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1)
木部第三十六卷 (11)
1. 鼠李
(《本經》下品)
【釋名】楮李(錢氏)、鼠梓(《別錄》)、山李子(《圖經》)、牛李(《別錄》)、皂李(蘇恭)、趙李(蘇恭)、牛皂子(《綱目》)、烏槎子(《綱目》)、烏巢子(《圖經》)、椑(音卑)。時珍曰: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詳名義。可以染綠,故俗稱皂李及烏巢。巢、槎、趙,皆皂子之音訛也。一種苦楸,亦名鼠梓,與此不同。見梓下。
【集解】《別錄》曰:鼠李生田野,採無時。
頌曰:即烏巢子也。今蜀川多有之。枝葉如李。其實若五味子,色瑿黑,其汁紫色,熟時採,曬乾用。皮採無時。
宗奭曰:即牛李也。
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子於條上四邊生,生時青,熟則紫黑色。至秋葉落,子尚在枝。是處皆有,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時珍曰:生道路邊,其實附枝如穗。人採其嫩者,取汁刷染綠色。
子
【氣味】苦,涼,微毒。
【主治】寒熱瘰癧瘡(《本經》)。水腫腹脹滿(大明)。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九蒸酒漬,服三合,日再服。又搗敷牛馬六畜瘡中生蟲(蘇恭)。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時珍)。
【發明】時珍曰:牛李,治痘瘡黑陷及出不快,或觸穢氣黑陷。古昔無知之者,惟錢乙《小兒直訣》必勝膏用之。云牛李子即鼠李子,九月後採黑熟者,入砂盆擂爛,生絹捩汁,用銀、石器熬成膏,瓷瓶收貯,常令透風。每服一皂子大,煎桃膠湯化下。如人行二十里,再進一服,其瘡自然紅活。
入麝香少許尤妙。如無生者,以乾者為末,水熬成膏。又《九籥衛生方》亦云:痘瘡黑陷者,用牛李子一兩(炒研),桃膠半兩。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
【附方】新二。
諸瘡寒熱毒痹,及六畜蟲瘡:鼠李生搗敷之。(《聖惠方》)
齒䘌腫痛:牛李煮汁,空腹飲一盞,仍頻含漱。(《聖濟錄》)。
皮
【氣味】苦,微寒,無毒。
恭曰:皮、子俱有小毒。忌鐵。
【主治】身皮熱毒(《別錄》)。風痹(大明)。諸瘡寒熱毒痹(蘇恭)。口疳齲齒,及疳蟲蝕人脊骨者,煮濃汁灌之,神良(孟詵)。
【發明】頌曰:劉禹錫《傳信方》:治大人口中疳瘡、發背,萬不失一。用山李子根(一名牛李子)、薔薇根(野外者)各(細切)五升,水五大斗,煎半日,汁濃,即於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待稠,瓷瓶收貯。每稍稍含咽,必瘥。忌醬、醋、油膩、熱面及肉。
如發背,以帛塗貼之,神效。襄州軍事柳岸妻竇氏,患口疳十五年,齒盡落,齦亦斷壞,不可近,用此而愈。
白話文:
鼠李
鼠李,古稱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皂李、趙李、牛皂子、烏槎子、烏巢子、椑。其名義不詳,因可染綠色,故俗稱皂李或烏巢,而巢、槎、趙皆為皂子的音譯訛誤。一種苦楸也稱鼠梓,與鼠李不同。
鼠李生長於田野,全年皆可採集。其枝葉似李樹,果實如五味子,顏色黑亮,汁液紫色。成熟時採收曬乾入藥。樹皮亦可入藥,採集時間不限。植株高約七、八尺,葉片似李葉但較窄且不光澤。果實簇生於枝條上,生時青色,成熟時紫黑色,秋季葉落果實仍留枝上。各地皆有分佈,關中、陝西及湖南、江南地區尤多。果實生長在路邊,像穗子般附著枝條上。人們採摘嫩果取汁,用來染綠色。
鼠李果實味苦、性涼,微毒。主治寒熱瘰癧瘡、水腫腹脹、下血、碎肉、疝氣、積聚、冷痛等症。可將其九蒸酒漬後服用,每次三合,每日兩次。也可搗爛敷於牛馬等牲畜患蟲瘡處。亦可治療痘瘡黑陷、疥癬蟲症。
牛李可治痘瘡黑陷及痘疹出不快或因觸穢氣而引起的痘瘡黑陷。古法多用於治療痘瘡黑陷,以其果實(九月後採收成熟的黑色果實)搗爛取汁,用銀器或石器熬製成膏,貯於瓷瓶中,保持通風。每次服用一皂子大小,以煎桃膠湯送服。行走二十里後可再服用一次,痘瘡即可自然紅潤。加入少量麝香效果更佳。若無鮮果,可用乾燥果實研末,用水熬膏。另有方劑用炒研的牛李子與桃膠合用治療痘瘡黑陷。
鼠李皮味苦、微寒,無毒(古籍記載皮、子皆微毒,忌鐵器)。主治身熱毒、風痹、各種瘡瘍、寒熱毒痹。亦可治療口疳、齲齒及疳蟲蝕骨,用其濃汁灌服,療效顯著。
劉禹錫《傳信方》記載,用山李子根(即牛李根)與薔薇根煎煮濃汁,治療口疳、發背等症,療效甚佳,忌食醬、醋、油膩食物、熱面及肉類。 發背症可用布蘸藥汁敷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