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28)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28)

1. 巴豆

(《本經》下品)

【釋名】巴菽(《本經》)、剛子(《炮炙》)、老陽子。

白話文:

【名稱】巴菽(《本經》)、剛子(《炮炙論》)、老陽子。

時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傳訛也。雷斅《炮炙論》又分緊小色黃者為巴,有三稜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云巴與豆可用,剛子不可用(殺人)。其說殊乖。蓋緊小者是雌,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緩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參、術亦能為害,況巴豆乎?

【集解】《別錄》曰:巴豆生巴郡川穀。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

白話文:

李時珍說:巴豆產在四川和陝西,形狀像大豆,因此得名。宋朝的《本草綱目》中將其命名為巴椒,這可能是菽字的訛傳。雷斅在《炮炙論》中又將巴豆分為三種:緊小色黃的叫巴豆,有三稜色黑的叫豆蔻,小而兩頭尖的叫剛子。雷斅說巴豆和豆蔻可以用,剛子不能用(會殺人)。這種說法很不正確。其實,緊小的巴豆是雌性,有三稜和兩頭尖的是雄性。雄性巴豆峻利,雌性巴豆稍緩。只要用得得當,雌雄巴豆都有療效;如果用得不當,人參和茯苓也會造成危害,更何況巴豆呢?

集解

《別錄》記載:巴豆生長在巴郡的山谷中。每年八月採收,陰乾後使用,去除內核和表皮。

頌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復漸生,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蔻,漸漸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

白話文:

頌曰:如今四川嘉州、眉州、戎州都有這種植物。這種植物的樹木高度在一到兩丈之間。葉子像櫻桃葉但較厚較大,剛長出來呈青色,之後逐漸變為黃紅色,到十二月葉子逐漸凋落,到二月時又漸漸長出新葉,四月時舊的葉子落光,新的葉子全部長出,然後花朵成穗狀開放,顏色微微發黃。五、六月長成果實結莢,果實初生時呈青色,到八月成熟後變黃,形狀像白豆蔻,漸漸自行脫落,人們就將它們收採起來。一個果莢有三個瓣,每個瓣包裹一顆果實,一共三顆。

子仍有殼,用之去殼。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他處亦稀有。

白話文:

巴豆果實仍有外殼,使用前需要將殼剝去。戎州產的巴豆,外殼有縱向的紋路,紋路隱約凸起如線條,有的巴豆殼上有1條紋,也有的巴豆殼上有2條或3條紋路。當地人稱這種巴豆為「金線巴豆」,品質最好,其他地方也很少見。

時珍曰:巴豆房似大風子殼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類。

【修治】弘景曰:巴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黃黑,搗如膏,乃和丸散。

白話文:

李時珍說:巴豆外殼像大風子殼一樣,但較為脆薄,巴豆子和果仁都像海松子。所謂的巴豆像白豆蔻,完全不一樣。

修治:

葛弘景雲:巴豆瀉下效果最佳,新巴豆較好。使用時去掉心和皮,熬製至黃黑色,搗碎成糊狀,然後和丸或散劑。

斅曰:凡用巴與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乾研膏用。每一兩,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換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白話文:

某醫生說:凡是使用巴豆和大豆,敲碎後,用麻油和酒一起煮乾研成膏狀使用。每使用一兩的巴豆和大豆,就要用到七合的油和酒。

凡是製作丸散藥劑,用炒過的藥材不如用去除過心、膜的藥材,然後用水煮沸五次(每次煮沸一次)。

時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

白話文:

李時珍說:巴豆有使用種仁的,也有使用外殼的,也有使用巴豆油的。有生用的,有麩炒的,有醋煮的,有燒存性的。也有將巴豆研磨成粉,用紙包住,壓去油脂的(這種巴豆粉稱為「巴豆霜」)。

【氣味】辛,溫,有毒。

《別錄》曰:生溫、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農、岐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李當之:熱。

元素曰: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

杲曰:性熱味辛,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

白話文:

