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七卷 (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七卷 (5)

1. 松蘿

(《本經》中品)

【釋名】女蘿(《別錄》)、松上寄生。

時珍曰:名義未詳。

【集解】《別錄》曰:松蘿生熊耳山谷松樹上。五月採,陰乾。

弘景曰: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詩》云:蔦與女蘿,施於松上。蔦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異同爾。

時珍曰:按:毛萇《詩注》云:女蘿,菟絲也。《吳普本草》:菟絲一名松蘿。陶弘景謂蔦是桑上寄生,松蘿是松上寄生。陸佃《埤雅》言:蔦是松、柏上寄生,女蘿是松上浮蔓。又言:在木為女蘿,在草為菟絲。鄭樵《通志》言:寄生有二種:大曰蔦,小曰女蘿。陸機《詩疏》言:菟絲蔓生草上,黃赤如金,非松蘿也。

松蘿蔓延松上生枝正青,與菟絲殊異。羅願《爾雅翼》云:女蘿色青而細長,無雜蔓。故《山鬼》云:「被薜荔兮帶女蘿」,謂青長如帶也。菟絲黃赤不相類。然二者皆附木而生,有時相結。故《古樂府》云:南山冪冪菟絲花,北陵青青女蘿樹。由來花葉同一根,今日枝條分兩處。

《唐樂府》云:菟絲故無情,隨風任顛倒。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據此諸說,則女蘿之為松上蔓,當以二陸、羅氏之說為的。其曰菟絲者,誤矣。

【氣味】苦、甘,平,無毒。

【主治】嗔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痛(《本經》)。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別錄》)。治寒熱,吐胸中客痰涎,去頭瘡、項上瘤癭,令人得眠(甄權)。

【發明】時珍曰:松蘿能平肝邪,去寒熱。同瓜蒂諸藥則能吐痰,非松蘿能吐人也。葛洪《肘後方》:治胸中有痰,頭痛不欲食,氣壯者。用松蘿、杜蘅各三兩,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漬再宿。旦飲一合,取吐。不吐,晚再服一合。孫思邈《千金方》:治胸膈痰澼積熱,斷膈湯:用松蘿、甘草各一兩,恆山三兩,瓜蒂二十一枚,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取吐。

白話文:

松蘿

《本經》將松蘿列為中品藥材。

古籍中,松蘿又稱女蘿(見於《別錄》),或稱松上寄生。李時珍認為其名稱的由來尚不明確。

《名醫別錄》記載,松蘿生長在熊耳山的山谷中,寄生於松樹上,五月採收,陰乾。陶弘景則說,東山地區松蘿很多,它也生長在其他樹木上,但只有生長在松樹上的才是正品。他引用《詩經》中「蔦與女蘿,施於松上」一句,說明蔦寄生於桑樹上才是正品,而松上的蔦則不然,兩種植物的用途略有不同。

李時珍考證了多位學者的觀點,包括毛萇(認為女蘿是菟絲子)、吳普(認為菟絲子又名松蘿)、陶弘景(認為蔦寄生於桑樹,松蘿寄生於松樹)、陸佃(認為蔦寄生於松柏,女蘿是松樹上的蔓生植物,並指出女蘿寄生於樹木,菟絲寄生於草)、鄭樵(認為寄生植物有兩種,大的叫蔦,小的叫女蘿)、陸機(認為菟絲子蔓生於草上,顏色黃赤,與松蘿不同)以及羅願(認為女蘿顏色青綠,細長,沒有其他蔓生植物纏繞)。李時珍總結,根據陸佃和羅願的說法,女蘿指的是松樹上的蔓生植物,而將其誤認為菟絲子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松蘿味苦甘,性平,無毒。

松蘿可以治療怒氣攻心、虛汗、頭痛、女性陰部寒冷腫痛。它還能治療痰熱引起的瘧疾,可以用來製作催吐劑,利尿消腫。此外,它還能治療寒熱,吐出胸中痰涎,治療頭瘡、頸部腫瘤,幫助睡眠。

李時珍解釋,松蘿可以平肝瀉火,去除寒熱。如果與瓜蒂等藥物一起服用,可以催吐,但松蘿本身並非具有催吐的功效。他還引用葛洪和孫思邈的方劑,說明松蘿在治療胸中痰滯、頭痛、食欲不振等方面的應用方法,這些方劑都需要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功效。

2. 楓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楓柳出原州。葉似槐,莖赤根黃。子六月熟,綠色而細。剝取莖皮用。

時珍曰:蘇恭言楓柳有毒,出原州。陳藏器駁之,以為楓柳皮即今楓樹皮,性澀能止水痢。按:《斗門方》言即今楓樹上寄生,其葉亦可制粉霜,此說是也。若是楓樹,則處處甚多,何必專出原州耶?陳說誤矣。楓皮見前楓香脂下。

【氣味】辛,大熱,有毒。

【主治】風,齲齒痛(《唐本》)。積年痛風不可忍,久治無效者。

細銼焙,不限多少,入腦、麝浸酒常服,以醉為度(《斗門方》)。

白話文:

楓柳

據《唐本草》記載,楓柳產於原州,葉子像槐樹葉,莖是紅色的,根是黃色的。果實六月成熟,呈綠色且細小。入藥使用的是剝取的莖皮。

李時珍說:蘇恭認為楓柳有毒,產於原州。陳藏器反駁說,楓柳皮就是現在的楓樹皮,性味澀,可以止瀉。根據《斗門方》記載,楓柳是寄生在楓樹上的植物,它的葉子還可以製成粉霜,這個說法是對的。如果楓柳就是楓樹,那楓樹到處都有,為何偏偏說它只產於原州呢?陳藏器的說法是錯誤的。楓樹皮的藥性已在前文楓香脂條目下說明。

楓柳皮辛味,性大熱,有毒。

主治風邪、牙痛(《唐本草》)。以及多年痛風,痛不可忍,久治不癒者。

用法:將楓柳皮切細後烘乾,用量不限,加入腦麝浸泡的酒中,經常服用,直到喝醉為止(《斗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