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2)
木部第三十六卷 (2)
1. 柘
(宋《嘉祐》)
【釋名】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從石,其取此義歟?
白話文:
【釋名】李時珍說:據說陸佃《埤雅》中提到:柘樹適合生長在山石上,柞樹適合生長在山坡上。柘字帶有「石」字,難道與此意有關嗎?
【集解】宗奭曰: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其葉可飼蠶,曰柘蠶,然葉硬,不及桑葉。入藥以無刺者良。
白話文:
(陶弘景)集解:宗奭說:柘木有紋理,也可以旋成器具。它的葉子可以餵養蠶,稱為柘蠶,但葉子硬,不如桑葉好。藥用以沒有刺的為好。
時珍曰: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葉飼蠶,取絲作琴瑟,清響勝常。《爾雅》所謂棘繭,即此蠶也。《考工記》云:弓人取材以柘為上。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所服。《相感志》云:柘木以酒醋調礦灰塗之,一宿則作間道烏木紋。物性相伏也。
木白皮、東行根白皮
【氣味】甘,溫,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柘樹到處的山區都有生長。它喜歡成羣生長,樹幹稀疏而筆直。葉子肥大而厚,圓潤並且有尖端。用柘樹的葉子餵養蠶,用蠶絲製成的琴瑟,清脆響亮的聲音超過尋常。《爾雅》中提到的棘繭,就是用柘樹的葉子餵養的蠶。在《考工記》中說:做弓的人最好的材料是用柘木。柘樹的果實形狀像桑葚,但圓滾滾的果粒像花椒,叫做隹子(讀音錐)。柘木的木材可以染成黃色和紅色,叫做柘黃,是天子穿著的顏色。《相感志》中說:用酒和醋混合礦灰塗抹柘木,放一晚上就會出現像間道烏木一樣的紋理。這是因為物質的特性互相影響。
【氣味】味道甘甜,性質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婦人崩中、血結,瘧疾(大明)。煮汁釀酒服,主風虛耳聾,補勞損虛羸,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白話文:
【主治功效】治療婦女經血崩漏、瘀血留結,以及瘧疾(大明)。將何首烏煮汁釀酒服用,可以治療風虛導致的耳聾,補益勞損體虛、身體虛弱,腰腎虛冷,以及夢中與人交接而遺精的人(藏器)。
【發明】時珍曰:柘能通腎氣,故《聖惠方》治耳鳴耳聾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鐵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釀酒成。用真磁石三斤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飲之,取小醉而眠。聞人聲乃止。
【附方】新二。
飛絲入目:柘漿點之,以綿蘸水拭去。(《醫學綱目》)。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柘木能通腎氣,所以《聖惠方》中有一種治療耳鳴耳聾一、二十年的藥酒,叫做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再用鐵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液,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釀酒成。用真磁石三斤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飲之,取小醉而眠。直到聽到人的聲音才停止。
【附方】二、飛絲入目:將柘漿點在眼中,再用沾水的棉花將柘漿擦拭乾淨。(《醫學綱目》)。
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自寅至亥乃止,無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
白話文:
預防眼睛明亮的洗方法:把柘木煎成藥湯,每天溫熱藥湯來洗眼睛,從早上七點洗到晚上十一點,沒有不有效的。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這是徐神翁的驗方。(《海上方》)
小兒鵝口重舌:柘根五斤(銼),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頻塗之。無根,弓材亦可。(《千金方》)
