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3)
木部第三十六卷 (3)
1. 枳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枳殼。
【釋名】子名枳實(《本經》)、枳殼(宋《開寶》)。
白話文:
**校正:**收錄於《開寶本草》中「枳殼」一項。
**釋名:**果實稱為「枳實」(收錄於《本經》),果皮稱為「枳殼」(北宋《開寶本草》)。
宗奭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猝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義如此。恭曰:既稱枳實,須合核瓤,今殊不然。時珍曰: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
白話文:
宗奭說:枳實和枳殼,都是同一樣東西。小顆的枳實,藥性猛烈而迅速;大顆的枳實,藥性緩和而持久。所以張仲景治療傷寒的倉猝之病,承氣湯中用了枳實,都是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的作用。其他藥方只是導除敗風壅氣的,可以長期服用,所以用了枳殼,其道理就在這裡。恭說:既然稱作枳實,就應該連同果核和果瓤一起用,現在卻不是這樣。時珍說:枳是木名,從「只」字得聲。
實乃其子,故曰枳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宋人復出枳殼一條,非矣。寇氏以為破結實而名,亦未必然。
白話文:
枳實,其實就是枳樹的果實,因此叫做枳實。後人由於枳實小的是速熟的,因此又把大果實的稱為枳殼。枳實生的時候,皮厚果肉多,熟了以後,果殼變薄,裡面較空虛,這就像青橘皮和陳橘皮的道理一樣。宋朝時的人又把枳殼分出來作為一味藥,這是不對的。寇氏認為枳實的名字是取自它能破結實這個功效,也未必完全正確。
【集解】《別錄》曰:枳實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
志曰:枳殼生商州川穀。九月、十月採,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枳實生長在河內地區的川澤中。在九月、十月採收,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志曰:**枳殼生長在商州地區的川穀中。在九月、十月採收,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藏器曰:《本經》採實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周禮》亦云:橘逾淮而化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無橘。此自別種,非關變易也。
白話文:
藏器說:《本經》上說採收橘實的時間是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採收的橘子厚實且辛辣。從前說南方是橘樹,北方是枳樹。《周禮》中也說:橘樹過淮河就會變成枳樹。現在南方既有枳樹也有橘樹,北方只有枳樹沒有橘樹。這是兩種不同的樹種,不是轉變而來的。
頌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七月、八月採者為實,九月、十月採者為殼。今醫家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口狀、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修治】弘景曰:枳實採,破令乾,除核,微炙令香用。以陳者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白話文:
頌曰:現在洛陽西邊、長江、淮河流域的州郡都有橘子,以商州的橘子最好。橘子樹像橘子樹,但體積較小,高五到七尺。葉子像橙樹,有許多刺。春天開白花,秋天結果。七月、八月採摘的是果實,九月、十月採摘的是果皮。現在的醫生以果皮厚而小的為枳實,果皮完整而大的為枳殼,都以果皮翻起來如盆口大小、存放時間長的為上品。近年來產出的橘子,俗稱臭橘,不堪使用。
修治:
陶弘景說:枳實採摘後,破開晾乾,去除果核,微火炙烤至香氣四溢即可使用。以陳年者為佳。民間方劑多用,但道家不用。
斅曰:枳實、枳殼,性效不同。若使枳殼,取辛苦腥並有隙油者,要塵久年深者為佳。並去穰核,以小麥麩炒至麩焦,去麩用。
白話文:
斅氏說:枳實和枳殼,它們的性質和功效是不同的。如果使用枳殼,要選擇那些味道苦、辛、腥,並且有隙油的,並且要選擇那些陳久年深的為佳。並且要除去其中的穰核,用小麥麩炒到麩焦,然後去除麩皮,就可以使用了。
枳實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酸,微寒。普曰:神農:苦;雷公:酸,無毒;
李當之:大寒。權曰:辛、苦。
元素曰: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
杲曰:沉也,陰也。
白話文:
枳實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記載:酸,微寒。一般認為:神農嘗百草時認為枳實味苦;雷公則認為味酸,無毒;李當之認為大寒。權德輿認為辛、苦。
藥性:元素認為枳實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上升,微有下降,屬性偏陰而略帶陽氣。
杲日:枳實藥性趨於沉降,陰性。
