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4)
木部第三十六卷 (14)
1. 山礬
(《綱目》)
【釋名】芸香(音云)、椗花(音定)、柘花(柘,音鄭)、瑒花(音暢)、春桂(俗)、七里香。時珍曰:芸,盛多也。《老子》曰「夫物芸芸」是也。此物山野叢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按:周必大云:柘音陣,出《南史》。荊俗訛柘為鄭,呼為鄭礬,而江南又訛鄭為瑒也。
白話文:
【釋名】芸香(音同「雲」)、椗花(音同「定」)、柘花(柘,音同「鄭」)、瑒花(音同「暢」)、春桂(俗名)、七里香。李時珍說:「芸」字的本義是盛多。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植物生長在山野之間,數量很多,而且花朵繁盛,香味濃鬱,因此得名。另據記載,周必大說:柘字發音同「陣」,出自《南史》。荊州的習俗把「柘」字讀成「鄭」,稱之為「鄭礬」,而江南又把「鄭」字讀成「瑒」。
黃庭堅云:江南野中碇花極多。野人採葉燒灰,以染紫為黝,不借礬而成。子因以易其名為山礬。
【集解】時珍曰:山礬生江、淮、湖、蜀野中。樹之大者,株高丈許。其葉似梔子,葉生不對節,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結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染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茗中。按:沈括《筆談》云:古人藏書闢蠹用芸香,謂之芸草,即今之七里香也。
白話文:
宋代詩人黃庭堅說:江南的野外長滿了碇花。當地人採集它的葉子燒成灰燼,用來染紫色,染出來的顏色黝黑堅固,不需要用到明礬。因此,我將它的名字改為「山礬」。
【集解】李時珍說:山礬生長在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的野外。大樹高約一丈左右。它的葉子類似梔子葉,但葉子生長不對稱,光澤堅硬,略有鋸齒,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零。三月開滿白色繁花,像白雪一樣,花瓣六瓣,黃色的花蕊非常芬芳。結出的果實像花椒一樣大,未熟時青黑色,成熟後變成黃色,可以食用。葉子味道苦澀,人們用它來染黃色和製作豆腐,或者把它混入茶葉中。按:宋朝科學家沈括在《筆談》中記載:古代人用芸香來防止書籍受蠹蟲侵害,芸香就是現在的七里香。
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啜嗅之極芬香。秋間葉上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又按:《蒼頡解詁》云:芸香似邪蒿,可食,闢紙蠹。許慎《說文》云:芸,似苜蓿。成公綏《芸香賦》云:莖類秋竹,枝象青松。郭義恭《廣志》有芸香膠。《杜陽編》云:芸香,草也,出於闐國。其香潔白如玉,入土不朽。
白話文:
豌豆的葉子,生長成一叢一叢的,聞起來香氣很濃。秋天葉子上會有一點點白色粉末,可以有效防蛀。另外,根據《蒼頡解詁》的記載,芸香類似於艾蒿,可以食用,可以用來防治紙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芸香類似於苜蓿。成公綏在《芸香賦》中說,芸香的莖像秋天的竹子,樹枝像青松。郭義恭在《廣志》中提到了芸香膠。《杜陽編》中也提到,芸香是一種草本植物,產於闐國。芸香的花香潔白如玉,埋入土中也不會腐爛。
元載造芸暉堂,以此為屑塗壁也。據此數說,則芸香非一種。沈氏指為七里香者,不知何據?所云葉類豌豆,啜嗅芬香,秋間有粉者,亦與今之七里香不相類,狀頗似烏藥葉,恐沈氏亦自臆度爾。曾端伯以七里香為玉蕊花,未知的否?
白話文:
元載修建芸暉堂,用芸香的粉末塗抹牆壁,據此看來,芸香並非只有一種。沈氏認為芸香是七里香,不知道根據什麼?他說芸香葉子像豌豆葉,聞起來很香,秋天有粉末,這些特徵與現在的七里香也不相同,芸香的形狀反而比較像烏藥葉,恐怕沈氏也是憑空猜測的。曾端伯認為七里香是玉蕊花,不知道對不對?