白話文:
兒童鵝口重舌:取五斤柘根研碎,加入五升水煮至二升,去除渣滓後煎煮至成五合,頻頻塗抹在患處即可。如果沒有柘根,也可以用弓材代替。(出自《千金方》)
柘黃,見菜部木耳。
奴柘(《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野。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時珍曰:此樹似柘而小,有刺。葉亦如柞葉而小,可飼蠶。
刺
【氣味】苦,小溫,無毒。
白話文:
柘黃(《拾遺》)
【集解】藏器說:柘黃生長在江南山野。它的外形像柘樹,但節上有刺,冬天也不會凋謝。
時珍說:這種樹像柘樹但較小,有刺。葉子也像柞樹葉但較小,可以飼養蠶。
刺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治】老婦血瘕,男子痃癖悶痞。取刺和三稜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藏器)。
白話文:
【主治】年老婦女的血瘀塊、男子陰囊結塊和小肚子疼痛的疾病。用艾葉和三稜草、馬鞭草一起煎煮成濃糖漿。如果病情在心臟,飯後服用;如果病情在肚臍,空腹服用。服藥後會吐出令人惡心的東西。
2. 楮
(《別錄上品》)
【釋名】榖(音媾。亦作構)、榖桑。
白話文:
【別錄上品】
【釋名】穀(音購。亦寫作構)、穀桑。
頌曰:陸機《詩疏》云:構,幽州謂之榖桑,或曰楮桑。荊揚、交廣謂之榖。時珍曰:楮本作柠,其皮可績為苧故也。楚人呼乳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陸佃《埤雅》作穀米之谷,訓為善者,誤矣。或以楮、構為二物者,亦誤矣。詳下文。
白話文:
詩賦中說:陸機在《詩疏》中說構,幽州稱它為穀桑,又叫楮桑。荊揚、交廣稱它為榖。李時珍說:楮的本字是檸,它的皮可以織布成薴麻的原因。楚國人把乳汁稱為谷,這種木材中間的白色汁液像乳汁,所以用這個字命名。陸佃在《埤雅》中寫作穀米的谷,解釋為善者,是錯誤的。或者把楮、構當做兩種不同的事物,也是錯誤的。詳細內容請參閱下文。
【集解】《別錄》曰:楮實生少室山,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實曬乾,四十日成。
弘景曰:此即今構樹也。南人呼榖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榖皮衣,甚堅好。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記載:楮實生長在少室山,各處都有分佈。在八月、九月採收果實並曬乾,經過四十天就製成了。
弘景說:這個就是現在的構樹。南邊的人把榖紙也稱為楮紙。武陵人用榖皮做衣服穿,非常堅固耐用。
頌曰: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紋,謂之斑榖,今人用皮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其實初夏生,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八、九月採,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谷田久廢必生構。
白話文:
頌曰:這種植物有兩種,一種皮上有斑花紋,稱為斑穀,現在的人用它的皮來做帽子;一種皮是白色的,沒有花紋,枝葉都很相似。但選擇其葉子像葡萄葉,花瓣上有種子的為佳。它的果實在初夏生長,像彈珠般大,青綠色,到六七月逐漸變成深紅色,就成熟了。八、九月採摘,用水浸泡後去除皮和果肉,取出裡面的種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谷田久不耕種,一定會長構。
葉有瓣曰楮,無曰構。陸氏《詩疏》云: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長數丈,光澤甚好。又食其嫩芽,以當菜茹。今楮紙用之最博,楮布不見有之。醫方但貴楮實,余亦稀用。
大明曰: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榖。
白話文:
樹葉有裂瓣的叫楮樹,沒有裂瓣的叫構樹。《詩疏》中記載,江南人會將楮樹的樹皮加工成布,也可以搗製成紙張,長度可達數丈,光澤也很好。嫩芽可以食用,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在現代,楮紙被廣泛使用,而楮布則很少見了。在醫學上,人們只重視楮樹的果實,其他部分很少使用。
