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15)

1. 五加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人參 味甘微苦,平。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久服輕身延年。

石斛 味甘,微寒。主強陰益胃,生津止渴,清熱除煩。

麥冬 味甘,微寒。主補肺益胃,生津止渴,清熱除煩。

天門冬 味甘,微寒。主潤肺益胃,生津止渴,清熱除煩。

生地黃 味甘微苦,寒。主滋陰涼血,清熱除煩。

玄參 味苦,寒。主清熱涼血,養陰除煩。

知母 味微苦,寒。主清熱涼血,滋陰止渴。

牡丹皮 味苦,涼。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地骨皮 味苦,涼。主清熱涼血,滋陰止渴。

鱉甲 味鹹,寒。主滋陰養血,清熱退熱。

女貞子 味甘酸,微寒。主滋陰補腎,清熱除煩。

旱蓮草 味甘酸,微寒。主滋陰補腎,清熱除煩。

玉竹 味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百合 味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沙參 味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竹茹 味甘,寒。主清熱涼血,滋陰止渴。

** Ophiopogon** 味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麥門冬 味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五味子 味酸,微溫。主滋陰補腎,固精縮尿。

山藥 味甘,平。主補脾胃,益肺腎,固精縮尿。

山茱萸 味酸,微溫。主滋陰補腎,固精縮尿。

杞子 味甘,平。主滋陰補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 味甘,平。主滋陰補腎,益精明目。

何首烏 味苦,溫。主補腎益精,烏髮固齒。

熟地黃 味甘,微溫。主滋陰補腎,益精養血。

牛膝 味甘,微溫。主補腎強筋,益精養血。

杜仲 味甘,溫。主補腎強筋,固精縮尿。

山藥 味甘,平。主補脾胃,益肺腎,固精縮尿。

山茱萸 味酸,微溫。主滋陰補腎,固精縮尿。

杞子 味甘,平。主滋陰補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 味甘,平。主滋陰補腎,益精明目。

何首烏 味苦,溫。主補腎益精,烏髮固齒。

熟地黃 味甘,微溫。主滋陰補腎,益精養血。

牛膝 味甘,微溫。主補腎強筋,益精養血。

杜仲 味甘,溫。主補腎強筋,固精縮尿。

總結:上品中藥材以滋陰清熱、滋補臟腑為主,具有安神、止咳化痰、降火、益氣強身的功效。適用於虛弱、陰虛火旺、肺熱等證。

【釋名】五佳(《綱目》)、五花(《炮炙論》)、文章草(《綱目》)、白刺(《綱目》)、追風使(《圖經》)、木骨(《圖經》)、金鹽(《仙經》)、豺漆(《本經》)、豺節(《別錄》)。時珍曰:此藥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楊慎《丹鉛錄》作五佳,云一枝五葉者佳故也。

白話文:

【釋名】五佳(《綱目》)、五花(《炮炙論》)、文章草(《綱目》)、白刺(《綱目》)、追風使(《圖經》)、木骨(《圖經》)、金鹽(《仙經》)、豺漆(《本經》)、豺節(《別錄》)。李時珍說:這種藥材以五片葉子十字交叉相疊者為良,所以取名為五加,又名五花。楊慎在《丹鉛錄》中寫作五佳,說一枝有五片葉子的為佳。

蜀人呼為白刺。譙周《巴蜀異物志》名文章草。有贊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是矣。本草豺漆、豺節之名,不知取何義也?頌曰:蘄州人呼為木骨,吳中俗名追風使。

白話文:

四川人叫它「白刺」。譙周《巴蜀異物志》稱它為「文章草」。有頌詞說:「文章草可以釀酒,能使酒的味道醇美。人們用金子來購買文章草,卻不嫌它貴。的確如此。」《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豺漆」、「豺節」等名稱,不知道是從何而來。頌詞說:「蘄州人把它叫做「木骨」,吳中俗稱它為「追風使」。