葉
【氣味】酸、澀、微甘,無毒。
【主治】久痢,止渴,殺蚤、蠹。用三十片,同老薑三片,浸水蒸熱,洗爛弦風眼(時珍)。
白話文:
【氣味】酸、澀、帶點甘甜,沒有毒性。
【主治】長期痢疾,止渴,殺死跳蚤和蠹蟲。使用三十片葉子,加上三片老薑,浸泡在水中蒸熱,清洗感染或發炎的眼睛(李時珍)。
2. 梫木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氣為陽,血為陰,陽行者血也,陰行者氣也,氣者主外,血者主內,氣者主升,血者主降,氣者陽火,血者陰水,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血和調,百病自愈。
氣屬於陽性,血屬於陰性。動的屬於血,靜的屬於氣。氣主外在,血主內在。氣主升,血主降。氣是陽性的火,血是陰性的水。氣運行,血也運行。血運行,氣則調和。氣血調和,百病自然痊癒。
【集解】藏器曰:梫木生江東林筤間。樹如石榴,葉細,高丈餘。四月開花,白如雪。
白話文:
【集解】藏器說:梫木生長在江東林筤地帶。樹木像石榴樹,葉子細長,高度超過一丈。四月開花,花朵像雪一樣潔白。
時珍曰:此木今無識者,其狀頗近山礬,恐古今稱謂不同爾,姑附其後。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產後血,煮汁服之。其葉煎汁洗瘡癬,搗研封蛇傷(藏器)。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沒有人認識這種植物了,它的形狀有點像山礬,恐怕古今稱謂不同罷了,姑且附錄在後面。
**性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吐血後流血不止,煮汁服用。它的葉子煎汁可以洗滌瘡癬,搗碎敷貼可以治療蛇傷(據《藏器》記載)。
3. 南燭
(宋《開寶》)
白話文:
宋《開寶》
脾之病,先治其氣。氣行而後血行,氣和而後血和。氣滯而後血瘀,氣逆而後血逆。氣虛而後血虛,氣濁而後血濁。氣寒而後血寒,氣熱而後血熱。氣有餘而後血有餘,氣不足而後血不足。氣結而後血積,氣散而後血散。氣積而後血溢,氣破而後血出。氣亂而後血亂,氣衰而後血衰。氣微而後血弱,氣絕而後血絕。氣鬱而後血凝,氣亡而後血竭。氣盛而後血盛,氣平而後血平。氣損而後血損,氣陷而後血陷。氣復而後血復,氣起而後血起。氣固而後血固,氣活而後血活。氣旺而後血旺,氣凋而後血凋。氣升而後血升,氣降而後血降。氣實而後血實,氣虛而後血虛。氣輕而後血輕,氣重而後血重。氣促而後血促,氣緩而後血緩。氣弱而後血弱,氣強而後血強。氣行而後血行,氣止而後血止。氣舒而後血舒,氣斂而後血斂。氣清而後血清,氣濁而後血濁。氣平而後血平,氣逆而後血逆。氣通而後血通,氣塞而後血塞。氣溫而後血溫,氣冷而後血冷。氣盈而後血盈,氣竭而後血竭。氣濟而後血濟,氣竭而後血竭。氣化而後血化,氣凝而後血凝。氣行而後血行,氣滯而後血滯。氣緩而後血緩,氣急而後血急。氣鬱而後血鬱,氣和而後血和。氣衰而後血衰,氣盛而後血盛。氣病而後血病,氣和而後血和。氣傷而後血傷,氣平而後血平。氣塞而後血塞,氣通而後血通。氣結而後血結,氣散而後血散。氣虛而後血虛,氣實而後血實。氣竭而後血竭,氣濟而後血濟。氣復而後血復,氣走而後血走。氣促而後血促,氣盛而後血盛。氣行而後血行,氣止而後血止。氣盛而後血盛,氣衰而後血衰。氣浮而後血浮,氣沉而後血沉。氣散而後血散,氣聚而後血聚。氣亂而後血亂,氣和而後血和。氣往而後血往,氣來而後血來。氣勝而後血勝,氣衰而後血衰。氣強而後血強,氣弱而後血弱。氣養而後血養,氣耗而後血耗。氣沖而後血沖,氣降而後血降。氣行而後血行,氣逆而後血逆。氣卷而後血卷,氣舒而後血舒。氣泄而後血泄,氣束而後血束。氣緊而後血緊,氣和而後血和。氣塞而後血塞,氣通而後血通。氣足而後血足,氣虛而後血虛。
【釋名】南天燭(《圖經》)、南燭草木(《隱訣》)、男續(同上)、染菽(同上)、猴菽草(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同上)、牛筋(《拾遺》)、烏飯草(《日華》)、墨飯草(《綱目》)、楊桐(《綱目》),赤者名文燭。時珍曰:南燭諸名,多不可解。藏器曰:取汁漬米作烏飯,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
【集解】藏器曰:南燭生高山,經冬不凋。
白話文:
【名稱】南天燭(《圖經》)、南燭草木(《隱訣》)、男續(同上)、染菽(同上)、猴菽草(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同上)、牛筋(《拾遺》)、烏飯草(《日華》)、墨飯草(《綱目》)、楊桐(《綱目》),紅色的叫做文燭。李時珍說:南燭的各種名稱,大多難以理解。藏器說:取汁液浸泡大米做成烏飯,吃了它像牛筋一樣強健,所以叫做牛筋。
集解:
《藏器論》說:南燭生長在高山上,經過冬天也不凋謝。
頌曰: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採枝葉用。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𩛓飯法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男續,一名猴藥,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
白話文:
頌裡說:如今只有江東州郡纔有南天燭。株高三、五尺,葉子像苦楝樹葉,但比較小。即使在冬天也不會枯萎,冬季會結出紅色的果實,果實連成穗狀。人們通常種植在庭院空地中,民間稱之為南天燭。隨時都可以採摘枝葉使用。陶隱居在《登真隱訣》中記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𩛓飯的做法:它的種子既是木本,又像草本,因此被稱為南燭草木。它還有其他名稱,包括男續、猴藥、後卓、惟那木、草木之王,總共有八個名稱,各個名稱都來源於它的生長地。它的正名是南燭。它生長在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長江以南的吳越地區最多。
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彷彿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白話文:
當地人稱它為猴菽,或稱為染菽,粗略名稱與真正名稱相彷彿。這種樹木極難生長,剛開始生長的三、四年,形狀像菘菜之類的植物,也頗像梔子,二、三十年才能長成大樹,所以說它是木本植物,但卻像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茱萸,九月成熟,酸甜可口。它的葉子不相對稱,像茶葉一樣圓厚,味道微酸,冬夏常青。樹枝和莖呈淺紫色,大的也有四、五丈高,而且非常肥脆,容易折斷。
作飯之法,見谷部青精乾石𩛓飯下。時珍曰: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按:《古今詩話》云:即楊桐也。葉似冬青而小,臨水生者尤茂。寒食採其葉,漬水染飯,色青而光,能資陽氣。
白話文:
蒸飯的做法,在〈谷部〉中已經記述,將南燭的葉子洗淨曬乾後,置於米飯下再一起蒸飯。李時珍說:南燭這種植物,在吳楚的深山中有很多。葉子像山礬的葉子,表面光滑、味道酸澀。在七月份的時候會開小白花,花謝後會結實,結的果實像樸樹子一樣一簇一簇的,未成熟時是青綠色的,到了九月的時候成熟後會變成紫色的,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味道甘酸,小孩可以吃。根據《古今詩話》中記載:楊桐其實就是南燭。葉子像冬青的葉子,但是較小,在水邊生長的比較繁茂。寒食節時採摘它的葉子,浸泡在水中染飯,做出來的飯是青色的並且有光澤,可以增補陽氣。
又沈括《筆談》云:南燭草木,本草及傳記所說多端,人少識者。北人多誤以烏臼為之,全非矣。今人所謂南天燭是矣。莖如蒴藋有節,高三、四尺,廬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葉微似楝而小,秋則實赤如丹。
白話文:
沈括在《筆談》中說:南燭草木,本草和傳記中所說的很多,但很少有人認識它。北方人大多誤以為烏臼就是南燭,這完全是錯誤的。現在人們所說的南天燭就是南燭。它的莖像蒴藋一樣有節,高三、四尺,廬山有的高達一丈。南方數量最多。葉子有點像楝葉,但更小,秋天結果實,果實像丹一樣紅。
枝葉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酸、澀。
【主治】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卻老(藏器)。
白話文:
氣味:苦,性平,無毒。李時珍說:酸、澀。
主治:止瀉解渴,強筋壯骨,增強氣力。長期服用,能減輕體重、延年益壽,讓人不覺得飢餓,變白頭髮,延緩衰老(《神農本草經》記載)。
【發明】頌曰:孫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燭煎:益髭發及容顏,兼補暖。三月三日採葉並蕊子,入大淨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閒處,經一周年取開。每用一匙溫酒調服,一日二次,極有效驗。《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精,命不復殞。
【附方】舊二。
白話文:
【啟示】讚頌說:孫思邈的《千金月令方》中記載了南燭煎:可以增長鬍鬚和頭髮,使容顏美麗,還能補益陽氣。三月三日採摘南燭的葉子和花蕊,放入一個乾淨的大瓶子裡,晾乾後,用童子小便浸滿瓶子,封好瓶口,放在陰涼處,經過一年後取出。每次用一勺南燭煎兌入熱酒服用,每天兩次,效果非常顯著。《上元寶經》說:如果服用植物之王南燭,氣息和神靈就會相通;如果食用青燭的精華,就能延長壽命,不會死亡。
【附方】第二方。
一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細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淨鍋慢火煎如稀飴,瓷瓶盛之。每溫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聖惠方》)。誤吞銅鐵不下:用南燭根燒研,熟水調服一錢,即下。(《聖惠方》)
白話文:
所有風疾: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明目、黑髮、駐顏。
取南燭樹(春夏取樹枝和樹葉,秋冬取樹根和樹皮,磨碎)五斤,水五斗,用文火慢煮取二斗,除去渣滓,用乾淨的鍋子用文火慢煮,煮成稀稀的糖漿,放入瓷瓶中盛裝。
每次用溫酒送服一匙,每天服用三次。
另一種方法:加入童子小便一起煮。(《聖惠方》)。
誤吞銅鐵不下:用南燭根燒成灰研成粉末,用開水調服一錢,銅鐵就會被排出體外。(《聖惠方》)
子
【氣味】酸、甘,平,無毒。
【主治】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時珍)。
青精飯,見谷部。
白話文:
氣味 酸、甜,中性,沒有毒性。
主治 強健筋骨,增強體力,固腎精,延緩衰老(李時珍)。
青精飯,請參閱穀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