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37)
草部第十五卷 (37)
1. 漏蘆
【發明】弘景曰:此藥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見用之。近道出者,惟療瘻疥耳,市人皆取苗用。時珍曰: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附方】舊二,新六。
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臛和方寸匕,服之。(《外臺秘要》)小兒無辜疳病肚脹,或時泄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以水同煮熟,空心頓食之。(《聖惠方》)冷勞泄痢:漏蘆一兩,艾葉(炒)四兩。為末,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後末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產後帶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氣脈壅塞也,又治經絡凝滯,乳內脹痛,邪畜成癰,服之自然內消:漏二兩半,蛇蛻十條(炙焦),栝蔞十個(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良久以熱羹湯投之,以通為度。(《和劑方》)歷節風痛,筋脈拘攣:古聖散:用漏蘆(麩炒)半兩,地龍(去土炒)半兩,為末。生薑二兩取汁,入蜜三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
每以三杯,調末一錢,溫服。(《聖濟總錄》)
一切癰疽發背,初發二日,但有熱證,便宜服漏蘆湯,退毒下膿,乃是宣熱拔毒之劑,熱退即住服:漏蘆(用有白茸者)、連翹、生黃耆、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大黃(微炒)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李迅《癰疽集驗方》)
白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白話文:
漏蘆
陶弘景認為,長期服用漏蘆對人體大有益處,但古代的食療方劑很少用到它。近年來,漏蘆主要用於治療廔管和疥瘡,市面上販售的都是漏蘆的莖葉。李時珍則認為,漏蘆能促進乳汁分泌,消腫解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因此,朱丹溪認為它是治療手足陽明經病證的藥物,古代治療癰疽、發背的方劑中,漏蘆湯都佔據首要地位。龐安常在《傷寒論》中,用漏蘆葉治療癰疽,以及預防和治療時行痘疹的熱症,並說如果沒有漏蘆葉,可以用山梔子代替,這是取其寒涼的特性來解熱,卻不知其能治療陽明經病證的道理。
文中收錄了八個關於漏蘆的處方。
用於治療蛔蟲:將漏蘆磨成粉末,用餅湯調和,每次服用一寸匕(約3克)。
治療小兒疳積、腹脹、泄瀉、冷熱不調:將一兩漏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與一兩豬肝、少許鹽同煮熟,空腹服用。
治療因勞累引起的泄瀉:將一兩漏蘆和四兩炒過的艾葉磨成粉,用三升米醋與一半藥粉熬成膏,再加入剩下的藥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溫水服用三十丸。
治療產後帶下:方法同上。
治療乳汁不下(因氣血瘀滯)、經絡凝滯、乳房脹痛、邪氣凝聚成癰腫:將二兩半漏蘆、十條炙焦的蛇蛻、十個燒存性的栝蔞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服藥後隔一段時間用熱湯沖服,以藥物通暢為度。
治療歷節風痛、筋脈拘攣:將麩炒的漏蘆和去土炒的地龍各半兩磨成粉,用二兩生薑汁、三兩蜂蜜和五合好酒煎煮三五沸,每次用三杯藥汁調和一錢藥粉溫服。
治療一切癰疽發背(初期):初期發病兩日內,若有熱證,宜服用漏蘆湯,以退毒消腫,此方為宣泄熱毒的藥劑,熱退即可停止服用。方劑包含:漏蘆(帶白茸者)、連翹、生黃耆、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微炒大黃一兩,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湯調服。
治療白禿頭瘡:五月採收漏蘆草,燒成灰,與豬油混合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