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22)
木部第三十六卷 (22)
1. 扶桑
(《綱目》)
【釋名】佛桑(《霏雪錄》)、朱槿(《草木狀》)、赤槿(同)、日及。
白話文:
【解釋名稱】佛桑(《霏雪錄》)、朱槿(《草木狀》)、赤槿(同名)、日及。
時珍曰: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以比之。後人訛為佛桑,乃木槿別種,故日及諸名亦與之同。
白話文:
李時珍說:在東海外邊太陽升起的地方,有一棵扶桑樹。這棵樹的花十分艷麗,可以照亮整個太陽,它的葉子像桑葉一樣,因此得名「扶桑」。後來的人把「扶桑」訛傳為「佛桑」,其實它是一種木槿花的變種,所以花名及其他名字也都與木槿一樣。
【集解】時珍曰:扶桑產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嵇含《草木狀》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高涼郡。花、莖、葉皆如桑。其葉光而厚。木高四、五尺,而枝葉婆娑。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澤。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扶桑生長在南方,是木槿的另一種。它的枝條柔弱,葉子深綠色,摸起來有點澀,像桑葉。它的花有紅色、黃色和白色三種顏色,其中紅色最珍貴,被稱為朱槿。嵇含在《草木狀》中說:朱槿又名赤槿,也叫日及,產於高涼郡。它的花、莖、葉都像桑樹。它的葉子光滑而厚。樹木高四、五尺,枝葉婆娑。它的花呈深紅色,有五片花瓣,像蜀葵一樣大,花瓣層層疊疊,柔美光滑。
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朝開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葉及花
【氣味】甘,平,無毒。
白話文:
有一種叫蕊的花,生長在花葉上,花瓣上綴有金黃色的斑點,在陽光的照耀下,像火焰一樣閃耀。一叢蕊花上有數百朵花同時開放,早上開花,傍晚凋謝。從二月開始開花,一直到仲冬才停止。這種花插枝就能成活。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癰疽腮腫,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癰疽腮腫,取槐花或葉子,與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磨成膏藥敷於患處,可使腫塊散開(時珍)。
2. 木芙蓉
(《綱目》)
【校正】併入《圖經》地芙蓉。
白話文:
【校正】將地芙蓉併入《圖經》中。
【釋名】地芙蓉(《圖經》)、木蓮(《綱目》)、華木(《綱目》)、杹木(音化)、拒霜。
白話文:
【釋名】地芙蓉(出自《圖經》)、木蓮(出自《綱目》)、華木(出自《綱目》)、杹木(音為「化」)、拒霜。
時珍曰:此花豔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俗呼為杹皮樹。《相如賦》謂之華木。注云:皮可為索也。蘇東坡詩云: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蘇頌《圖經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採葉,治瘡腫,蓋即此物也。
【集解】時珍曰;木芙蓉處處有之,插條即生,小木也。其干叢生如荊,高者丈許。
白話文:
李時珍說:此花鮮豔如荷花,所以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月才開始開花,所以取名拒霜。民間俗稱它為杹皮樹。《司馬相如賦》稱為華木,注釋說:皮可用來做繩子。蘇東坡的詩說:還不能稱做是拒霜,反而認為它最宜霜。蘇頌的《圖經本草》中,有地芙蓉的記載,說它出產在鼎州,九月採葉,治瘡腫,說的應該就是這種植物。
【集解】李時珍說:木芙蓉各地都有,插段枝條就能生長,是一種小灌木。它的樹幹叢生如荊棘,高的有丈餘。
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結實。山人取其皮為索。川、廣有添色拒霜花,初開白色,次日稍紅,又明日則深紅,先後相間如數色。霜時採花,霜後採葉,陰乾入藥。
白話文:
它的葉子很大,像梧桐葉,有五個尖或七個尖。冬天枯萎,夏天茂盛。秋季中間開始開花,花就像牡丹、芍藥,有紅的、白的、黃的、多種顏色的,最耐寒也不會凋落。不結果實。山裡的人採集它的樹皮做繩索。四川、廣東有一種添色拒霜花,初開時是白色的,第二天稍微有點紅,再過一天就變成深紅色,先後交錯著呈現出多種顏色。霜降時採摘花朵,霜降後採摘葉子,在陰涼處曬乾後入藥。
葉並花
【氣味】微辛,平,無毒。
【主治】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時珍)。
白話文:
性狀與氣味:微辛,性平,無毒。