【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本經》)。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別錄》)。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甄權)。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元素)。
白話文:
【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消除寒熱結,止痢疾,增長肌肉,使五臟通利,增強氣血,使身體輕盈。(《本經》)。消除胸脅痰癖,排出停留在體內的水,消除結實,消除腹脹,緩解心下急痞痛逆氣,治療脅風痛,安撫胃氣,止溏泄,明目。(《別錄》)。治療傷寒結胸,治療上氣喘咳,緩解腎臟內傷寒冷的情況,治療陰痿且有氣的問題,可以添加本草來一起使用。(甄權)。消食,散瘀血,破除積結堅硬的物質,消除胃中的濕熱。(元素)。
【發明】震亨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破氣之藥也。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杲曰:以蜜炙用,則破水積以泄氣,除內熱。潔古用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好古曰:益氣則佐之以人參、白朮、乾薑,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
白話文:
【解釋】張震亨說:枳實可以瀉痰,能夠衝破堅固的牆壁,是一種能潤滑腸道、破除不正常的氣的藥物。張元素說:心下痞滿以及宿食不消,都應該服用枳實和黃連。劉完素說:用蜂蜜炙過的枳實,能破水積,通泄氣,除內熱。薛己用枳實來去除脾經的積血。脾沒有積血,心下就不會痞滿。張從正說:用枳實來補益氣,可以加入人參、白朮和乾薑;用枳實來破氣,可以加入大黃、牽牛和芒硝。這也就是為什麼《本經》上說枳實既能益氣,又能消痞的原因。不是白朮就無法除濕,不是枳實就無法除痞。
故潔古制枳朮丸方,以調胃脾;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用枳實七枚,朮三兩,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消也。余見枳殼下。
【附方】舊九,新四。
猝胸痹痛:枳實搗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肘後方》)。
白話文:
因此,我謹選古方枳朮丸,用來調理胃脾;張仲景治療心下堅硬如盤子,是水飲所引起的,用枳實白朮湯,用枳實七枚,白朮三兩,水一斗,煎成三升,分成三次服用,腹中就會柔軟,水飲也就消除了。我見枳殼有下降的作用。
**【附方】**舊方九種,新方四種。
**胸痛發作突然:**將枳實搗成細末。用熱湯送服方寸匕的量,一日三次,夜間一次。(出自《肘後方》)
胸痹結胸: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枳實薤白湯主之。陳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栝蔞一枚,桂一兩,以水五升,先煎枳、樸,取二升去滓,納余藥,煎三、兩沸,分溫三服,當愈。(張仲景《金匱要略》)。傷寒胸痛:傷寒後,猝胸膈閉痛。
白話文:
胸痹結胸:胸痹,是指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的胸部疾病。可用枳實薤白湯治療。將陳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栝蔞一枚、桂一兩,一起加入五升水中,先煮枳實和厚朴,取兩升藥汁去渣,然後加入其餘藥物,煮沸三、四次,分三次溫服即可痊癒。(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傷寒胸痛:傷寒之後,突然出現胸部和隔膜疼痛的疾病。
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濟眾方》)。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亦可為末服。(《聖惠方》)。奔豚氣痛:枳實,炙為末。飲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外臺秘要》)。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帛裹熨之,冷即易。
白話文:
1、將枳實與麩皮一起炒,炒熟後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約6克),每天兩次。(出自《濟眾方》)。
2、產後腹痛:枳實(與麩皮一起炒)、芍藥(用酒炒)各二錢(約6克),加水一碗煎服。也可以將其研成粉末服用。(出自《聖惠方》)。
3、奔豚氣痛:枳實,烤焦後研成粉末。用開水送服一方寸匙,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出自《外臺祕要》)。
4、婦人陰部腫脹堅硬疼痛:枳實半斤(約300克),搗碎後炒熱,用布包起來熨敷患處,冷了就換。
(《子母秘錄》)。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危氏《得效方》)。積痢脫肛:枳實石上磨平,蜜炙暖,更互熨之,縮乃止。(《千金方》)。小兒久痢,水穀不調:枳實搗末,飲服一、二錢。(《廣利方》)。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黃耆半斤。
白話文:
(《子母祕錄》)大便不通:枳實、皁莢等分,研磨成粉末,做成飯丸,用米湯送服。(危氏《得效方》)積痢脫肛:將枳實放在石頭上磨平,用蜂蜜炙熱後,交替熨燙患處,直到脫肛縮回。(《千金方》)小兒久痢,飲食失調:將枳實搗成粉末,服用一、二錢。(《廣利方》)腸風下血:將枳實炒麩半斤,黃耆半斤。
為末。米飲,非時服二錢匕。糊丸亦可。(《經驗方》)。小兒五痔,不以年月:枳實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飲下三十丸。(《集驗方》)。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塗。(《聖惠方》)。皮膚風疹:枳實,醋浸,火炙熨之,即消。(《外臺秘要》)
白話文:
-
將枳實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每次服兩錢匕。也可以做成糊丸服用。(《經驗方》)
-
小兒五痔,不分年齡:將枳實研磨成粉末,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三十丸。(《集驗方》)
-
小兒頭瘡:將枳實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塗抹患處。(《聖惠方》)
-
皮膚風疹:將枳實浸泡在醋中,然後用火炙烤熨燙患處,即可消退。(《外臺祕要》)
枳殼
【氣味】苦、酸,微寒,無毒。
權曰:苦、辛。元素曰:氣味升降,與枳實同。
杲曰:沉也,陰也。
白話文:
氣味
苦、酸,微寒,無毒。
權曰
苦、辛。
元素曰
氣味升降,與枳實相同。
杲曰
沉降的,陰的。
【主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開寶》)。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甄權)。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明目。
炙熱,熨痔腫(大明)。泄肺氣,除胸痞(元素)。治裡急後重(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因風邪導致的皮膚瘙癢、麻痺,以及關節不通利、勞累導致的咳嗽、背部和肩胛悶痛疲倦,散結消痰,治療胸膈停留的痰液、消除體內水腫,緩解脹滿,解除大腸風氣,安撫胃部,止風痛。(《開寶》)。治療全身的風疹,肌肉中像麻豆一樣劇烈瘙癢,腸風痔瘡疾病,心腹結氣,兩脅脹痛,關膈阻塞。(甄權)。健脾開胃,調和五臟,下氣,止嘔吐,消痰。治療反胃、霍亂腹瀉、消化不良,消除癥結、痃癖五膈氣,以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明目。
用熱的器具,熨燙腫大的痔瘡(明朝醫學家)。瀉除肺氣,消除胸悶痞塞(元朝醫學家)。治療裏急後重(明朝醫學家李時珍)。
【發明】:元素曰:枳殼破氣,勝濕化痰,泄肺走大腸,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只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痛者,看在何部經分,以別經藥導之。
杲曰:氣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損氣也。
白話文:
【解釋】:元素說:枳殼瀉除積結氣滯、消除濕氣及化解痰飲,疏通肺氣、促進大腸輸送,在肺部上使用太多會損傷最高級的元氣,所以只能服用兩、三劑即可。如果受先天的體質影響,又兼氣血逆亂疼痛的患者,應觀察經絡所在,選擇其他經絡對應的藥來引導治療。
好古曰: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誤下,氣將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先之一字有謂也。
白話文:
古時的醫書說:枳殼治療上部疾病,枳實治療下部疾病;上部疾病主要是氣的病變,下部疾病主要是血的病變。所以枳殼治療胸膈、皮毛的疾病,枳實治療心腹、脾胃的疾病,大致相同,略有差別。朱肱的《活人書》說:治療痞病,應該先用桔梗枳殼湯。這並不是用它來治療心下的痞病。果真瞭解誤下造成的疾病,氣將會陷落而形成痞病,所以先用枳殼,使氣不至於陷下而形成痞病。如果痞病已經形成再用枳殼,那就太遲了,不僅不能消除痞病,反而會損傷胸中的氣。所說的「先」字,就是這個意思。
時珍曰: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枳殼利胸膈,枳實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裡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枳實和枳殼,氣味和功用都相同,過去也沒有區別。從魏晉以來,才開始區分實和殼的用途。潔古的張氏和東垣的李氏又分治高和治下的說法。總之,它們的功效都能行氣。氣往下走,痰喘就能停止;氣運行,痞脹就能消除;氣流通,疼痛就能停止;氣利於腸胃,大便不通也能緩解。因此,枳殼可以疏利胸膈,枳實可以疏利腸胃。然而,張仲景治療胸痹痞滿,以枳實為重要藥物;各方治療便血痔瘡、大腸便祕、裡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藥物。所以枳實並非只能治療下部,而枳殼也並非只能治療上部。
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杜壬方載湖陽公主苦難產,有方士進瘦胎散方。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自五月後一日一服,至臨月,不惟易產,仍無胎中惡病也。張潔古《活法機要》改以枳朮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
