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2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21)

1. 茺蔚

赤白雜痢困重者:益母草(日乾)、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赤痢甘草湯下。名二靈散。(《衛生家寶方》)

小兒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為度,甚佳。飲汁亦可。(《廣濟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葉,搗汁飲之。(《食醫心鏡》)

一切癰瘡:婦人妒乳乳癰,小兒頭瘡,及浸淫黃爛熱瘡,疥疽陰蝕:並用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一斗,分數次洗之以殺癢。(《千金》)

急慢疔瘡:《聖惠方》:用益母草搗封之,仍絞五合服,即消。《醫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連花采之,燒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劃開疔根,令血出。次繞根開破,捻出血,拭乾。以稻草心蘸藥捻入瘡口,令到底。良久當有紫血出,捻令血淨,再捻藥入,見紅血乃止。一日夜捻藥三、五度。

重者二日根爛出,輕者一日出。有瘡根脹起,即是根出,以針挑之。出後仍敷藥生肌易愈。忌風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癤毒己破:益母草搗敷,甚妙。(《斗門方》)勒乳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瘥。生搗亦得。(《聖惠方》)

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衛生易簡方》)聤耳出汁:茺蔚莖葉汁,滴之。(《聖惠方》)

粉刺黑斑:《閨閣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帶根天麻紫花者,曬乾燒灰。以商陸根搗自然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餅,炭火煅過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藥,甚能潤肌。蘇頌曰: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採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曝乾搗羅,以面水和成團,如雞子大,再曝乾。

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火絕。經一復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

馬咬成瘡:苦低草,切細,和醋炒塗之。(《孫真人方》)

新生小兒:益母草五兩,煎水浴之,不生瘡疥。(《簡要濟眾》)

白話文:

茺蔚

治療各種疾病的應用:

  1. 赤白痢疾嚴重者: 將等量的益母草(曬乾)和燒過的陳鹽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痢乾薑湯(白痢)或甘草湯(赤痢)送服。此方名為二靈散。(出自《衛生家寶方》)

  2. 小兒疳痢瀕死: 將益母草嫩葉和米一起煮粥食用,直到病癒為止,效果很好。直接飲用益母草汁液也有效。(出自《廣濟方》)

  3. 痔瘡出血: 將益母草葉搗碎取汁飲用。(出自《食醫心鏡》)

  4. 各種癰瘡: 包括婦女乳腺炎、小兒頭瘡、以及濕疹、黃水瘡、疥瘡、潰瘍等,均可用天麻草(切碎)五升,加水一斗半,煮至一斗,分次清洗患處以止癢。(出自《千金要方》)

  5. 急性或慢性疔瘡: 將益母草搗碎敷在患處,同時取汁液五合內服,即可消腫。(出自《聖惠方》);另一方法是將四月間採摘帶花的益母草燒成灰。用小刀在疔瘡根部劃十字,使其出血,再將根部劃開,擠出污血,擦乾。用稻草心蘸上藥粉,塞入瘡口底部,直到紫黑色的血排出,再繼續塞藥,直到流出鮮紅色的血才停止。一天一夜重複三到五次。病情嚴重者,兩天內膿根會排出;輕者一天即可。若瘡根腫脹,表示膿根將出,可用針挑出。膿根排出後,繼續敷藥,促進傷口癒合。忌諱風寒、房事、酒肉及一切毒物。若癤腫已破,用搗碎的益母草敷在患處效果最佳。(出自《斗門方》) 乳腺炎成癰:將益母草研磨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一夜即可痊癒。直接用搗碎的益母草也行。(出自《聖惠方》)

  6. 喉嚨腫痛閉塞: 將益母草搗爛,用一碗清水絞汁服用,隨後即可嘔吐出膿液而痊癒。冬天可用益母草根。(出自《衛生易簡方》)

  7. 耳流膿: 用益母草莖葉的汁液滴入耳中。(出自《聖惠方》)

  8. 粉刺黑斑: 五月五日採摘帶根、紫花的益母草曬乾燒成灰。將商陸根搗碎取汁,加入醋和益母草灰製成藥餅,用炭火煅燒後保存。半年後使用,加入面藥中,能滋潤肌膚。唐代則有將益母草製成藥丸敷面美容的方法。(出自《閨閣事宜》、《本草圖經》)

  9. 馬咬傷: 將苦低草切碎,用醋炒後敷在患處。(出自《孫真人方》)

  10. 新生兒預防瘡疥: 用益母草五兩煎水,為新生兒洗澡,可以預防瘡疥。(出自《簡要濟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