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7)
木部第三十六卷 (17)
1. 溲疏
(《本經》下品)
【釋名】巨骨(《別錄》)。
【集解】《別錄》曰:溲疏生熊耳川穀,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採。
當之曰: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時時有節。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赤色,味甘苦。末代乃無識者。此非人籬垣之楊櫨也。
恭曰: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兩兩相對,味苦,與空疏不同。空疏即楊櫨,其子為莢,不似溲疏。
志曰:溲疏、枸杞雖則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
頌曰: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當亦相類。方書鮮用,宜細辨之。
機曰:按:李當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樹相似。馬志因其子相似,遂謂樹亦相似,以有刺、無刺為別。蘇頌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類。殊不知枸杞未嘗無刺,但小則刺多,大則刺少耳。本草中異物同名甚多,況一骨字之同耶?以此為言,尤見穿鑿。
時珍曰:汪機所斷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為何物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苦,微寒。
之才曰:漏盧為之使。
【主治】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利水道(《本經》)。
除胃中熱,下氣。可作浴湯(《別錄》。時珍曰:按:孫真人《千金方》,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承澤丸中用之)。
白話文:
溲疏,又名巨骨,生長在熊耳川穀及田野荒地,四月採收。 它也叫楊櫨、牡荊、空疏,樹皮白色中空,有節,果實像枸杞,冬天成熟,呈紅色,味道甘苦。古時少人認識它,但它和籬笆用的楊櫨不同。
溲疏外形像空疏,樹高約一丈,樹皮白色,果實八九月成熟,紅色,像枸杞,但總是兩兩相對,味道苦,和空疏不同。空疏就是楊櫨,果實是莢果,和溲疏不一樣。
溲疏和枸杞很像,但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區分。 溲疏也叫巨骨,就像枸杞也叫地骨,可能两者很相似。古方書很少使用它,需仔細辨別。
有人認為溲疏和枸杞只是果實相似,而樹木並不相同,以是否有刺來區分;也有人因它們名稱相似而認為两者相近。但其實枸杞也有刺,只是小的枸杞刺多,大的枸杞刺少。中藥裡同名異物的很多,更何況只是名稱中有一個「骨」字相同呢?這些說法都過於牽強附會。
雖然有人做了判斷,但實際上仍難以確定溲疏究竟是什麼植物。
溲疏味辛寒,無毒(也有記載說味苦微寒)。漏盧是它的使藥。
溲疏可以治療皮膚熱症,去除邪氣,止遺尿,通利水道;還能治療胃熱,降氣,可作沐浴藥湯。 古方中也曾用於治療婦女下焦疾病。
2. 楊櫨
(《唐本草》)
【集解】恭曰:楊櫨,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籬垣間。其子為莢。
葉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疽瘻惡瘡,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木耳,見菜部。
白話文:
楊櫨是一種植物,也叫空疏,到處都能長,常見於籬笆牆邊。它結莢果。葉子味苦、性寒,有毒。主治疽、瘻等惡性瘡瘍,用水煮沸後洗患處,很快就能痊癒。木耳另見「菜部」記載。
3. 石南
(《本經》下品)
【釋名】風藥。
時珍曰:生於石間向陽之處,故名石南。桂陽呼為風藥,充茗及浸酒飲能愈頭風,故名。按:《範石湖集》云:修江出欒茶,治頭風。今南人無所謂欒茶者,豈即此物耶?