白話文:
從肺門到魄門,都由肺臟主管,三焦是相通的,都是一氣而已。那麼把它分開也可以,不分開也沒有關係。杜壬方的書上載有湖陽公主難產的事,有一個方士進獻了瘦胎散的方子。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水調服。從五月後每天服用一次,直到臨產的時候,不但生產容易,而且沒有胎中的惡疾。張潔古的《活法機要》改用枳朮丸每天服用,使胎兒瘦小容易出生,稱為束胎丸。
而寇宗奭《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後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震享曰:難產多見於鬱悶安逸之人,富貴奉養之家。
白話文:
寇宗奭的《衍義》提到,胎兒如果發育強壯,生產時就會比較容易,如果服用枳殼藥,反而會導致胎兒無力,而且孩子出生後也容易體弱難養。因此,所謂「縮胎易產」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從道理上來說,寇氏的說法似乎更有道理。只有在胎兒之前氣血盛而壅滯的時候,才適合服用枳殼藥。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是指在胎兒出生之前的八、九月,服用枳殼、蘇梗以疏通氣血,防止胎兒出生後出現虛弱的症狀。但是,如果孕婦本身體質虛弱,就不適合服用枳殼藥了。曾震享說,難產多發生在生活安逸、缺乏運動的富貴人家。
古方瘦胎飲,為湖陽公主作也。予妹苦於難產,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與公主正相反也。彼奉養之人,其氣必實,故耗其氣使平則易產。今形肥則氣虛,久坐則氣不運,當補其母之氣。以紫蘇飲加補氣藥,與十數貼服之,遂快產。
【附方】舊三,新十六。
白話文:
古方「瘦胎飲」,是為湖陽公主所製定的。我的妹妹因難產而飽受痛苦,她身材肥胖且喜愛久坐,我認為這與湖陽公主的情況正好相反。湖陽公主尊貴,其飲食起居必定豐足,因此耗其氣使之平穩,就能順利生產。如今妹妹身材肥胖,氣虛不足,久坐則氣血不通暢,應當補其母氣。我將紫蘇飲中加入補氣藥,讓她服用十多帖,終於順利生產。
【附方】舊的只有三帖,新的有十六帖。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服。(《本事方》)。
白話文:
傷寒呃逆: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研成細末。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一錢,不知道再服一次。
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名四炒丸。商州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穰)四兩,分作四分: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只取枳殼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王氏《易簡方》)。
白話文:
老少患有腹脹:血氣凝滯,用此方寬腸順氣,名為「四炒丸」。
用料:商州枳殼(厚實且有綠色背面,去皮)四兩,分成四分:
-
一兩與蒼朮一兩一起炒。
-
一兩與蘿蔔子一兩一起炒。
-
一兩與乾漆一兩一起炒。
-
一兩與茴香一兩一起炒至發黃。
去掉這四種配料,只取枳殼研成細末。用這四種配料煎汁,煮麵糊和丸,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飯後,用米湯送服五十丸。(王氏《易簡方》)。
消積順氣: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小,但是氣積,並皆治之,乃仙傳方也。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乾(勿炒)為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邵真人《經驗方》)。
白話文:
消積順氣:治療五積六聚的疾病,不論男女老少,凡是停積著氣的,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是神仙傳下來的方子。枳殼三斤,去掉裡面的瓤,每個枳殼裡放一顆巴豆仁,合起來紮緊煮,用文火煮一天。湯汁減少後,再加湯煮,不要用冷水。等到時間到了,汁液都煮乾了,把巴豆仁去掉,切片曬乾(不要炒)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配合治療不同疾病的湯藥服用。(出自邵真人的《經驗方》)。
順氣止痢: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為末。每沸湯服二錢。(《嬰童百問》)
疏導腳氣:即上方,用木瓜湯服。(《直指方》)。
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鑑》)。
白話文:
順氣止痢 枳殼(炒製)2.25兩、甘草0.6兩,研成細末。每次用沸水沖服0.2兩。(《嬰童百問》)
疏導腳氣 與上方(順氣止痢方)相同,用木瓜湯送服。(《直指方》)
小兒祕澀 枳殼(煨製,去內皮)1錢、甘草1錢,用水煎服。(《全幼心鑑》)