**氣味:**辛辣,溫熱,有毒。

**《別錄》記載:**生薑溫熱,熟薑性寒,有劇毒。

**普濟方記載:**神農、岐伯、桐君:辛辣,有毒;黃帝:甘甜,有毒。李當之:性熱。

**元素論記載:**性質溫熱,味道苦,氣味濃厚,質感沉重而下沉,屬於陰性。

**杲氏記載:**性質溫熱,味道辛辣,有大毒,氣味輕浮,屬於陽中之陽。

時珍曰: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於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入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熱有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巴豆性氣熱味辛辣,生用猛烈,煮熟後較緩和,能催吐也能瀉下,能止瀉也能通便,是能升能降的藥物。《別錄》說巴豆煮熟後性寒,張氏說巴豆能降,李氏說巴豆能浮,這些說法都太過偏頗,沒有將巴豆的藥性說明白。事實上,巴豆不去皮膜則會傷胃,不取出種子就會引起嘔吐,用沉香水浸泡過的巴豆則能升能降,與大黃一起服用瀉下作用反而緩和,這是由於巴豆與大黃的藥性相畏懼的緣故。王充的《論衡》中說:萬物都含有太陽的火氣而生長,所以都有毒性。所以巴豆性辛熱有毒。

之才曰:芫花為之使。畏大黃、黃連、蘆筍、菰筍、藜蘆、醬、豉、冷水,得火良,惡蘘草,與牽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白話文:

之才說:芫花是它的使者。芫花害怕大黃、黃連、蘆筍、菰筍、藜蘆、醬、豉、冷水,遇到火就變得良善,討厭蘘草,與牽牛相反。中毒的人,可以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來解毒。

【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本經》)。

白話文:

【主治】治療傷寒熱病引起的寒熱、消除癥瘕結聚、堅積痰飲結成堆積、腹部水腫,調整五臟六腑運行,疏通閉塞之處,利尿通便,清除壞死的腫瘤肉質,消除毒物、蠱毒、邪物,殺死蟲魚(《本經》)。

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蛇虺毒。可煉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別錄》)。治十種水腫,痿痹,落胎(《藥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日華》)。

白話文:

  1. 治療女性月經閉塞、胎兒爛死、金瘡膿血、丈夫陰莖不利。殺死斑蝥蛇虺的毒。可以煉製成藥餌,益氣補血、令人面色紅潤、變化無窮、與鬼神相通。(《別錄》)

  2. 治療十種水腫、痿痹、落胎。(《藥性》)

  3. 通宣一切疾病,洩除壅滯,驅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死腹臟蟲,治療惡瘡息肉,以及疥瘡、癩瘡、疔腫。(《日華》)

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傷(元素)。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喎,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時珍)。

白話文:

導氣消積,祛除臟腑停寒,治療生冷硬物造成的傷害。治療腹瀉、痢疾、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寒,耳聾,喉嚨腫痛,牙痛,疏通關竅。

【發明】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熱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腸胃鬱結也。但鬱結雖開,而亡血液,損其真陰。

白話文:

【發明】元素說:巴豆就像攻克城門的將軍,不可隨便使用。

震亨說:巴豆可以去除胃中寒積。沒有寒積的人不要使用。

元素說:世人用巴豆這種熱藥治療酒病和膈氣,是因為它的辛熱能打開腸胃的鬱結。但是,雖然鬱結被打開了,但它也會損耗氣血,損害身體的根本。

從正曰:傷寒風濕,小兒瘡痘,婦人產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以蠟匱之,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枯竭,胸熱口燥,耗卻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生。故下藥宜以為禁。

白話文:

「從正曰」:傷寒和風濕病,小孩子的瘡癤和痘疹,婦女產後,如果使用大黃,如果不是死亡,也會危及生命。為什麼一般的人怕大黃而不怕巴豆呢?那是因為大黃性熱,劑量又小。難道不知道即使以蠟丸包裹大黃,仍然可以通下大便,使人津液枯竭,胸中發熱,口舌乾燥,耗損本元正氣,留下的毒素不去除,反而生出其他疾病。所以,使用下藥應該禁止使用大黃。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痃氣,痞滿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並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頃腹內熱如火,利出惡物。雖利而不虛,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白話文:

藏器說:巴豆主要治療症狀為癖痃氣,痞滿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選擇青黑大顆的,每天空腹服一顆,去掉外殼,不要讓白色的薄膜破損,再切成兩片(四邊不能有損傷和缺陷),然後吞服,喝水送服。不久腹部會像火燒一般,排出有害物質。雖然會腹瀉,但不會虛脫,如果長期服用也不會對身體有益。白色的薄膜破損的巴豆不能使用。

好古曰: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張仲景治百病客忤備急丸用之。

白話文:

好古說:如果很快治癒,可把它當作水穀道路的藥物,去除皮、 心、膜、油,生用。 如果慢慢治療可把它作為化解堅塊、 消磨積聚的藥物,炒至冒煙,變成紫黑色後使用,可以通腸,也可以止瀉,這是世人所不知道的。張仲景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客忤之疾,都用到這味藥。

時珍曰: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大黃使用得當,可以起到治療複雜病情的效果。用量少也可起到緩和調理的效果。就像蕭何、曹參、周勃、灌嬰他們都是勇猛的武夫,但運用他們為將相,也能輔佐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王海藏說大黃能通便,也能止瀉,這揭示了一個千古祕方。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婦人,患有腹瀉已經五年了,肉食、油膩物、生冷的食物吃一點就會疼痛。服用調理脾胃、升提固澀的藥物,服下後反而瀉得更厲害。

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

苟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白話文:

延餘診治了這位患者,發現他的脈象沉緩而滑利,這是脾胃久虛、寒邪凝滯所造成的。王太僕說,大寒凝結於體內,就會長期泄瀉,即使好轉後也會復發,綿延數年。治療方法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通下,這樣寒邪就會消除,泄瀉也會停止。於是,延餘開了五十丸蠟匱巴豆丸給他服用。服藥後,患者兩天都沒有通便,也沒有泄瀉,他的泄瀉就痊癒了。從那以後,延餘每用這種方法治療泄瀉、痢疾和積滯等疾病,不瀉而病就好了的病人近百人。妙處就在於藥物的配合恰當,藥物和病症是相對應的。

【正誤】弘景曰:道家亦有煉餌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白話文:

【正確解讀】葛洪說:道教也有煉製藥物的術法,服用了這種藥物,據說可以讓人成仙。人吃了這種藥物很快就會死去,而老鼠吃了後,三年體重就會增加到三十斤,不同生物的承受能力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

時珍曰:漢時方士言巴豆煉餌,令人色好神仙,《名醫別錄》採入本草。張華《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謬一誣,陶氏信為實語,誤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過情,今並正之。

【附方】舊十三,新二十六。

白話文:

李時珍說:漢代方士宣稱巴豆煉製成餌料,可以讓人長得像神仙一樣容貌俊美,《名醫別錄》將此內容採納到本草書中。張華在《博物志》中說老鼠吃了巴豆後體重增加了三十斤。這兩種說法都是謬誤和虛假的,陶弘景相信這是真實的話,這是錯誤的。陶弘景又說人吞下一粒巴豆就會死去,這也言過其實了。現在一起更正這兩種說法。

【附方】舊有十三種,現新添二十六種。

一切積滯:巴豆一兩,蛤粉二兩,黃柏三兩,為末,水丸綠豆大。每水下五丸。(《醫學切問》)

白話文:

治積滯的方法:巴豆一兩、蛤粉二兩、黃柏三兩,都磨成細末,用水和成丸藥,每顆綠豆般大小。每次用溫水送服五丸。(《醫學切問》)

寒澼宿食久飲不消,大便閉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白話文:

如果有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舊有的食物久飲而不消化,大便不通塞,可用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天三夜。將巴豆仁研磨成細粉,和酒一起用小火煎成膏狀,丸成豌豆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白開水送服。如果想吐,可服用兩丸。(《千金方》)。

水蠱大腹,動搖水聲,皮膚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黃),搗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為度。勿飲酒。(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水蠱病使人腹部腫大,搖晃時有水聲,皮膚顏色發黑:使用巴豆九十顆(去除巴豆仁和外皮,熬煮至金黃色)。杏仁六十顆(去除外皮和尖端,熬煮至金黃色),搗成小豆般大小的丸劑。將一丸藥置於水中浸泡,以浸泡出的水治療疾病。服藥期間禁止飲酒。(出自張文仲的《備急方》)

飛屍鬼擊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黃),杏仁二枚,以綿包椎碎,熱湯一合,捻取白汁服之,當下而愈。量老小用之。(《外臺》)。

白話文:

當惡鬼撞擊引起的心痛伴隨腹脹和大便不通時:

[走馬湯]:使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黃),杏仁二枚,用棉布包起來搗碎,然後用一合熱湯,旋即取出白色的汁液,喝下去,馬上就會痊癒。

根據年齡和體質酌量使用。(出自《外臺祕要》)。

食瘧積瘧:巴豆(去皮、心)二錢,皂莢(去皮、子)六錢,搗丸綠豆大。一服一丸,冷湯下。(《肘後方》)。

白話文:

治療瘧疾和積瘧:巴豆 ( 去皮與果核 ) 二錢、皁莢 ( 去皮與果核 ) 六錢,搗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粒,用冷水送服。(出自《肘後方》)

積滯泄痢,腹痛裡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同燒存性,研泥,熔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錢。(劉守真《宣明方》)。

白話文:

治療積食腹瀉、腹痛裡急: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和巴豆(去除外皮和內仁)各49個,一起燒製成粉末狀,與熔化的蠟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2-3丸,用煎制的大黃湯送服,隔天服用一次。另外,還可以加入3錢的百草霜。(出自劉守真的《宣明方》)。

氣痢赤白: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以熟豬肝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鄭獬侍御所傳方也。(《經驗方》)。

白話文:

氣痢赤白:巴豆一兩。去除皮和心,熬煮研磨成粉,用煮熟的豬肝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三到四丸,視個人情況而定。這個方子是鄭獬侍御傳下來的。(出自《經驗方》)

瀉血不止:巴豆一個。去皮,以雞子開一孔納入,紙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虛人分作二服,決效。(《普濟方》)。

白話文:

瀉血不止:巴豆一粒,去除外皮,用雞蛋開一個孔將巴豆放進去,用紙封好後煨熟,取出巴豆後吃掉,這個病就會停止。體質較虛的人,分兩次服用,一定有效。(《普濟方》)。

小兒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鑑》)。

夏月水瀉不止:巴豆一粒,針頭燒存性,化蠟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小兒腹瀉,大便帶有血絲或膿液時:用巴豆(烘烤熟了之後,去除油份)一錢,百草霜二錢。研磨成粉末,用飛羅面煮成糊狀,做成像黍米般大小的藥丸,按照患者體質服用。大便帶有血絲時,用甘草湯送服;大便帶有膿液時,用米湯送服;大便既有血絲又有膿液時,用薑湯送服。(出自《全幼心鑑》)

夏季腹瀉不止:取巴豆一粒,用針頭🔥燒存性(不燒成灰燼),化開蠟和巴豆,捏成一顆丸劑。用倒流的水送服。(引自危氏《得效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同上)。

白話文:

小兒嘔吐腹瀉:巴豆一個(用針穿過,在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小(在燈上燒,滴入水中)。一起搗成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蓮子、燈心草煎的湯送服。(同上)

伏暑霍亂傷冷,吐利煩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及油),黃丹(炒,研)一兩二錢半,化黃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和劑方》)。

白話文:

中暑霍亂,傷及脾胃,出現嘔吐、腹瀉、發熱口渴等症狀:

使用丹藥(一種中藥):

  1. 將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及油。

  2. 將黃丹炒熟研成細末,一兩二錢半。

  3. 將黃蠟化開,加入黃丹和巴豆,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1. 每服五到七丸,用少量的水浸泡しばらく。

  2. 將浸泡好的丸劑用新汲取的乾淨水吞服。

出處:《和劑方》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熱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安餅於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楊氏家藏》)。

白話文: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瀉,快要死去了。巴豆一顆(去皮、心),用熱水研磨服用,能吐、瀉就好了。大、小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成餅狀。先在肚臍內滴入蔥、鹽汁,將餅放在上面,灸二七壯,以瀉下為度。(《楊氏家藏》)。

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張杲《醫說》)。

白話文:

寒痰氣喘:用一片青橘皮,展開後放入一個剛子(粘土丸),用麻繩紮緊,放在火上燒,待藥性存留後研成末。用薑汁和一鍾酒混合,一口氣喝下。天台的李翰林用這個方子治療莫秀才的氣喘,一服用藥後氣喘就停止了,真是神效的方子。(出自張杲的《醫說》)。

風濕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滾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書一冊。先將無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紙壓去油,分作三餅。如病在左,令病人將右手仰置書上,安藥於掌心,以碗安藥上,傾熱水入碗內。水涼即換,良久汗出,立見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隨左右安之。(《保壽堂經驗方》)。

白話文:

風濕痰病:病人坐在密閉的房間中,左手邊放一盆滾水,右手邊放一盆炭火,前面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一本書。首先將四十九粒沒有油的新巴豆研磨成泥,用紙壓去油,分成三小餅。如果病在左手,讓病人將右手平放在書上,把藥泥放在掌心,再用碗蓋住藥泥,然後將熱水倒入碗內。等水涼了就換水,這樣重複幾次,不久就會出汗,立竿見影。如果病在右手,就將藥泥放在左手掌心。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根據左右手的情況來決定放藥的位置。(《保壽堂經驗方》)

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閉,但出氣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此太師陳北山方也。(《仁齋直指方》)

白話文:

陰毒傷寒:心裡憋屈,按壓時極度疼痛,大小便不通,但呼出的氣息稍有溫暖。趕緊取巴豆十粒研成粉末,加入一錢麵粉,搓成餅狀,放在肚臍裡,用小艾炷灸五壯,氣通了,就好了。這個方子是太師陳北山所傳。(《仁齋直指方》)

解中藥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彈丸。(《初虞世方》)。

白話文:

中藥中毒的解藥:取巴豆(去皮,不去油)和馬牙硝等分,研磨成丸狀。用冷水服用一粒。(出自《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餘氣者:巴豆去皮,線穿,內入喉中,牽出即蘇。(《千金》)。

纏喉風痹:巴豆兩粒,紙卷作角,切斷兩頭,以針穿作孔子,入鼻中,氣透即通。(《勝金方》)。

傷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紙捻卷,內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濟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亂髮雞子大,燒研,酒服。(《聖惠》)。

白話文:

喉痹垂死,只有餘氣者:

用巴豆剝皮,以線穿過,將巴豆放入喉嚨中,拉出來即可甦醒。(《千金方》)

纏喉風痹:

巴豆兩粒,用紙捲成漏斗狀,兩頭切斷,針穿出孔洞,塞入鼻腔,氣息貫通即通。(《勝金方》)

傷寒舌出:

巴豆一粒,去除油脂取其霜,用紙捻捲起,放入鼻腔。舌頭即會收回去。(《普濟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

巴豆一枚,搗碎成雞蛋大小,煨熱研磨,用酒送服。(《聖惠方》)

中風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研,左喎塗右手心,右喎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藥上。須臾即正,洗去。(《聖惠方》)。

白話文:

中風口歪:巴豆七粒去皮,研磨成粉,左側口歪就塗抹在右手掌心,右側口歪就塗抹在左手掌心,然後用一杯溫水倒在藥物上。很快就會端正,洗淨即可。(《聖惠方》)

小兒口瘡不能食乳:剛子一枚,連油研,入黃丹少許,剃去囟上發,貼之。四邊起粟泡,便用溫水洗去,乃以菖蒲湯再洗,即不成瘡,神效。(《瑞竹堂方》)。

白話文:

小兒患有口瘡不能吃奶。取雞蛋一個,連同油一起研磨,加入少量黃丹,剃掉囟門的頭髮,將藥貼在囟門上。四邊長滿顆粒和水泡時,就用溫水洗去,然後再用菖蒲湯洗淨,即可不形成潰瘍。此法非常有效。(《瑞竹堂方》)

風蟲牙痛:《聖惠》:用巴豆一粒(煨黃去殼)。蒜一瓣,切一頭,剜去中心,入豆在內蓋定,綿裹,隨左右塞耳中。《經驗方》:用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又方: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三、五次神效。

白話文:

風蟲引起的牙痛:

1.《聖惠方》:使用巴豆一粒(烘黃去殼),蒜一瓣,切去一頭,挖掉中心,把巴豆塞進去,蓋好,用棉花包裹,左右耳塞入。

2.《經驗方》:使用巴豆一粒研磨成粉,用棉花包裹含在嘴裡。

3.另一個方法:用針刺破巴豆,在燈上燒使它冒出煙,燻烤疼痛的地方。重複三到五次,效果顯著。

天絲入咽:凡露地飲食,有飛絲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瘡。急以白礬、巴豆燒灰,吹入即愈。(《瑣碎錄》)。

白話文:

天上的細絲進入咽喉:凡是露天飲食,如果有從天上飄落到食物上的細絲進入喉嚨,吃了它會導致咽喉生瘡。趕快用白礬、巴豆燒成灰,吹進喉嚨就能治癒。(《瑣碎錄》)

耳猝聾閉:巴豆一粒。蠟裹,針刺孔通氣,塞之取效。(《經驗》)。

風瘙隱疹,心下迷悶: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隨手愈。(《千金翼》)。

白話文:

耳聾突然發作:取一粒巴豆,用蠟包裹,然後用針刺出小孔以通氣,塞入耳中即可見效。

若有風癬和心下鬱結:取五十粒巴豆(去掉內心和外皮),加七升水煮至剩三升,用布沾取液體擦拭,以達到療效。

疥瘡搔癢:巴豆十粒。炮黃去皮、心,右順手研,入酥少許,膩粉少許,抓破點上,不得近目並外腎上。如熏目著腎,則以黃丹塗之,甚妙。(《十全方》)。

白話文:

疥瘡搔癢:巴豆十粒,烘烤後去皮、去掉內核,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酥油和膩粉,塗抹在破損處,但不要靠近眼睛和外腎。如果眼睛被燻到或外腎被塗抹到,可以用黃丹塗抹,效果很好。(出自《十全方》)。

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經驗方》)。

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硫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

白話文:

荷錢癬瘡:

巴豆仁三個,連同油一起搗碎成泥,用生絹包好,擦拭患處,每天一至兩次,三天即可痊癒。(出自《經驗方》)

一切惡瘡:

巴豆三十粒,用麻油煎炸至發黑,去除巴豆,將油調和硫磺和輕粉末,頻頻塗抹,即可見效。(出自《普濟方》)

癰疽惡肉:烏金膏: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點痛處則解毒,塗瘀肉上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斂者,宜作捻紝之,不致成瘡。(《外科理例》)。

白話文:

癰疽惡肉:烏金膏:能解一切瘡毒,並能使腐化的瘀肉化膿,最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瘡口癒合。將巴豆仁炒焦,研磨成膏,點在疼痛處即可解毒,塗在瘀肉上即可自動化膿。也可以加少許乳香。如果毒性較深,無法收斂,應將其搗碎,以防止形成瘡口。(《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錢(石灰炒過),人言一錢,糯米五分(炒)。研點之。(《怪症方》)。

