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9)
木部第三十六卷 (19)
1. 蔓荊
(《本經》上品)
【釋名】恭曰:蔓荊苗蔓生,故名。
【集解】恭曰:蔓荊生水濱。苗莖蔓延長丈餘。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似杏葉。六月有花,紅白色,黃蕊。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凋。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為牡荊也。
大明曰:海鹽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輕軟小蓋子,六、七、八月採之。
頌曰:近汴京及秦、隴、明、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五尺,對節生枝。葉類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紅色,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結子。舊說蔓生,而今所有並非蔓也。
宗奭曰:諸家所解,蔓荊、牡荊,紛糺不一。《經》既言蔓荊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荊,則自木上生,又何疑焉?
時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實
【修治】斅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蒸之從巳至未,曬乾用。
時珍曰:尋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辛,平、溫。
元素曰:味辛,溫,氣清,陽中之陰,入太陽經。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之才曰:惡烏頭、石膏。
【主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小荊實亦等(《本經》)。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別錄》)。治賊風,長髭發(甄權)。利關節,治癇疾、赤眼(大明)。
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元素)。搜肝風(好古)。
【發明】恭曰:小荊實即牡荊子,其功與蔓荊同,故曰亦等也。
時珍曰:蔓荊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附方】新三。
令髮長黑:蔓荊子、熊脂等分,醋調塗之。(《聖惠方》)。
頭風作痛: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溫飲三合,日三次。(《千金方》)。
乳癰初起:蔓荊子,炒,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蔓荊
蔓荊莖蔓生長,因此得名。蔓荊生長在水邊,莖蔓能長到一丈多長。春天從舊枝上長出小葉,五月葉子長成,像杏葉。六月開花,花是紅白色,花蕊是黃色的。九月結果,果實呈黑色,大小像梧桐子,但較輕。冬天葉子凋落。現在很多人誤把小荊當作蔓荊,於是把蔓荊誤認為牡荊。
海邊的鹽田中也有蔓荊,果實大小像豌豆,果蒂上有柔軟的小蓋子,六、七、八月採收。
汴京附近以及秦地、隴地、明州、越州等地都盛產蔓荊。莖高四五尺,枝條對生。葉子像楝樹葉,夏天生長茂盛。花穗狀,淡紅色,花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色的花萼,秋天結果。以前的記載說蔓荊是蔓生植物,但現在生長的蔓荊卻都不是蔓生的。
關於蔓荊和牡荊的解釋,眾說紛紜,記載不一。《本經》中明確提到蔓荊是蔓生植物,所以不是高大的樹木;而牡荊則是從樹上生長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蔓荊的枝條細弱,像蔓藤一樣,所以稱為蔓生。
蔓荊入藥時,要去掉果蒂下方的白色薄膜一層,用酒浸泡一晝夜,然後從巳時蒸到未時,曬乾後使用。
也有人只去掉薄膜,然後打碎使用。
蔓荊味苦,微寒,無毒。也有記載說蔓荊味辛,性平溫。
蔓荊味辛,性溫,氣味清香,屬陽中之陰,入太陽經。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以免引起痰疾。
蔓荊忌與烏頭、石膏同用。
蔓荊主治筋骨寒熱、濕痺拘攣、明目堅齒、通利九竅、驅除蛔蟲等症。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益壽。小荊的果實與蔓荊的功效相同。蔓荊子還可治療頭痛、耳鳴、流淚,益氣,使人容光煥發。也可治療中風、促進鬍鬚和頭髮生長,舒筋活絡,治療癲癇、紅眼病。
蔓荊可治療太陽頭痛、頭昏沉、目暗、散風寒、清熱涼血、止眼痛,還有疏肝理氣的功效。
小荊的果實就是牡荊子,其功效與蔓荊相同。
蔓荊氣味清香,味辛,質地輕盈,向上浮升,能散發藥力。所以,蔓荊主要治療頭面部的風虛症。
以下是一些蔓荊的藥方:
令頭髮烏黑:蔓荊子、熊脂等量,用醋調和塗抹。(出自《聖惠方》)
治療頭痛:蔓荊子一升,研磨成粉,用絹袋盛裝,浸泡在一斗酒中七天,溫熱飲用三合,每日三次。(出自《千金方》)
治療初期乳癰:蔓荊子炒熟研磨成粉,用酒送服一小匙,藥渣外敷。(出自危氏《得效方》)
2. 欒荊
(《唐本草》)
【釋名】頑荊(《圖經》)。
【集解】恭曰:欒荊莖、葉都似石南,干亦反捲,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華,功用又別,非此物花也。
頌曰:欒荊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凋。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種。子似大麻。四月採苗葉,八月採子。
宗奭曰:欒荊即牡荊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條。蘇恭又稱石荊當之,轉見穿鑿。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欒,似木蘭。木蘭葉似桂,與蘇恭所說葉似石南者相近。蘇頌所圖者即今牡荊,與《唐本草》者不合。欒荊是蘇恭收入本草,不應自誤。蓋後人不識,遂以牡荊充之,寇氏亦指為牡荊耳。
子
【氣味】辛、苦,溫,有小毒。
權曰:甘、辛,微熱,無毒。決明為之使。惡石膏。
【主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痙,濕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脈,明目,益精光(甄權)。
合桕油同熬,塗人畜瘡疥(蘇頌)。
白話文:
欒荊
《唐本草》記載欒荊,又名頑荊。《圖經》也記載了它。 欒荊的莖葉都像石南,枝幹也反捲,冬天也不枯死,葉子上還有細小的黑點,才是真正的欒荊。現在雍州使用的是真的欒荊,但洛州卻用石荊代替,這是錯誤的。民間廣泛使用欒荊,但本草書中記載不多,也沒有其他名稱。雖然有「欒華」,但功效不同,也不是指欒荊的花。
欒荊生長在東海、淄州、汾州等地。那裡的欒荊枝幹顏色發白,葉子小而圓,呈青綠色,有點像榆樹葉,但更長一些,冬夏常青。六月開花,花有紫色和白色兩種。果實像大麻子。四月採收苗葉,八月採收果實。
有人認為欒荊就是牡荊,它的果實青綠色,像茱萸,所以不應該另立條目。蘇恭說石荊可以代替欒荊,顯得牽強附會。
李時珍認為,許慎《說文解字》中說「欒」像木蘭,而木蘭葉子像桂葉,這與蘇恭所說的葉子像石南相似。蘇頌圖畫的應該是牡荊,與《唐本草》的記載不符。欒荊是蘇恭收錄在本草中的,不應該弄錯。可能是後人辨識不清,便用牡荊代替了,寇宗奭也把它指認為牡荊。
欒荊味辛、苦,性溫,有小毒。也有人認為它味甘、辛,微溫,無毒,決明子是它的相使藥,忌與石膏同用。
欒荊可以治療大風、頭面手足等部位的風症、癲癇、狂燥抽搐、濕痹、寒痛等症。還能治療四肢麻痺,通利血脈,明目,增強精力。 將其與桕油一起熬煮,可以塗抹人畜的瘡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