功效:清肺、涼血、解熱、解毒,可用於治療各種大小膿包、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據李時珍所記載)。
【發明】時珍曰: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黏,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干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
白話文:
時珍說:芙蓉花和葉子,性質平和,不寒不熱,味道微辛,性滑涎黏。它治療癰腫的效果,非常顯著。近來,一些外科醫生把它的名字保密,稱它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其實都是芙蓉花。它的方劑可以治療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論已經形成或尚未形成,已經穿破或尚未穿破。都可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生研或乾研成末,用蜂蜜調和,塗在腫處周圍,中間留出一個口,乾了就經常更換。剛開始使用,就能感覺到清涼,疼痛停止,腫脹消退。
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白話文:
膿液聚集並毒素排出,就已經算是痊癒了。膿已經排出,就容易收斂傷口。不可言傳微妙的療效。或者再加點生的赤小豆末,療效會更好。
【附方】新十。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屢效。(危氏《得效方》)。
赤眼腫痛: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名清涼膏。(《鴻飛集》)。
經血不止:拒霜花、蓮蓬殼等分。為末。每用米飲下二錢。(《婦人良方》)。
白話文:
【附方】十。
久咳體虛:把九尖尖的山葉打成粉末,用醃魚片沾著吃,屢試有效。(危氏《得效方》)。
眼睛紅腫疼痛:芙蓉葉打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敷在太陽穴上。(《鴻飛集》)。
月經不止:拒霜花、蓮蓬殼等分,打成粉末,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婦人良方》)。
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三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其痛自止(《簡便方》)。
白話文:
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三錢,研磨成粉末。用木鱉子仁一個研磨後,倒入醋裡,調勻塗抹在陰囊上,疼痛就能止住。(《簡便方》)
杖瘡腫痛:芙蓉花葉研末,入皂角末少許,雞子清調,塗之。(方廣《附余》)。
白話文:
杖瘡腫痛:將芙蓉花葉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皁角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在患處。(出自方廣的《附餘》)。
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名鐵井闌。(《簡便方》)。
疔瘡惡腫:九月九日採芙蓉葉陰乾為末,每以井水調貼。次日用蚰蜒螺一個,搗塗之。(《普濟方》)。
白話文:
癰疽腫毒:在重陽節前,採摘芙蓉葉,研磨成粉末;在端午節前,採摘蒼耳,燒成灰燼,保留原有形狀,磨成粉末;將二者等分混合,用蜂蜜水調勻,塗抹在病竈周圍,即可防止毒素擴散。此方名為「鐵井闌」。(出自《簡便方》)。
疔瘡惡腫: 九月九日採收芙蓉葉,陰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以井水調和,敷貼患處。 次日,取一隻蚰蜒螺,搗碎後敷上患處。(《普濟方》)
頭上癩瘡:芙蓉根皮,為末。香油調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
湯火灼瘡:油調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灸瘡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白話文:
頭上的癩瘡:把芙蓉根部位的樹皮磨成細末。用香油調成藥膏塗抹患處。在塗抹之前,先用松毛和柳枝煮的藥水清洗患處。(傅滋《醫學集成》)
**湯火灼傷:**用油調勻芙蓉花末,敷在燙傷處。(出自《奇效方》)
**灸治後傷口未癒:**將芙蓉花研磨成末,敷在傷口上。(出自《奇效方》)
一切瘡腫:木芙蓉葉、菊花葉,同煎水,頻熏洗之。(《多能鄙事》)
白話文:
任何瘡腫:木芙蓉葉、菊花葉,一起煎水,經常燻洗患處。(《多能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