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2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25)

1. 柞木

(宋《嘉祐》)

【釋名】鑿子木。

時珍曰:此木堅韌,可為鑿柄,故俗名鑿子木。方書皆作柞木,蓋昧此義也。柞乃橡櫟之名,非此木也。

【集解】藏器曰:柞木生南方,細葉,今之作梳者是也。

白話文:

**釋名:**鑿子木。

時珍說:這種木質堅韌,可以用來做鑿子的柄,所以俗稱鑿子木。各種方誌書都寫作「柞木」,這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柞木是橡樹或櫟樹的名字,不是這種木。

**集解:**藏器說:柞木生長在南方,葉子細小,現在用來做梳子的就是這種木。

時珍曰:此木處處山中有之,高者丈餘。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木及葉丫皆有針刺,經冬不凋。五月開碎白花,不結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樹木到處山林都有,高的有幾公尺。它的葉子很小,葉緣有細密的齒刺,葉面光滑有韌性。它的樹幹和樹枝上都有長刺,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落。五月的時候,它會開出細碎的白色花朵,但不會結果。它的樹心和樹髓都是白色的。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酸,澀。

【主治】黃疸病,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藏器)。治鼠瘻難產,催生利竅(時珍)。

【附方】新二。

白話文:

氣味:苦、平,無毒。李時珍說:酸、澀。

主治

  • 黃疸病,燒成粉末,以水服下一小匙,一天三次(《藏器》)。
  • 治鼠瘻難產,催生利竅(李時珍)。

附方

  • 新附方兩則。

鼠瘻: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當有宿肉出而愈。乃張子仁方也。(《外臺秘要》)。

白話文:

鼠瘻: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用,應可將體內的壞肉排出而痊癒。這是張子仁的方子。(出自《外臺祕要》)。

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用此屢效,乃上蔡張不愚方也。用大柞木枝一大握(長一尺,洗淨),大甘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內,以紙三重緊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覺心下開豁。如渴,又飲一盞,至三、四盞,覺下重便生,更無諸苦。

白話文:

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論是橫生倒產,還是胎死腹中,用這個方法都屢屢有效,這是上蔡的張不愚所傳授的方子。使用大柞木枝一大把(長一尺,洗淨),大甘草五寸,都切成一寸長。用新汲取的水三升半,一起放入新的砂鍋中,用三層紙緊緊封住,用文火和武火煎至一升半。等到腰腹重痛,想要分娩時,溫飲一小碗,會立即感到胸中開闊。如果口渴,再喝一碗,喝到三、四碗,就會覺得下墜感很重,胎兒就快生出來了,而不會有其他的痛苦。

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亂為也。(《婦人良方》)

【主治】腫毒癰疽(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主治:**腫毒癰疽(李時珍)

**附方:**新一

柞木飲:治諸般癰腫發背。用干柞木葉四兩、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膿血自漸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飲食毒物。(許學士《普濟本事方》)。

白話文:

柞木飲:用於治療各種癰腫和發背。

藥材:

  • 乾柞木葉:4 兩
  • 乾荷葉中心蒂:1 兩
  • 乾萱草根:1 兩
  • 甘草節:1 兩
  • 地榆:1 兩

使用方法:

  1. 將藥材切碎。

  2. 每用半兩藥材,加水二碗,煎煮至剩餘一碗。

  3. 早晚各服用一劑。

功效:

  • 已形成膿腫的,其膿血會逐漸乾涸。
  • 未形成膿腫的,其毒性會自行消散。

禁忌:

  • 使用此方期間,應避免食用所有有毒的食物和藥物。

出處:許學士《普濟本事方》

2. 黃楊木

(《綱目》)

【集解】時珍曰:黃楊生諸山野中,人家多栽種之。枝葉攢簇上聳,葉似初生槐芽而青厚,不花不實,四時不凋。其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今試之,但閏年不長耳。其木堅膩,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世重黃楊,以其無火也。用水試之,沉則無火。凡取此木,必以陰晦,夜無一星,伐之則不裂。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黃楊生長在各個山野之中,人們大多將它種植在家中。它的枝葉茂密向上生長,葉子像剛發芽的槐芽那樣青翠厚實,不開花也不結果,四季常青。它的生長十分緩慢,有俗語說它一年只長一寸,遇到閏年反而會倒退回去。我現在試了試,發現只有閏年不生長。它的木材堅韌油膩,用來製作梳子、雕刻印章等物品最好了。據說: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世人重視黃楊,是因為它沒有火。用水試一下,如果它沉入水中就說明沒有火。凡是採集這種木頭,一定要選擇陰天,並且夜裡沒有星星的時候,這樣砍伐下來的木材纔不會裂開。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婦人難產,入達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癤,搗爛塗之(時珍)。

