褐。七月採收果實,十月採收根部。古人會將牛蒡種植在肥沃的土地上,將嫩苗作為蔬菜食用,根部則煮熟曬乾製成脯,據說對人體有益,但現代人較少食用。牛蒡植株高約三、四尺,四月開花,花色淡紫,果實形似楓樹果實但較小,萼片上佈滿細刺,每個果實內含數十顆種子。
藥用時需將牛蒡子揀淨,以酒拌蒸,待出現白色霜狀物後,用布擦拭乾淨,再焙乾,搗成粉末使用。
牛蒡子味辛,性平,無毒。也有人認為其味苦或性溫。
牛蒡子具有明目、補中、除風邪的功效,可治風毒腫、諸瘻、丹石毒等。可研末浸酒服用,或將其煮熟嚼食,能散結節、筋骨煩熱、毒邪,亦可治療癰疽、通利小便,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消斑疹毒。
牛蒡子的用途主要有四:治療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腫瘡瘍之毒,以及利腰膝之氣。
文中列舉多個運用牛蒡子的方劑,治療風水身腫、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痰厥頭痛、頭痛連睛、咽膈不利、懸癰喉痛、喉痹腫痛、咽喉痘疹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