【集解】《別錄》曰:五加皮五葉者良,生漢中及冤句。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東間彌多。四葉者亦好。頌曰: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五加皮五片葉的比較好,生長在漢中和冤句。在五月、七月採摘莖,十月採摘根,陰乾。弘景說:現在到處都有,東間更多。四片葉的也不錯。頌曰:現在江淮、湖南的州郡都有。春季生苗,莖、葉都很青翠,叢生。赤莖又像藤蔓,高三、五尺,上面有黑刺。葉子生五個叉子聚成一簇的比較好。四個葉子、三個葉子的最多,次之。

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色,骨堅硬。一說今有數種:汴京、北地者,大片類秦皮黃柏輩,平直如板而色白,絕無氣味,療風痛頗效,余無所用。吳中乃剝野椿根皮為五加,柔韌而無味,殊為乖失。今江淮所生者,根類地骨皮,輕脆芬香。

白話文:

每片五加皮葉子下面生一個刺。三、四月份,開白色的花,結細細的青色的果子,到六月果子逐漸變成黑色。根像荊棘的根,皮是黃黑色的,肉是白色的,骨頭堅硬。這裡有一種說法:現在有好幾種五加皮:汴京、北地產的五加皮,個頭大、片狀,像秦皮、黃柏那類藥材,非常平整、一片片像木板,並且顏色發白,完全沒有氣味,治療風濕痛效果很明顯,除此之外也沒啥其他用處了。吳地的人們拿春椿的根皮當做五加皮,柔軟而柔韌,沒有味道,大錯特錯。現在江淮一帶生長的五加皮,根像地骨皮,輕脆芬芳。

其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至丈餘。葉五出,香氣如橄欖。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俗但名為追風使,以漬酒療風,乃不知其為真五加皮也。今江淮、吳中往往以為藩蘺,正似薔薇、金櫻輩,而北間多不知用此種。斅曰:五加皮樹本是白楸樹。其上有葉如蒲葉,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

白話文:

它的莖苗有刺,類似於薔薇,長得最長的有一丈多長。葉子五片一組,散發出像橄欖的香氣。春天結果,果實像豆粒一樣扁,是青色的,經過霜打後變成紫黑色。人們通常把它叫做追風使,用它泡酒治療風疾,卻不知道它就是真正的五加皮。現在江淮地區和吳地常常把它當作藩蘺來使用,它很像薔薇和金櫻之類的植物,而北方地區多數人不知道用這種植物。斅說:五加皮樹原本是白楸樹。樹上有葉子像蒲葉,三朵花的的五加皮是雄的,五朵花的五加皮是雌的。

陽人使陰,陰人使陽,剝皮陰乾。機曰:生南地者類草,故小;生北地者類木,故大。時珍曰:春月於舊枝上抽條葉,山人採為蔬茹。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類,南方堅地者如草類也。唐時惟取峽州者充貢。雷氏言葉如蒲者,非也。

白話文:

健康的陽人能使陰性病症痊癒,虛弱的陰人能使陽性病症痊癒,將人皮剝去後陰乾。李時珍說:這種植物生長在南方,像草一樣,所以比較矮小;生長在北方,像樹木一樣,所以比較高大。春天時,在老枝條上抽出新枝葉,山裡人採摘來當蔬菜食用。就像枸杞生長在北方沙地裡時,都是木類;生長在南方堅硬的土地上時,都是草類。唐朝時只採集峽州的枸杞進貢給朝廷。雷氏說枸杞葉子像蒲草,這是不對的。

根皮(同莖)

【氣味】辛,溫,無毒。

之才曰:遠志為之使。惡玄參、蛇皮。

白話文:

根皮(同莖)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搭配:適合搭配遠志使用。忌諱搭配玄參和蛇皮。

【主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三歲不能行,疽瘡陰蝕(《本經》)。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別錄》)。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䐴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甄權)。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大明)。

白話文:

【主治】治療心腹疝氣引起的腹痛,增強元氣治療癱瘓,小兒三歲還不會走路,治療瘡瘍陰部潰爛(《本經》)。治療男子陰莖痿弱、陰囊下部潮濕、小便餘瀝,治療女子陰部瘙癢及腰脊疼痛、雙腳疼痛麻木風濕、虛弱瘦弱,補益氣血,增強肌肉骨骼,增強意志。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別錄》)。破除和排出體內的惡毒風血,四肢麻痺,風邪侵害人體,軟腳彎腰,治療多年瘀血在皮肉,治療痹症濕症內不足(甄權)。明目降氣,治療中風骨節攣急,補益五勞七傷(大明)。

釀酒飲,治風痹四肢攣急(蘇頌)。作末浸酒飲,治目僻眼𥍃(雷斅)。葉:作蔬食,去皮膚風濕(大明)。

白話文:

釀酒飲用,可治療風痹四肢攣急的症狀。(蘇頌)

用葉子磨成粉末加酒飲用,可治療眼歪斜斜視。(雷斅)

葉子可作為蔬菜食用,能祛除皮膚上的風濕。(大明)

【發明】弘景曰:煮根莖釀酒飲,益人。道家用此作灰煮石,與地榆並有秘法。慎微曰:東華真人《煮石經》云: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何以得長久?何不食石蓄金鹽,母何以得長壽?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地榆也。金鹽,五加也。皆是煮石而餌得長生之藥也。昔孟綽子、董士固相與言云: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白話文:

【發現】弘景說:把五加的根莖蒸熟釀酒飲用,對人有益。道教用它來作為灰煮石,與地榆一起有祕法。慎微說:東華真人《煮石經》中說:過去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經常說:如何才能長久地活下去?為什麼不吃石頭儲存金鹽,母親為什麼能長壽?為什麼不吃石頭用玉豉?玉豉,就是地榆。金鹽,就是五加。這些都是煮石而服用的長生不老藥。過去孟綽子、董士固互相說:寧願得到一把五加,也不要滿車的金玉。

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寶珠。又昔魯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尸解而去。張子聲、楊建始、王叔才、於世彥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絕,得壽三百年。亦可為散以代湯茶。王君云: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水應五湖,人應五德,位應五方,物應五車。故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華,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五神鎮生,相轉育成。

白話文:

一斤地榆的價值,比明月珠寶還高。從前魯定公的母親服用五加酒,因而得以不死,屍體解脫而去。張子聲、楊建始、王叔才、於世彥等人,都服用過這種酒,以致房事不斷,活了三百年。也可以把五加酒當成散劑服用,代替湯茶。王君說:五加,是五車星的精華。水性對應五湖,人應對應五德,位置對應五方,事物對應五車。所以,青精進入莖幹,就有東方的液汁;白氣進入節間,就有西方的津液;赤氣進入花朵,就有南方的光芒;玄精進入根部,就有北方的甘飴;黃煙進入皮層,就有戊己的靈氣。五大神靈鎮守生命,互相轉化育成。

餌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嬰。時珍曰:五加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雖若過情,蓋獎辭多溢,亦常理爾。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淨,去骨、莖、葉,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釀米酒成,時時飲之。亦可煮酒飲。加遠志為使更良。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談野翁《試驗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入無灰好酒二斗中,大壇封固,安大鍋內,文武火煮之。壇上安米一合,米熟為度。

白話文:

服用五加的人如同真仙,服用後可以返老還童。李時珍說:五加能治療風濕痿痹,增強筋骨,它的功效非常顯著。仙家所說的,雖然似乎有些誇張,但溢美之辭多了一些,也是常理罷了。

釀酒的方法:用五加根皮洗淨,去掉骨頭、莖、葉,也可以用水煎汁,和曲釀米酒而成,時時飲用。也可以煮酒飲用。加入遠志作為引子會更好。

另一種方法:加入木瓜煮酒服用。談野翁的《試驗方》中說: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颳去粗皮)各一斤,裝入布袋中,放入二斗好的無灰酒中,大壇封好,放入大鍋內,用文武火煮。在壇上放一合米,米熟了就可以了。

取出火毒,以渣曬乾為丸。每旦服五十丸,藥酒送下,臨臥再服。能去風濕,壯筋骨,順氣化痰,添精補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難盡述。王綸《醫論》云:風病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飲數杯,最有益。諸浸酒藥,惟五加與酒相合,且味美也。