白話文:

氣味:苦味,性質平和,不含毒性。

主治:對於婦女難產生產,使用於「達生散」方劑中。另外,也可治療在夏季發生的瘡腫,將其搗爛後敷抹在患處(李時珍記載)。

3. 不凋木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今人之醫,以湯藥為主而反求於針灸者,譬猶舍車而求馬步也。然病之來,有邪有正,邪者針灸未能盡除,正者湯藥不能全治,故必合用針灸湯藥而後能全美。

針者,刺入其穴,以通經絡而宣滯鬱。灸者,灸於其穴,以溫經絡而驅邪氣。方用湯藥,以和臟腑而調營衛。故用針灸湯藥,必須兼施而後善。

今人專主於湯藥,而不問針灸,譬猶取他人之足而行也。但知發散表裏者,而不知瀉利取下者。但知補益固本者,而不知逐邪攻毒者。故或有種種變症,而難於治之。

今醫之用湯藥,不離補瀉二字。補之不當,則加其病。瀉之不當,則損其正。蓋補瀉之法,非有明驗熟識者,不可妄施。

凡用補藥,必須審察虛弱之處,補其不足。用瀉藥,必須審察實邪之處,瀉其有餘。如風熱寒濕之病,當以發散為主。寒疝結聚之病,當以攻下為主。虛勞痿弱之病,當以補益為主。濕痰壅遏之病,當以化痰為主。

今醫之用湯藥,或偏於溫補,或偏於寒涼。溫補之藥,以參、芪、朮、桂等為主,寒涼之藥,以石膏、人參、生地、大黃等為主。然溫補之藥,過用則壅滯氣血。寒涼之藥,過用則損傷陽氣。故用湯藥,必須適中而後善。

凡用溫補之藥,須加發散透達之品。用寒涼之藥,須加扶陽益氣之品。如參芪之藥,宜加枳殼、陳皮等。石膏之藥,宜加附子、乾薑等。

今醫之用湯藥,或輕於加減,或重於加減。輕於加減者,或去或加,僅一二品。重於加減者,或去或加,多至數品。蓋加減之法,非有明驗熟識者,不可妄施。

凡用湯藥,宜審察病情,加減適中。如風熱之病,宜加減辛涼透散之藥。寒疝之病,宜加減溫燥攻下之藥。虛勞之病,宜加減補益健脾之藥。濕痰之病,宜加減化痰利濕之藥。

今醫之用湯藥,或雜以他藥,或純用一藥。雜以他藥者,或補或瀉,或溫或寒,或攻或守,或固或破,藥味繁多,病機難辨。純用一藥者,或用參、芪,或用黃芪,或用石膏,或用大黃。蓋純用一藥之法,非有明驗熟識者,不可妄施。

凡用湯藥,宜純用一味,或兼用二味。純用一味者,或用參、芪,或用黃芪。兼用二味者,或用參芪,或用石膏大黃,或用附子乾薑,或用枳殼陳皮。

今醫之用湯藥,或分作數次,或分作數劑。分作數次者,或早服,或午服,或晚服。分作數劑者,或一日一劑,或二日一劑,或三日一劑。蓋分作數次數劑之法,非有明驗熟識者,不可妄施。

凡用湯藥,宜審察病情,分作數次數劑。如風熱之病,宜分作數次,早午晚各服一次。寒疝之病,宜分作數劑,一日一劑。虛勞之病,宜分作數劑,三日一劑。濕痰之病,宜分作數劑,二日一劑。

【集解】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樹高二、三尺,葉似槐,莖赤有毛如棠梨,四時不凋。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調中補衰,治腰腳,去風氣,卻老變白(藏器)。

白話文: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太白山的山岩或山谷中。樹木高約二、三尺,葉子像槐樹,莖是紅色的,有像棠梨那樣的毛,一年四季都不凋謝。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調和中氣,補益衰弱,治療腰腳疼痛,祛除風氣,延緩衰老和白髮(藏器:指身體內臟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