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8)
草部第十五卷 (18)
1. 陰地厥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鄧州順陽縣內鄉山谷。葉似青蒿,莖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黃,根似細辛。七月採根苗用。
時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採製丹砂、硫黃。
根苗,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腫毒風熱(蘇頌)。
【附方】新一。
男婦吐血後,胸膈虛熱:陰地厥、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白話文:
[陰地厥]
[產地] 這種植物生長在鄧州順陽縣內鄉的山谷中。葉子像青蒿,莖是青紫色,開小穗狀的淡黃色花,根部像細辛。通常在農曆七月採集根和莖葉來使用。
[其他產地] 江浙一帶也有這種植物。據說外家會用它來煉製丹砂和硫磺。
[藥用部位] 使用根和莖葉部分。
[味道與性質] 味道甘苦,性質微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主要用於治療腫毒和風熱等症狀。
[附方] 新方一則:
用於治療男女因吐血後引起的胸膈虛熱:可以使用陰地厥、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牡蒿
(《別錄》下品)
【釋名】齊頭蒿。
時珍曰:《爾雅》:蔚,牡菣,蒿之無子者。則牡之名以此也。諸蒿葉皆尖,此蒿葉獨奓而禿,故有齊頭之名。
【集解】《別錄》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復用。
恭曰:齊頭蒿也,所在有之。葉似防風,細薄而無光澤。時珍曰:齊頭蒿三、四月生苗,其葉扁而本狹,末奓有禿歧。嫩時可茹。鹿食九草,此其一也。秋開細黃花,結實大如車前實,而內子微細不可見,故人以為無子也。
苗,
【氣味】苦、微甘,溫,無毒。
【主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別錄》)。擂汁服,治陰腫(時珍)。
【附方】新一。
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鍾,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名方》)
白話文:
【釋名】又稱齊頭蒿。
李時珍說:《爾雅》記載:「蔚,是雄性的菣,蒿裡面不結果實的。」所以雄性的名稱由此而來。各種蒿的葉子都是尖的,只有這種蒿的葉子是分叉開且沒有尖端的,所以有齊頭的名稱。
【產地與採集】《別錄》說:牡蒿生長在田野中,五月和八月採摘。
陶弘景說:現在的藥方已經不再使用了。
蘇恭說:就是齊頭蒿,到處都有。葉子像防風,細薄且沒有光澤。李時珍說:齊頭蒿在三、四月長出幼苗,葉子扁平,根部狹窄,末端分叉成禿狀。嫩的時候可以食用。鹿吃的九種草裡面,就包含這種。秋天開細小的黃花,結的果實像車前子的果實那麼大,但是裡面的種子非常細小,看不清楚,所以人們以為它不結果實。
幼苗
【味道】味道苦,帶點微甜,性溫,沒有毒。
【功效】可以讓肌肉豐滿,增強精力,使人快速變胖。但不可以長期服用,否則會導致血液過於充盈。《別錄》記載:搗碎榨汁服用,可以治療陰部腫脹(李時珍)。
【附方】一個新方子。
瘧疾寒熱:齊頭蒿的根和滴滴金的根各一把。搗爛後加入一盅生酒服用,在瘧疾發作前服用。用藥渣敷在手腕的寸口部位,男生敷左手,女生敷右手,兩天就能痊癒。(《海上名方》)
3. 九牛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山岡上。二月生苗,獨莖,高一尺。葉似艾葉,圓而長,背有白毛,面青。五月採苗用。
時珍曰:陳嘉謨《本草蒙筌》以此為蘄艾,謬矣。
苗,
【氣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風勞,治身體痛。與甘草同煎服,不入眾藥用(蘇頌)。
白話文:
【概述】 這種植物生長在筠州山上的山坡,二月開始長出幼苗,獨自一根莖,大約有一尺高。葉子形狀像艾草葉,圓形但比較長,葉子背面有白色絨毛,正面是青色。五月採摘幼苗來使用。
李時珍說,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把這種植物當作蘄艾,是錯誤的。
【氣味】 味道稍微苦,帶有小毒。
【主要功效】 可以解除風勞引起的疾病,治療身體疼痛。和甘草一起煎煮服用,不和其他藥材一起使用(根據蘇頌的說法)。
4. 茺蔚
(《本經》上品)
【釋名】益母(《本經》)、益明(《本經》)、貞蔚(《別錄》)、蓷(《爾雅》。音推)、野天麻(《會編》)、豬麻(《綱目》)、火杴(《本經》)、郁臭草(《圖經》)、苦低草(《圖經》)、夏枯草(《外臺》)、土質汗(《外臺》)。