皮上長斑點是楮,而皮白的是穀。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丫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採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丫叉,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並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楮樹和榖樹是同一種樹,不必分開,只是區分雄性和雌性。雄性楮樹的樹皮上有斑點,葉子沒有分叉,三月開花,花穗長而細,像柳樹的花,不結果實。歉收的年份,人們會採摘花來吃。雌性楮樹的樹皮是白色的,葉子有分叉,也會開碎花,結出的果實像楊梅,半熟時用水浸泡後去掉核,用蜂蜜煎製成果醬食用。這兩種樹都很容易生長,葉子上都有很多澀毛。南方人會剝下楮樹的樹皮搗碎煮熟後造紙,也可以織成布,但是這種布不堅固,容易腐朽。
裴淵《廣州記》言:蠻夷取榖皮熟捶為揭里罽布,以擬氈,甚暖也。其木腐後生菌耳,味甚佳好。
楮實,亦名榖實(《別錄》)、楮桃(《綱目》)。
白話文:
裴淵在《廣州記》中記載:蠻夷將楮樹的樹皮取下,煮熟後捶打成一種類似氈布的材料,稱為「揭裏罽布」,保暖性很強。
而楮樹腐爛後會生長出木耳,味道鮮美可口。
楮樹的果實,也叫楮實、榖實,在《別錄》中稱為「楮桃」,在《綱目》中稱為「楮實」。
【修治】斅曰:採得後,水浸三日,攪旋投水,浮者去之。曬乾,以酒浸一伏時了,蒸之,從巳至亥,焙乾用。《經驗後方》:煎法:六月六日,採取榖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微火煎如餳用。
【氣味】甘,寒,無毒。
白話文:
【炮製方法】斅說:採到榖精草後,用水浸泡三天,攪拌旋轉然後投入水中,浮起來的去掉。曬乾後,用酒浸泡一個伏天(夏至到立秋),然後蒸煮,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然後烘乾備用。
《經驗後方》:煎煮方法:六月六日,採集5升榖精草,加水一斗,煮取5升水,去掉渣滓,用小火煎煮成膏狀備用。
【氣味】甘甜,性寒,無毒性。
【主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別錄》)。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顏色(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方採搗取汁和丹用,亦干服,使人通神見鬼。
白話文:
【主治】陽痿水腫,增強元氣,填充肌肉,使眼睛明亮。服用時間長了,不會感到飢餓,也不衰老,身輕如燕(《別錄》)。增強筋骨,促進陽氣,補充虛弱,增強腰膝,益氣活血(《大明》)。
發明:弘景說:仙方採集並搗碎,取出汁液與丹藥混合服用,還可以乾服,讓人溝通神靈,看見鬼怪。
頌曰:仙方單服,其實正赤時,收子陰乾,篩末,水服二錢匕,益久乃佳。《抱朴子》云:楮木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見鬼神。道士梁須年七十,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行及走馬。
白話文:
歌頌道:仙方單獨服用,其實就在紅色果實成熟的季節,採收後陰乾,篩成細末,用溫水服用二錢匙的份量,服用時間越久越好。《抱朴子》說:楮木果實紅色的可以服用,老年人服用可以返老還童,使人能夠看清楚鬼神。道士梁須七十歲服用後,變得更加年輕強壯,活到一百四十歲,還能像年輕人一樣行走如風。
時珍曰:《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徵乎?按:《南唐書》云: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請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他日取用皆不驗,扣廷紹。答云: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愚謂此乃治骨鯁軟堅之義爾,群醫用治他噎,故不驗也。
【附方】新六。
白話文:
李時珍說:《別錄》記載楮實具有大補益的作用,但《修真祕旨書》說長期服用楮實會導致筋骨痿軟。在《濟生祕覽》中,用楮實煎湯服用來治療骨哽,難道這不是骨骼變軟的徵兆嗎?《南唐書》記載:烈祖吃了麥芽糖後導致喉嚨阻塞,全國的醫生都無法治癒。只有吳廷紹獨自用楮實煎湯給烈祖服用,服藥一次後疾病就好了。其他醫生在之後使用楮實治療同樣的疾病卻沒有效果,便向吳廷紹詢問原因。吳廷紹回答說:阻塞是由於吃了甘甜的食物引起的,所以我用楮實來治療。我認為這是因為楮實具有軟堅固骨的作用,其他醫生用它來治療其他阻塞疾病,所以沒有效果。
【附方】新的六種(方劑)
水氣蠱脹:楮實子丸,以潔淨府。用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為末,以膏和,丸梧桐子大。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脹減為度。後服治中湯養之。忌甘苦峻補及發動之物。(潔古《活法機要》)。
肝熱生翳:楮實子研細,食後蜜湯服一錢,日再服。(《直指方》)
白話文:
水氣蠱脹:服用楮實子丸,以清除腸胃穢物。取楮實子一斗(加水二斗,熬成膏)。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研成細末,與膏混合,丸成梧桐子大小。從少至多,服用到小便清利,腹脹減輕為宜。服用後再用治中湯調養。忌食甘、苦、峻補及發動之物。(潔古《活法機要》)
肝熱生翳:將楮實子研磨成細粉,飯後服用一錢,用蜂蜜水送服,一天服用兩次。(《直指方》)
喉痹喉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採楮桃陰乾。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以兩個。(《集簡方》)。
白話文:
喉嚨生瘡、喉嚨痛: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採集楮桃陰乾。每次用一個搗成粉末,用井華水送服。症狀嚴重的可用兩個。(《集簡方》)。
身面石疽,狀如痤癤而皮厚:榖子搗,敷之。(《外臺秘要》)。
金瘡出血:榖子搗,敷之。(《外臺秘要》)。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身面石疽,狀如痤癤而皮厚:榖子搗,敷之。
身體或面部出現硬結,像痘瘡但皮膚較厚,研碎穀子,敷在患處。
身體或臉上長了像青春痘一樣的小硬塊,但皮膚較厚,將穀子搗碎,敷在患處。
(《外臺祕要》)
中醫古代文字: 金瘡出血:榖子搗,敷之。
金屬刀劍造成的傷口出血,研碎穀子,敷在患處。
因金屬刀劍造成的傷口出血,將穀子搗碎,敷在傷口上。
(《外臺祕要》)
目昏難視:楮桃、荊芥穗各五百枚。為末,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嚼一丸,薄荷湯送下,一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葉
【氣味】甘,涼,無毒。
白話文:
眼睛昏花,視力模糊:楮桃、荊芥穗各五百枚。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彈子大小的丸子。飯後嚼一丸,用薄荷湯送服,一日三次。(《衛生易簡方》)。
【性味】甘涼,無毒。
【主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別錄》)。治刺風身癢(大明)。治鼻衄數升不斷者,搗汁三升,再三服之,良久即止。嫩芽茹之,去四肢風痹,赤白下痢(蘇頌)。炒研搜面作餺飥食之,主水痢(甄權)。利小便,去風濕腫脹,白濁、疝氣、癬瘡(時珍)。
【附方】舊六,新十。
水穀下痢:見果部橡實下。
白話文:
【主治】小兒發燒以及吃東西卻無法長肉,可以作為沐浴湯。又可治療皮膚惡瘡長肉(《神農本草經》)。治療刺風,身上瘙癢(《大明本草》)。治療鼻血不止,連續流了好幾升,以艾葉搗爛取汁三升,分三次喝下,不久就會止血。食用嫩芽,可以治療四肢風濕痹痛,赤白痢疾(蘇頌)。炒研後與麵粉做成餺飥吃,可治療水痢(甄權)。利小便,消風濕腫脹,白濁、疝氣、癬瘡(李時珍)。
【附方】古代有六個方子,現代有十個方子。
水谷瀉肚:請參閱果部【橡實】。
老少瘴痢,日夜百餘度者:取干楮葉三兩(熬),搗為末。每服方寸匕,烏梅湯下,日再服。取羊肉裹末,納肛中,利出即止。(楊炎《南行方》)。
白話文:
無論老人或小孩,每日夜間痢疾發作上百次以上,治療方法為:取乾楮葉三兩(熬煮後),搗成粉末狀。每次服用一湯匙,用烏梅湯送服,每日服用兩次。另外,取羊肉將藥粉包起來,塞入肛門中,瀉出即停止。(出自楊炎的《南行方》)。
小兒下痢赤白,作渴,得水又嘔逆者:構葉炙香,以飲漿半升浸至水綠,去葉。以木瓜一個,切,納汁中,煮二、三沸,去木瓜,細細飲之。(《子母秘錄》)。
