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5)

1.

(音屍。《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云:草之多壽者,故字從耆。《博物志》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別錄》曰:蓍實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採實,日乾。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莖可為筮。陶氏誤以楮實為之。楮實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頌曰: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花,結實如艾實。《史記·龜策傳》云:龜千歲乃遊於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所生之處,獸無虎狼,蟲無毒螫。

徐廣注云:劉向言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也。褚先生云:蓍滿百莖,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取蓍者,八十莖以上,長八尺者,即已難得。但得滿六十莖以上,長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

則此類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時珍曰:蓍乃蒿屬,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張華《博物志》言:以末大於本者為主,次蒿,次荊,皆以月望浴之。然則無蓍揲卦,亦可以荊、蒿代之矣。

實,

【氣味】苦、酸,平,無毒。

【主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本經》)。

【主治】痞疾(時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劉松石《保壽堂方》)

白話文:

[蓍]

【釋名】 李時珍說:「根據班固《白虎通》記載,孔子說:『蓍的意思是耆,是長老的意思。』因為老人經歷的歲月長久,見識的事物多,所以能完全知曉事情的道理。陸佃在《埤雅》中說:蓍是草類中最長壽的,所以字從『耆』。葛洪在《博物志》中說:蓍草生長千年會有三百根莖,根部已經很老,所以能夠預知吉凶。」

【集解】 《別錄》記載:蓍草的果實生長在少室山的山谷中,八月、九月採摘果實,曬乾。 恭說:這種草到處都有,它的莖可以用來占卜。陶弘景誤以為楮樹的果實是蓍草的果實。楮樹的果實味道是甜的,而蓍草的果實味道是苦的,現在要糾正這個錯誤。 蘇頌說:現在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邊生長的蓍草,像蒿草一樣成叢生長,高五六尺,一株有一二十根莖,多的可達五十根莖,生長時莖條筆直,所以與一般的蒿草不同。秋天後開花,花朵長在枝條末端,呈紅紫色,形狀像菊花,結的果實像艾蒿的果實。《史記·龜策列傳》中說:龜活千年才能在蓮葉上遊動,蓍草長出一百根莖共用一個根。生長蓍草的地方,野獸中沒有虎狼,昆蟲中沒有毒螫。 徐廣註解說:劉向說龜活千年才會顯靈,蓍草生長百年才會一株生出一百根莖。褚先生說:蓍草長滿一百根莖,它的下面一定有神龜守護,它的上面經常有青雲覆蓋。《傳》中說:天下太平,國君施行王道,蓍草莖長達一丈,它叢生時長滿一百根莖。現在採取的蓍草,有八十根莖以上,長八尺的就已經很難得到。只要能得到六十根莖以上,長六尺的就可以用了。現在蔡州進貢的蓍草,都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這類的蓍草也算是神物,所以不常有。 李時珍說:蓍草是蒿草的一種,屬於神草。《易經》說:蓍草的特性是圓滿而具有神力。天子用的蓍草長九尺,諸侯用的七尺,大夫用的五尺,士用的三尺。張華在《博物志》中說:以末端大於根部的為主,其次用蒿草,再次用荊條,都要在每月十五月圓之日用清水洗浴。所以沒有蓍草來占卜時,也可以用荊條、蒿草代替。

果實

【氣味】 味苦、酸,性平,無毒。

【主治】 能增強氣力,使肌肉豐滿,使人眼睛明亮,耳聰目明,有先知的能力。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保持年輕,使身體輕便。(出自《本經》)

葉子

【主治】 治療腹部痞塊的疾病。(李時珍說)

【附方】 新方一則。 腹中痞塊:用蓍草葉、獨頭蒜、穿山甲(磨成粉)、食鹽。一起用好醋搗成餅狀,根據痞塊的大小貼敷在患處,以兩炷香的時間為限。痞塊會化為膿血,從大便排出。(出自劉松石《保壽堂方》)

2.

(《別錄》中品)

【釋名】冰臺(《爾雅》)、醫草(《別錄》)、黃草(《埤雅》)、艾蒿。

時珍曰:王安石《字說》云:艾可乂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陸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臺,其以此乎?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為法也。

【集解】《別錄》曰:艾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

頌曰: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陳久方可用。

時珍曰: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

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覆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曝乾收葉。先君月池子諱言聞,嘗著《蘄艾傳》一卷。有贊云: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又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其莖幹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燭心。

葉,

【修治】宗奭曰:艾葉乾搗,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末少許,謂之硫黃艾,灸家用之。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用。

時珍曰: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乾,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

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氣味】苦,微溫,無毒。恭曰:生寒;熟熱。元素曰:苦溫,陰中之陽。時珍曰: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苦酒、香附為之使。

【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見風(《別錄》)。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蘇恭)。止崩血、腸痔血,拓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

白話文:

艾草,又名冰臺、醫草、黃草、艾蒿。《爾雅》稱其為冰臺,據說因其能承接冰塊融化後形成的圓形冰影而得名;因其藥用價值高,故稱醫草;《埤雅》則稱其為黃草。《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考證,艾字本義與治療疾病有關,其藥效持久,故名艾。

艾草生長在田野,最佳採集時間為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集後曬乾備用。以湯陰(今河南湯陰)和四明(今浙江寧波)產的艾草品質最佳,其中湯陰所產的稱為北艾,四明所產的稱為海艾。成化年間以後,蘄州(今湖北蘄春)所產的艾草品質最佳,被稱為蘄艾,其灸火穿透力強,為其他產地艾草所不及。艾草多生於山地,二月間宿根發芽,莖直立,高約四五尺,葉片四散,形似蒿,葉面青綠,葉背白色,觸感柔軟。七、八月開花,霜後枯萎。

採集艾草時,需連根拔起,曬乾後收存葉片。民間有在端午節清晨雞鳴前採集人形狀艾草的習俗,用於治療疾病,並有驅邪避瘟的功效。艾草莖幹亦可蘸麻油點燃,用於灸療,能滋潤傷口,止痛癒合。艾草還可作為占卜的蓍草替代品,或製成燭芯。

艾草的加工方法是將其曬乾後搗碎,去除青色的雜質,保留白色的部分,可加入少許硫磺末,製成硫黃艾,專供灸法使用。也可加入少許米粉搗碎,入藥服用。使用艾葉時,需選用陳久者,搗至柔軟,稱為熟艾。生艾灸火會損傷肌膚,因此《孟子》中提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強調艾葉使用需陳久。將艾葉搗熟後,過篩去除雜質,取其白色部分再次搗爛,至柔軟如棉花為度,使用前需焙乾,才能使灸火充分發揮作用。製作婦科丸散時,需用熟艾,先用醋煮乾,搗成餅狀,烘乾後再搗成粉末。用糯米糊或酒炒艾葉則效果不佳。

艾草味苦,微溫,無毒。生艾性寒,熟艾性熱。艾草具有升降特性,可通行全身經絡,具有溫陽補氣之功效。艾草與苦酒、香附相配伍,效果更佳。

艾草的主要功效是灸治百病,也可煎服,治療吐血、下痢、下部濕疹、婦女月經不調、陰虛、創傷、風寒等症,並能促進生育。煎服艾葉時,需避免見風。艾草汁液可以止血,殺死蛔蟲。艾草還可治療鼻出血、便血、膿血痢疾,可水煮或製成丸散服用,亦可治療崩漏、痔瘡出血、金創、腹痛,具有安胎功效。用艾草和苦酒煎服,可治療癬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