時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俗呼為豬麻,豬喜食之也。夏至後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謂之土質汗。林億云:質汗出西番,乃熱血合諸藥煎成,治金瘡折傷。益母亦可作煎,治折傷,故名為土質汗也。
禹錫曰:《爾雅》:萑,蓷。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劉歆云:蓷,臭穢也。臭穢,即茺蔚也。陸璣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思。
【集解】《別錄》曰:茺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有三稜。方用亦稀。
頌曰:今園圃及田野極多。郭璞注《爾雅》云: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稜,五月採。又云九月採實,醫方稀有用實者。
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時,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時珍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藥肆往往以作巨勝子貨之。
其草生時有臭氣,夏至後即枯,其根白色。蘇頌《圖經》謂其葉似荏,其子黑色,似雞冠子,九月採實,寇宗奭《衍義》謂其凌冬不凋者,皆誤傳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者能入氣分,紅者能入血分,別而用之可也。按《閨閣事宜》云:白花者為益母;紫花者為野天麻。
《返魂丹注》云:紫花者為益母,白花者不是。陳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孫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莖如火麻,冬生苗,夏著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為二物,蓋不知其是一物二種。
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藥、菊花之類是矣。又按:郭璞《爾雅注》云:蓷,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葉似荏,白華,華生節間。又云:藬,音推,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花紫縹色,可以為飲,江東呼為牛蘈。據此則是蓷、藬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別之,其為一物無疑矣。
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誤注天麻,尤為謬失。陳藏器《本草》又有鏨菜,云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白話文:
茺蔚
茺蔚,古籍中記載的名字很多,例如益母、益明、貞蔚、蓷、野天麻、豬麻、火杴、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質汗等。 它的名字來源於其果實及植株茂盛而密集的樣子。因其功效對婦女和明目益精有益,故名益母、益明。莖方正像麻,所以叫野天麻。豬愛吃,所以俗稱豬麻。夏至後枯萎,所以也叫夏枯草。《近效方》中稱其為土質汗,是因為它可以治療外傷,與一種西域藥物功能類似。
古籍中對茺蔚的形態描述有所不同,但大致相同。它生長在水邊濕潤的地方,春天發芽,像嫩蒿,夏天長到三、四尺高,莖方正,像黃麻莖。葉子像艾葉,背面青綠,一梗三葉,葉尖開叉。節間距離約一寸,節節都長出花穗,簇擁在莖上。四、五月開花,花小,紅紫色或白色。每個花萼內有四粒細小的褐色三角形種子,藥材店常用它冒充巨勝子出售。
茺蔚生長時有臭味,夏至後枯萎,根是白色的。 有些古籍記載有誤,例如說它冬天不枯萎,或種子是黑色的。其實茺蔚有白花和紫花兩種,莖葉種子都一樣,只是白花入氣分,紫花入血分,藥效略有不同。《閨閣事宜》說白花是益母,紫花是野天麻;但也有其他說法認為紫花才是益母。有些古籍把茺蔚和天麻混淆,其實它們是一物二種。 許多植物都有白花和紫花兩種,這很正常。茺蔚的別名蓷和藬,指的也是同一種植物,只是根據花色來區分。 宋代本草書中把天麻草誤認為天麻,是錯誤的。 古籍中記載的鏨菜,就是茺蔚的白花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