【集解】《別錄》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三月、四月採葉,八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東間皆有之,葉如枇杷葉。方用亦稀。
恭曰:葉似䒽草,凌冬不凋。關中者葉細為好。江山以南者,葉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保升曰:終南斜谷有石處甚饒。今市人以石葦為之,誤矣。頌曰:今南北皆有之。生於石上,株極有高大者。江湖間出者,葉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紅實。
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並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入藥以關中葉細者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樹野生。二月開花,連著實。實如燕覆子,八月熟。民採取核,和魚羹尤美。
今無用者。宗奭曰:石南葉似枇杷葉之小者,而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
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葉
【氣味】辛、苦,平,有毒。
之才曰:五加皮為使。惡小薊。
【主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本經》)。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別錄》)。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逐諸風(甄權)。浸酒飲,治頭風(時珍)。
【發明】恭曰:石南葉為療風邪丸散之要,今醫家不復用其實矣。
權曰:雖能養腎,亦令人陰痿。
時珍曰:古方為治風痹腎弱要藥。今人絕不知用,識者亦少,蓋由甄氏《藥性論》有令陰痿之說也。殊不知服此藥者,能令腎強,嗜欲之人藉此放恣,以致痿弱,歸咎於藥,良可慨也。毛文錫《茶譜》云:湘人四月採楊桐草,搗汁浸水蒸,作為飯食;必採石南芽為茶飲,乃去風也。暑月尤宜。楊桐即南燭也。
【附方】新三。
鼠瘻不合:石南、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等分,為散。日再敷之。(《肘後方》)。
小兒通睛:小兒誤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致瞳仁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宜石南散,吹鼻通頂。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丁五、七個。為末。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服牛黃平肝藥。(《普濟方》)。
乳石發動,煩熱:石南葉為末。新汲水服一錢。(《聖惠方》)。
實(一名鬼目)
【主治】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本經》)。
白話文:
石南
石南,古籍中記載為下品藥材。古稱風藥,因其生長在石頭間向陽處而得名。桂陽地區的人們稱它為風藥,用其葉泡茶或浸酒飲用,可以治療頭痛。 《範石湖集》中記載的修江欒茶,用以治療頭痛,有人推測可能就是石南。
關於石南的產地和形態,古籍中記載不一。有的說它生長在華陰山谷,三月四月採葉,八月採果實,陰乾備用。其葉形似枇杷葉,但不同地區的石南葉形大小差異很大,有些葉子細小,有些則大如枇杷葉,甚至有些沒有氣味,藥效也因此有別。有些石南葉背有小刺,冬天不枯萎,春天開白色小花,秋天結紅色的果實;另一些則葉似莽草,青黃色,葉背有紫點。 關中地區葉子細小的較好。市面上曾有以石葦冒充石南的情況。南北各地都有石南,常被種植在亭院中,因其陰涼可愛而受人喜愛。入藥以關中地區葉子細小的為佳。南方的石南樹二月開花,果實像燕子窩裡的雛鳥,八月成熟,果核可以和魚一起做羹,味道鮮美。
石南葉子像小的枇杷葉,背面光滑無毛,不皺縮。正二月開花,冬天有兩片葉子作為花苞,花苞打開後,裡面有十幾朵小花,細小如椿樹的花。每一花苞約有彈丸大小,成一個球狀,一朵花有六片葉,一枝花有七八個球狀花序,顏色淡白綠色,葉尖略帶紅色。花開後,花蕊充滿整個花朵,幾乎看不到花瓣。花謝後,去年的葉子全部脫落,然後長出新葉。
石南在京洛、河北、河東、山東等地較少,因此使用較少;但在湖南、江東、浙江等地較多,因此使用也較多。
石南葉味辛、苦,性平,有毒。五加皮可以作為石南的輔藥,忌與小薊同用。石南具有滋養腎氣,治療陰虛內傷,以及益筋骨、皮毛的功效。但女子不宜久服,以免產生想念男子的慾望。它還能治療腿軟、五臟邪氣、煩悶疼痛,以及殺蟲、祛風等。浸酒飲用可治療頭痛。
古方中常用石南葉治療風濕痹痛和腎虛,但現代人很少使用了,這可能是因為古籍中記載它會導致陽痿的說法所致。然而,實際上,服用石南能使腎臟強壯,有些人因過度縱慾導致陽痿,卻反過來怪罪於藥物,這是不合理的。湘人有以石南芽泡茶飲用的習慣,尤其在夏天更為適宜。
關於石南的藥方,古籍中記載了治療鼠瘻、小兒目疾和乳癰等症的方劑。
石南果實又名鬼目,具有殺滅蠱毒、消散積聚、驅逐風濕痹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