白話文:

疣痣黑子:巴豆一錢(用石灰炒過),人言一錢,糯米五分(炒熟)。研碎敷抹。(出自《怪症方》)。

箭鏃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與蜣螂同研塗之,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拔動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此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瘡,呻吟不已,鄲用此方試之,即痛止也。(《經驗方》)。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龔氏《醫鑑》)。

白話文:

箭鏃射入肉裡無法拔出來的情況:使用炒過的巴豆仁和蜣螂一起研磨並塗抹在傷口上。沒多久疼痛就會停止,但會感到輕微的癢感,請忍耐一段時間。直到極度瘙癢,難以忍受時,就可以撼動拔出箭鏃。取出後,立即使用生肌膏敷抹傷口,就能夠痊癒。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治療其他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到了這個偏方,後來到了洪州,旅舍主人的妻子患有背部瘡,呻吟不止。夏侯鄲用這個偏方試驗,疼痛立刻停止了。(《經驗方》)。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搗碎,用棉絮包住塞入鼻中。男塞左邊,女塞右邊,痰就會自動流出。(龔氏《醫鑑》)

牛疫動頭: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兩,漿水半升,和灌之。(賈相公《牛經》)。

白話文:

牛得了瘟疫,頭部有症狀:用巴豆兩粒研磨成粉末,加入生麻油三兩、漿水半升,混合在一起灌給牛喝。

【主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捻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時珍)。

【主治】消積滯,治瀉痢(時珍)。

【附方】新二。

白話文:

【主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將巴豆研磨成粉末,用棉紙包裹,壓取油脂製作成燈芯,點燃後吹熄,用煙燻鼻子,或者將熱煙刺入喉嚨內,即可流出涎液或嘔吐惡血,就會蘇醒過來。另外,如果舌頭無故出血,可以用煙燻舌頭上下,就可以止血(時珍)。

【主治】消除積滯、治療腹瀉痢疾(李時珍)。

【附方】另有兩個方劑。

一切瀉痢:脈浮洪者,多日難已;脈微小者,服之立止。名勝金膏。巴豆殼、楮葉同燒存性研,化蠟丸綠豆大。每甘草湯下五丸。(劉河間《宣明方》)。

白話文:

一切瀉痢:脈搏浮而洪大的,拖延很多天都難以痊癒。脈搏微弱細小的,一服用瀉劑就會立即停止。(此方)名為「金勝金膏」。將巴豆殼、楮樹葉一起燒成灰,保存其藥性後研磨成末,再與蠟一同融化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甘草湯送服五丸。(該方出自劉河間的《宣明方》)。

痢頻脫肛,黑色堅硬:用巴豆殼燒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許,洗軟,用真麻油點火滴於上,以枯礬、龍骨少許為末,摻肛頭上,以芭蕉葉托入。(危氏《得效方》)。

樹根

白話文:

【痢疾頻發脫肛,黑色且堅硬:使用巴豆殼燒成灰塵,加入芭蕉的天然果汁煮沸,加入少量朴硝(芒硝),使其軟化。使用真正的芝麻油點燃後滴在上面,然後撒上少量枯礬和龍骨磨成的粉末,塗抹在肛門上,再用芭蕉葉托住。出自危氏的《得效方》。】

注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時請諮詢專業醫生或藥師。

【主治】癰疽發背,腦疽鬢疽大患。掘取洗搗,敷患處,留頭,妙不可言。收根陰乾,臨時水搗亦可(時珍。出楊誠《經驗方》)。

白話文:

【主治】膿腫長在背上、腦門或鬢邊等部位,病情嚴重。挖取後洗淨搗爛,敷在患處上,連根拔除,非常靈驗。將根部晾乾,臨時搗碎也可以使用。(出自楊誠《經驗方》,李時珍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