白話文:

將火毒取出,渣滓曬乾後做成丸子。每天早晨服五十丸,用藥酒送服,睡前再服一次。能去除風濕,強壯筋骨,理氣化痰,滋補精髓。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功效難以盡述。王綸在《醫論》中說:風病飲酒能生痰火,只有五加皮一種藥浸泡的酒,每天喝幾杯,最有益處。各種浸泡藥酒的藥物中,只有五加皮與酒相配,而且味道鮮美。

【附方】舊二,新六。

白話文:

【附方】舊方兩則,新方六則

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飯,如常釀酒法,待熟任飲。(《千金方》)。

白話文:

虛勞不足:將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加入水一石五斗,煮沸之後,熬製成七斗的汁液,分取四鬥,浸泡曲一斗,用其中三鬥拌飯,按照釀酒的方法釀造,直到釀熟即可飲用。(《千金方》)。

男婦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服此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兩(酒浸),遠志(去心)四兩(酒浸,並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曬乾為末,以浸酒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藥酒壞,別用酒為糊。(薩謙齋《瑞竹堂方》)。

白話文:

男性和女性的腳氣:骨骼關節、皮膚腫脹潮濕疼痛,服用此藥能增進飲食,增強體力,增強記憶力,藥名為五加皮丸。五加皮四兩(用酒浸泡),遠志(去除種子)四兩(用酒浸泡,春、秋季浸泡三天,夏季浸泡兩天,冬季浸泡四天),曬乾後磨成粉末,用浸泡過的酒作為糊劑,將藥丸做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藥酒變質後,再用酒作為糊劑。(薩謙齋《瑞竹堂方》)。

小兒行遲:三歲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錢,牛膝、木瓜二錢半,為末。每服五分,米飲入酒二、三點調服。(《全幼心鑑》)。

白話文:

小兒走路遲緩:三歲還不會走路的,用這個方子馬上就能走。五加皮五錢,牛膝、木瓜各二錢半,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米湯送服,再加兩三滴酒。

婦人血勞:憔悴困倦,喘滿虛煩,吸吸少氣,發熱多汗,口乾舌澀,不思飲食,名血風勞。

白話文:

婦人血勞:憔悴疲倦,呼吸急促胸滿虛熱煩躁,呼吸短促,發熱多汗,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名為血風勞。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為末。每用一錢,水一盞,用青錢一文,蘸油入藥,煎七分,溫服。常服能肥婦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話文:

油煎散:取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藥粉,加水一盞,用一枚銅錢蘸油放入藥中,煎至藥液只剩七分,溫熱服用。長期服用可使婦女豐滿。(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五勞七傷:五月五日採五加莖,七月七日採葉,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篩。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去風勞。(《千金》)。

白話文:

五勞七傷:在五月五日採摘五加皮的嫩莖,七月七日採摘葉子,九月九日採收根部,用來治療下痢。每次用酒送服方寸匕的劑量,每天服用三次。長期服用可以消除風勞。(出自《千金》)。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聞水聲者,搗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瘡,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湯浴之,取瘡愈。(《千金方》)。

白話文:

眼中的息肉:五加皮(不聞水聲的,搗成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天。每天服用二次,忌食醋。共計四十九天,遍身長滿瘡,這是毒素排出。若未排出,就用生熟湯洗澡,以治癒瘡。

服石毒發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五加皮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半,發時便服。(《外臺秘要》)。

火灶丹毒從兩腳起,赤如火燒:五加根、葉燒灰五兩,取煅鐵家槽中水和,塗之。(楊氏《產乳》)。

白話文:

譯文:

  1. 服用石藥後中毒或發熱難耐,可臥於陰涼之地:五加皮二兩,水四升,煮至二升半,發作時服用。(《外臺祕要》)

  2. 火竈丹毒從兩腳開始,紅得像火燒:五加根、葉燒成灰五兩,用燒紅的鐵器槽中的水混合,塗抹患處。(楊氏《產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