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0)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10)

1. 郁李

(《本經》下品)

【釋名】薁李(《詩疏》)、郁李、車下李(《別錄》)、爵李(《本經》)、雀梅(《詩疏》)、常棣。時珍曰:郁,《山海經》作栯,馥郁也。花、實俱香,故以名之。陸機《詩疏》作薁字,非也。《爾雅》常棣即此。或以為唐棣,誤矣。唐棣乃枎栘、白楊之類也。

【集解】《別錄》曰:郁李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五月、六月採根。

弘景曰:山野處處有之。子熟赤色,亦可啖。

保升曰:樹高五、六尺,葉、花及樹並似大李;惟子小若櫻桃,甘酸而香,有少澀味也。禹錫曰:按:郭璞云:棣樹生山中,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云: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陸機注云:白棣樹也,如李而小,正白,今官園種之,一名薁李。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關西、天水、隴西多有之。宗奭曰:郁李子如御李子,紅熟堪啖,微澀,亦可蜜煎,陝西甚多。

時珍曰:其花粉紅色,實如小李。頌曰:今汴洛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者,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

核仁

【修治】斅曰:先以湯浸,去皮、尖,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之。

【氣味】酸,平,無毒。

權曰:苦、辛。元素曰:辛、苦,陰中之陽,脾經氣分藥也。

【主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本經》)。

腸中結氣,關格不通(甄權)。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大明)。破癖氣,下四肢水。

酒服四十九粒,能瀉結氣(孟詵)。破血潤燥(元素)。

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李杲)。研和龍腦,點赤眼(宗奭)。

【發明】時珍曰:郁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按:《宋史·錢乙傳》云:一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郁李能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此蓋得肯䏿之妙者也。

頌曰:《必效方》:療癖。取車下李仁,湯潤去皮及並仁者,與乾麵相拌,搗如餅。若干,入水少許,作麵餅,大小一如病人掌。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腹食一餅,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餅,或飲熱米湯,以利為度。利不止,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若病未盡,一、二日量力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累試神驗,但須量病輕重,以意加減,小兒亦可用。

【附方】舊三,新二。

小兒多熱: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閉結: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並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大黃(酒浸,炒)、郁李仁(去皮,研)各一錢,滑石末一兩,搗和丸黍米大。二歲小兒三丸,量人加減,白湯下。(錢乙《直訣》)。

腫滿氣急不得臥:用郁李仁一大合。搗末,和麵作餅。吃入口即大便通,泄氣便愈。(楊氏《產乳》)。

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郁李仁十二分(搗爛,水研絞汁),薏苡(搗如粟大)三合,同煮粥食之。(韋宙《獨行方》)。

猝心痛刺:郁李仁三七枚嚼爛,以新汲水或溫湯下。須臾痛止,卻熱呷薄鹽湯。(姚和眾《至寶方》)。

皮膚血汗:郁李仁(去皮,研)一錢,鵝梨搗汁調下。(《聖濟總錄》)。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齒齦腫,齲齒,堅齒(《本經》)。去白蟲(《別錄》)。

治風蟲牙痛,濃煎含漱。治小兒身熱,作湯浴之(大明)。

宣結氣,破積聚(甄權)。

白話文:

郁李

郁李,又名薁李、車下李、爵李、雀梅、常棣。其名源於花實皆香,馥郁芬芳之意。「薁李」之名源於《山海經》記載的「栯」,而非陸機《詩疏》的寫法。「常棣」指的就是郁李,而非唐棣,唐棣實為枎栘、白楊之類。

郁李生長在高山、溪谷和丘陵地帶,五月六月採收其根。樹高約五、六尺,葉、花與大李相似,果實則小如櫻桃,味道甘酸香甜,略帶澀味。果實成熟時呈紅色,可直接食用。有些郁李品種,枝莖細長,花繁葉茂,但藥用價值較低。

郁李仁需先以湯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再用蜂蜜浸泡一夜,瀝乾陰乾,研磨成膏狀使用。其味酸平,無毒,也有記載其味苦辛。屬陰中之陽,入脾經氣分。

郁李主要功效為治療大腹水腫、肢體浮腫,利尿通便。亦可治療腸胃脹氣、關格不通,以及五臟膀胱急痛、腰胯冷痛、宿食積滯等症狀。 服用郁李仁能瀉氣、破血、潤燥,尤其適用於治療大腸氣滯、燥澀不通。 此外,郁李仁還可研磨與龍腦一起使用,治療赤眼。

郁李仁甘苦而潤,性味平和,能下氣利水。 歷史記載,郁李酒能治療因恐懼導致的目張難瞑,這是因為郁李能疏通氣結,酒能助其入膽,使膽氣下降,眼睛方能閉合。

關於郁李仁的藥用,還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例如製成餅狀服用治療癖證,但需注意用量和禁忌,例如忌食酪及牛馬肉等。

除了仁,郁李根也具有藥用價值,味酸涼,無毒,能治療牙齦腫痛、齲齒、齒根不穩,還能殺滅寄生蟲。 也可治療牙痛、小兒發熱等症狀,以及宣通氣滯、消散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