腸風下血:不拘遠年近日。《博濟方》:用枳殼(燒黑存性)五錢,羊脛炭(為末)三錢,和令勻,五更空心米飲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當日見效。《簡便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錢,水一鍾,煎半鍾,空心服。痔瘡腫痛:《必效方》:用枳殼煨熟熨之,七枚立定。《本事方》:用枳殼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後洗。
白話文:
腸風下血:不論是久年或是近期的腸風下血。《博濟方》:用燒焦後貯藏起來的枳殼五錢、羊脛炭(研磨成粉末)三錢,將兩者混合均勻,在五更天時空腹以米湯送服。就像人走五里路後,再服一劑,當天就會見效。《簡便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錢、水一碗,煎煮至剩下一半,在空腹時服用。痔瘡腫痛:《必效方》:用枳殼烤熟後熨敷患處,七枚藥即可止住疼痛。《本事方》:用枳殼研磨成粉末,放入瓶中,以沸水煎煮一百次,先燻蒸患處,再用藥水清洗。
懷胎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一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服。若脹滿身重,加白朮一兩。(《活法機要》)。
產後腸出不收:枳殼,煎湯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白話文:
懷孕期間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一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用。如果脹滿、身體沉重,再加入白朮一兩。(《活法機要》)
枳殼,煎成湯汁後,將腸浸泡其中,過一段時間腸子就會縮回體內。 (《袖珍方》)
小兒驚風:不驚丸: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蒼朮《小兒方》)。
白話文:
小兒驚風:不驚丸:治療小兒因受到驚嚇而導致嘔吐痙攣、痰液堵塞、手腳抽搐、眼睛斜視。藥方包括:枳殼(去除果核,麩皮炒製)、淡豆豉等,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約 0.3 克),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半錢(約 1.5 克)。對於急症,可服用薄荷汁緩解。對於慢性驚風,可服用荊芥湯加入三到五滴酒,一日三次。(出自蒼朮的《小兒方》)。
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聖惠方》)。
風疹作癢:枳殼三兩。麩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仍以汁塗。(《經驗後方》)。
小兒軟癤:大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麵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痕也。(危氏《得效方》)。
利氣明目:枳殼(麩炒)一兩。為末。點湯代茶。(《普濟方》)。
白話文:
牙齒疼痛
枳殼,浸泡在酒中,含著漱口。(《聖惠方》)
風疹發癢
枳殼三兩。用麩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一盞水,煮沸後留六分之一,去除浮沫,溫服。再用藥汁塗抹患處。(《經驗後方》)
小兒軟癤
大枳殼一個。去除白色部分,磨平開口,用麵糊塗抹邊緣,合上敷在癤腫上。膿血排出後,癤腫自動消失,不留痕跡。(危氏《得效方》)
利氣明目
枳殼(麩炒)一兩。研磨成粉末。用熱湯沖泡代茶飲用。(《普濟方》)
下早成痞:傷寒陰症,下早成痞,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虛軟。枳殼、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黃連湯調下。(《宣明方》)。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枳殼一兩(麩炒),桂枝(生)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本事方》)
枳茹
樹皮也。或云:枳殼上刮下皮也。
白話文:
下痢之後形成癥瘕:傷寒陰症,下痢後不久形成癥瘕,胸腹脹滿但不疼痛,按壓時感覺裡面鬆軟。枳殼、檳榔等分,研成末。每次服三錢,用黃連湯送服。(出處:《宣明方》)
脅骨疼痛是因為驚嚇傷了肝:枳殼一兩(用麩皮炒過),桂枝(生)半兩,研成細末。每次服二錢,用薑棗湯送服。(出處:《本事方》)
果實的外皮。也有人說:是從枳殼上刮下的皮。
【主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及口僻眼斜。刮皮一升,酒三升,漬一宿,每溫服五合,酒盡再作(蘇頌)。樹莖及皮:主水脹暴風,骨節疼急(弘景)。
白話文:
【主治】:中風身體僵直,不能彎曲伸展,反覆發作,還有口齒不清、眼睛斜視。刮下樹皮一升,用酒三升浸泡一宿,每次溫熱服五合酒,酒喝完再做(蘇頌)。樹莖和樹皮:主治水腫脹滿、暴風(外感風邪引起的急症)、骨節疼痛急痛(弘景)。
根皮
【主治】浸酒,漱齒痛(甄權)。煮汁服,治大便下血。末服,治野雞病有血(藏器)。
嫩葉
【主治】煎湯代茶,去風(時珍。出《茶譜》)。
白話文:
根皮
主治:
- 浸泡於酒中,用於漱口止痛(甄權)。
- 煎煮汁液服用,治療大便帶血。
- 研磨成粉末服用,治療「野雞病」導致的帶血(藏器)。
嫩葉
主治:
- 煎煮成湯當茶飲,具有祛風作用(時珍。出自《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