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1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11)

1. 茵陳蒿

石茵陳: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癥瘕,並閃損乏絕(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是誤耳。

宗奭曰: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身面悉黃者,用之極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面身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不對,而食不減。予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為散。

每用三錢,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此藥以山茵陳為本,故書之。

王好古曰:張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只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而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附方】舊二,新六。

茵陳羹: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醫心鏡》)遍身風癢生瘡疥:用茵陳煮濃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癧瘍風病: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風疾攣急: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勻,如常法釀酒服之。(《聖濟總錄》)

癇黃如金,好眠吐涎:茵陳蒿、白蘚皮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黃方》)

遍身黃疸: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於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秘方也。

眼熱赤腫:山茵陳、車前子等分。煎湯調(茶調散),服數服。(《直指方》)

白話文:

茵陳蒿

茵陳(石茵陳):能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發熱神志不清、頭痛頭暈、風眼痛、瘴氣瘧疾。女性的癥瘕,以及閃挫傷導致的體虛無力(功效巨大)。

古代醫家評論:

陶弘景說:《仙經》記載,白蒿是白兔吃了能成仙的藥草。現在把茵陳稱為白蒿,恐怕是錯誤的。

寇宗奭說:張仲景用茵陳治療傷寒發熱嚴重、出現黃疸,全身皮膚都發黃的病症,療效極佳。曾有一位僧人因傷寒後發汗不透,體內留有餘熱,面色和全身都發黃,發熱很厲害,病了一年都沒好。其他醫生用治療黃疸的藥方治療都不見效,病情也沒有減輕。我給他用了茵陳,服藥五天病減輕了三分之一,十天減輕了三分之二,二十天病就完全好了。處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水四合,煎成二合,去渣,飯後溫服,根據病情調整用藥量。這個方子以山茵陳為主藥,所以記錄下來。

王好古說:張仲景的茵陳梔子大黃湯,是治療濕熱的;梔子柏皮湯,是治療燥熱的。如果水災造成濕熱型黃疸,旱災造成燥熱型黃疸,濕熱就應該瀉掉,燥熱就應該滋潤。這兩種藥方都是治療陽黃的。韓只和、李思訓治療陰黃,則使用茵陳附子湯。總之,茵陳是主藥,再根據寒熱情況佐以大黃或附子。

附方:

茵陳羹:能去除嚴重的發熱、黃疸,治療傷寒頭痛、風熱瘴氣瘧疾,促進排尿。將茵陳切碎,煮成羹食用。生吃也有效。(出自《食醫心鏡》)

全身風癢生瘡疥:用茵陳煮濃汁洗患處,就能立刻痊癒。(出自《千金方》)

癰疽瘡瘍:取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成七升。先用皂莢水清洗,再用茵陳湯清洗,洗完後讓其自然風乾。隔日清洗一次,否則可能會疼痛。(出自崔行功《纂要》)

風疾導致肌肉攣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酒曲三斤,混合均勻,按釀酒方法釀酒服用。(出自《聖濟總錄》)

黃疸嚴重如金子般,嗜睡流涎:茵陳蒿、白蘚皮等量,加水二鍾,煎服,每日兩次。(出自《三十六黃方》)

全身黃疸:取茵陳蒿一把,與生薑一塊,搗爛,塗抹在胸前和四肢,每天擦拭。(民間偏方)

男子酒疸:用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田螺一個(連殼搗爛)。用沸水一大杯沖服,秘方。(民間偏方)

眼熱紅腫:山茵陳、車前子等量。煎湯服用。(出自《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