脫肛不收:五花構葉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兼塗腸頭。(《聖惠方》)。
白話文:
小兒腹瀉拉肚子時,大便呈赤或白色,感到口渴,喝水卻又嘔吐的人:取構葉燒烤至有香味,用半升的水浸泡,直到水變成綠色後,去掉構葉。取一個木瓜,切開,加入汁中,煮沸兩、三次,去掉木瓜,仔細慢慢飲用。(出自《子母祕錄》)
小便白濁:構葉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經驗良方》)。
通身水腫:楮枝葉煎汁如餳。空腹服一匕,日三服。(《聖惠方》)。
白話文:
小便渾濁:將構樹葉研磨成粉末,用蒸出來的米粉做成丸子,大小和梧桐子相似,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出自《經驗良方》)
槐樹枝葉煎汁成糊狀。空腹時服用一湯匙,每日三次。(出自《聖惠方》)
虛肥面腫,積年氣上如水病,但腳不腫:用榖楮葉八兩,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米煮粥,常食勿絕。(《外臺秘要》)。
白話文:
對於虛胖浮腫,幾年來因為體內有水氣像水腫一樣,但是腳部沒有腫脹的情況,可以使用穀楮葉八兩,加入一斗水,煮到剩下六升,把渣滓去除,煮成粥,經常食用,不要間斷。
猝風不語:榖枝葉,銼細,酒煮沫出,隨多少,日匕飲之。(《肘後方》)。
人耽睡臥:花榖葉曬,研末。湯服一、二錢,取瘥止。(楊堯輔方)。
吐血鼻血:楮葉搗汁一、二升,旋旋溫飲之。(《聖惠方》)。
白話文:
猝風不語:
用穀子的枝葉,搗碎弄細,加水煮沸,浮沫去除,不管多少,每天喝一匙。
人耽睡臥:
把花穀的葉子曬乾,研成細末。用熱水沖服一到兩錢,直到痊癒為止。
吐血鼻血:
把楮樹的葉子搗爛,取一到兩升汁液,溫熱後慢慢喝下。
一切眼翳:三月收榖木軟葉,曬乾為末,入麝香少許。每以黍米大,注眥內,其翳自落。(《聖惠方》)。
白話文:
治療一切眼翳的方法:在三月收穫穀木柔軟葉子,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每次取黍米大小的藥粉,敷在眼皮內側,眼翳自然會脫落。
木腎疝氣:楮葉、雄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鹽酒下五十丸。(《醫學集成》)。
白話文:
木腎疝氣:取楮葉、雄黃等份,磨成細末,用酒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鹽酒送服五十丸。(《醫學集成》)
疝氣入囊:五月五日採榖樹葉,陰乾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下。(《簡便方》)。
癬瘡濕癢:楮葉,搗敷。(《聖惠方》)。
痔瘻腫痛:楮葉半斤,搗爛封之。(《集簡方》)。
白話文:
疝氣入囊:
五月初五採集穀樹葉子,曬乾後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匙,空腹時用溫酒送服。(《簡便方》)
癬瘡濕癢:
用楮樹葉搗碎敷在患處。(《聖惠方》)
痔瘻腫痛:
將半斤楮樹葉搗碎,敷在患處。(《集簡方》)
蝮蛇螫傷:楮葉、麻葉合搗,取汁漬之。(《千金方》)。
白話文:
蝮蛇咬傷的治療:將楮葉和麻葉搗碎在一起,取汁浸泡傷口。(《千金方》)。
魚骨哽咽:楮葉,搗汁啜之。(《十便良方》)
枝莖
【主治】癮疹癢,煮湯洗浴(《別錄》)。
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頭風白屑: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外臺秘要》)。
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火燒,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湯,澄清溫洗。(《聖惠方》)
樹白皮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逐水,利小便(《別錄》)。
治水腫氣滿(甄權)。喉痹(《吳普》)。
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為散服,治下血、血崩(時珍)。
【附方】舊一,新六。
腸風下血:秋採楮皮陰乾為末。酒服三錢(或入麝香少許),日二。(《普濟方》)。
血痢血崩:楮樹皮、荊芥等分,為末。冷醋調服一錢,血崩以煎匕服,神效不可具述。(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魚骨哽咽:
桑樹葉,搗爛取汁飲用。(《十便良方》)
枝莖:
【主治】癮疹發癢,煮湯洗浴。(《別錄》)
搗成濃汁喝半升,治療小便不通。(李時珍)
【附方】舊方:1 個、新方:1 個
頭風頭皮屑:用桑樹木材做枕頭,60 天換新的。(《外臺祕要》)
暴發性紅眼痛,眼睛乾澀:將嫩桑樹枝葉去除,放在地上燒,用碗蓋住。一天後取灰燼泡水,澄清後溫熱洗眼睛。(《聖惠方》)
樹皮:
【氣味】甘味,平和,無毒。
【主治】利尿,通小便。(《別錄》)
治療水腫腹脹。(甄權)喉嚨痛。(吳普)
煮汁釀酒喝,治療腹中水腫,氣短咳嗽。搗碎成粉服用,治療下血、血崩。(李時珍)
【附方】舊方:1 個、新方:6 個
腸風血便:秋天採集桑樹皮,陰乾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三錢(或加入少量麝香),每天兩次。(《普濟方》)
血痢血崩:桑樹皮、荊芥等分,磨成粉末。用冷醋調服一錢,血崩用煎湯服,療效神奇,無法一一列舉。(危氏《得效方》)
男婦腫疾,不拘久近,暴風入腹:婦人新產上圊,風入臟內,腹中如馬鞭,短氣。楮皮枝葉一大束(切)。煮汁釀酒,不斷飲之。不過三、四日即退,可常服之。(《千金方》)。
白話文:
男性和女性的腫脹疾病,無論是患病時間長還是短,突然受風了,女性產後上廁所,風進入了臟腑,肚子裏像馬鞭,呼吸急促。將楮皮的枝葉一大把切碎,煮汁釀成酒,不斷地喝。不能超過三到四天就會消退,可以長期服用。(出自《千金方》)。
風水腫浮,一身盡浮:楮皮散:用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陳橘皮一錢,生薑三片,水二鍾煎服。日一劑。(《聖濟總錄》)。
白話文:
風水腫得浮腫,全身皆浮腫:楮皮散:用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陳橘皮一錢,生薑三片,水二鍾煎服。一天一劑。(《聖濟總錄》)。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脹滿:構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朮四兩,黑大豆五升,
白話文:
膀胱結石,四肢瘦弱,小腹脹滿:構樹根的白皮和桑樹根的白皮各二升。白朮四兩。黑色的大豆五升。
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夜一分服之。(《集驗方》)。
目中翳膜:楮白皮曝乾,作一繩子如釵股大,燒灰細研。每點少許,日三、五次,瘥乃止。(崔氏方)。
魚骨哽咽:楮樹嫩皮,搗爛為丸。水下二、三十丸。(《衛生易簡方》)。
皮間白汁
【釋名】構膠(《綱目》)、五金膠漆。
大明曰:能合硃砂為團,故名五金膠膝。
時珍曰:構汁最黏。今人用黏金薄。古法黏經書,以楮樹汁和白芨、飛面調糊,接紙永不脫解,過於膠膝。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療癬(《別錄》)。敷蛇、蟲、蜂、蠍、犬咬(大明)。
【附方】舊一。
天行病後,脹滿,兩脅刺脹,臍下如水腫:以構樹枝汁,隨意服之。小便利即消。(《外臺秘要》)。
楮皮紙,見服器部紙
楮耳,見菜部木耳。
白話文:
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夜一分服之。(《集驗方》)
用一斗流水煮出四升液體,加入二升清酒,再煮至三升。每天白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目中翳膜:楮白皮曝乾,作一繩子如釵股大,燒灰細研。每點少許,日三、五次,瘥乃止。(崔氏方)
治療眼睛翳膜:將楮樹白皮曬乾,做成一根如釵股般大小的繩子,燒成灰並研細。每次取少許研粉點入眼中,每天點三到五次,痊癒後即可停止。
魚骨哽咽:楮樹嫩皮,搗爛為丸。水下二、三十丸。(《衛生易簡方》)
治療魚骨哽咽:用楮樹嫩皮搗爛成丸。用溫水送服二十到三十丸。
皮間白汁
**【釋名】**構膠(《綱目》)、五金膠膝。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治療癬(《別錄》)。敷蛇、蟲、蜂、蠍、犬咬(大明)。
【附方】舊一。
天行病後,脹滿,兩脅刺脹,臍下如水腫:以構樹枝汁,隨意服之。小便利即消。(《外臺祕要》)
治療傳染病後的腹脹、兩脅刺痛、臍下浮腫:用構樹枝汁隨意服用。會小便通暢後即可消散。
楮皮紙,見服器部紙
楮耳,見菜部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