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21)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21)

1. 木槿

(《日華》)

【釋名】椴(音徒亂切)、櫬(音襯)、蕣(音舜)、日及(《綱目》)、朝開暮落花(《綱目》)、藩籬草(《綱目》)、花奴、王蒸。時珍曰: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之義也。《爾雅》云:椴,木槿。櫬,木槿。郭璞注云:別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櫬。齊魯謂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詩》云「顏如舜華」即此。

白話文:

【植物名稱】椴(音徒亂切)、櫬(音襯)、蕣(音舜)、日及(《綱目》)、朝開暮落花(《綱目》)、藩籬草(《綱目》)、花奴、王蒸。

時珍說:這種花朝開暮落,所以取名為日及。叫槿又叫蕣,意思是花期很短。

《爾雅》中說:椴,木槿。另一個別名是櫬,木槿。郭璞註解說:椴和櫬是木槿的兩個別名。還有人說:白色槿花叫椴,紅色槿花叫櫬。

齊魯地區的人稱槿花為王蒸,意思是它既好看又很多。《詩經》中說「顏如舜華」,指的就是槿花。

【集解】宗奭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花與枝兩用。時珍曰:槿,小木也。可種可插,其木如李。其葉末尖而有丫齒。其花小而豔,或白或粉紅,有單葉、千葉者。五月始開,故《逸書月令》云「仲夏之月木槿榮」是也。

白話文:

【集解】宗奭說:木槿的花像小向日葵,淡紅色,五片花瓣組成一朵花,早晨開放,傍晚閉合。湖南和湖北的農家都喜歡種植木槿,作為籬笆。花和枝條都可以用。時珍說:木槿是一種小灌木。可以種植或扦插,木頭像李樹。葉子末端尖銳,有鋸齒。花很小而豔麗,有白色或粉紅色的,有單瓣和重瓣的。五月開始開花,所以《逸書月令》中說「仲夏之月木槿榮」是合理的。

結實輕虛,大如指頭,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莢、泡桐、馬兜鈴之仁。種之易生。嫩葉可茹,作飲代茶。今瘍醫用皮治瘡癬,多取川中來者,厚而色紅。

白話文:

桔梗的根結實、中間空心,大如手指頭一樣,秋天深了以後自然會裂開,裡面的種子像榆樹莢、梧桐子、馬兜鈴的果仁。種了很容易生長。桔梗的嫩葉可以吃,用來泡水喝可以代替茶。現在外科醫生用桔梗的皮來治療瘡癬,多用從四川採集來的,皮厚而顏色紅。

皮並根

【氣味】甘,平,滑,無毒。大明曰:涼。

白話文:

**氣味:**甘味、平性、滑潤,無毒。明朝醫家大明說:性涼。

【主治】止腸風瀉血,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並炒用(藏器)。治赤白帶下,腫痛疥癬,洗目令明,潤燥活血(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腸胃疾病引起的腹瀉、出血,痢疾後的發燒口渴,可用它來製作飲品服用,可以讓人入睡,並且能炒熟後服用(藏器)。治療赤白帶下、腫脹疼痛、疥癬,用它來洗眼睛可以使眼睛明亮,潤滑乾燥的皮膚,活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木槿皮及花,並滑如葵花,故能潤燥。色如紫荊,故能活血。川中來者,氣厚力優,故尤有效。

白話文:

[註解]李時珍說:木槿皮和花都像葵花那樣光滑,因此能夠潤燥。顏色像紫荊,因此能夠活血。產於四川來的,氣息濃鬱,療效好,因此特別有效。

【附方】新六。

白話文:

【附方】新六

赤白帶下:槿根皮二兩(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帶用紅酒甚妙。(《纂要奇方》)。

白話文:

赤白帶下:取槿根皮兩(切片),以白酒一碗半,煎成一碗,於空腹時服用。如果是白帶,則使用紅酒效果更好。(《纂要奇方》)。

頭面錢癬:槿樹皮為末,醋調,重湯頓如膠,內敷之。(王仲勉《經效方》)。

白話文:

頭面錢癬:將槿樹皮研磨成粉末,再用醋調和,接著在濃湯中急速加熱至呈現膠狀,然後塗抹患處即可。(王仲勉《經效方》)。

牛皮風癬:川槿皮一兩,大風子仁十五個,半夏五錢,銼,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輕粉一錢,入水中,禿筆掃塗,覆以青衣,數日有臭涎出,妙。忌浴澡。夏月用尤妙。(《扶壽方》)。

白話文:

牛皮癬:槿皮一兩,大風子仁十五個,半夏五錢,銼碎,用河水和井水各一碗,浸泡七天,加入輕粉一錢,溶於水中,用禿筆塗抹,用青色的衣物覆蓋,幾天後會有臭涎流出,效果很好。忌諱洗澡。夏季使用更有效。(出自《扶壽方》)。

癬瘡有蟲: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頻頻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黃,尤妙。(《簡便方》)。

白話文:

癬瘡有蟲:將川槿樹皮煎成汁,加入肥皂一起浸泡在水中,經常擦拭患處。或者將槿樹皮浸泡在汁液中,研磨雄黃,這樣效果更好。(出自《簡便方》)。

痔瘡腫痛:藩蘺草根煎湯,先熏後洗。(《直指方》)。

大腸脫肛:槿皮或葉,煎湯熏洗,後以白礬、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氣味】同皮。

【主治】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焙入藥。作湯代茶,治風(大明)。消瘡腫,利小便,除濕熱(時珍)。

【附方】新三。

白話文:

痔瘡腫痛

用大薊根煎煮湯汁,先燻後洗患處。(《直指方》)

大腸脫肛

用槿樹的樹皮或葉子煎煮湯汁,燻洗患處,之後敷上白礬和五倍子粉末。(《救急方》)

紫珠草

氣味

與樹皮相同。

主治

腸道脹氣、便血、赤痢、白痢,烘烤後入藥。將紫珠草製成湯,代茶飲用,可治療風邪(《大明》)。消腫,利尿,除濕熱(《時珍》)。

附方

新三散。

下痢噤口:紅木槿花去蒂,陰乾為末。先煎麵餅二個,蘸末食之。(趙宜真《濟急方》)。風痰擁逆:木槿花曬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湯下。白花尤良。(《簡便方》)。

白話文:

腹瀉禁食:用紅木槿花去掉花蒂,在陰涼處晾乾研成粉末。先煮兩個麵餅,蘸著粉末吃。(趙宜真《濟急方》)。風痰上逆:把木槿花曬乾,烘烤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匙,空腹時用沸水送服。白色花朵的效果更好。(《簡便方》)。

反胃吐食: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陳糯米湯調送三、五口。不轉再服。(《袖珍方》)。

白話文:

胃部不適想吐:千葉白槿花曬乾磨成細末。用陳糯米粥送服三、五口。若症狀沒有好轉,可以再服用。(《袖珍方》)。

【氣味】同皮。

白話文:

氣味與皮毛相同。

【主治】偏正頭風,燒煙燻患處。又治黃水膿瘡,燒存性,豬骨髓調塗之(時珍)。

白話文:

【主治】偏頭痛和正頭痛,將艾條燒熱後燻患處。又治療黃水膿瘡,將丹參燒成灰燼,加入豬骨髓調勻後塗抹患處。(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