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26)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26)

1. 樺木

(宋《開寶》)

【釋名】𣛛。

藏器曰: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中作𣛛字。

時珍曰:畫工以皮燒煙燻紙,作古畫字,故名𣛛。俗省作樺字也。

【集解】藏器曰:樺木似山桃,皮堪為燭。

宗奭曰: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時珍曰: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襯靴里,及為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蠟,可作燭點。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諸黃疸,濃煮汁飲之良(《開寶》)。

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特良。即今豌豆瘡也(藏器)。

燒灰合他藥,治肺風毒(宗奭)。治乳癰(時珍)。

【附方】舊一,新四。

乳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來真樺皮燒存性,研,無灰酒溫服方寸匕,即臥,覺即瘥也。(沈存中《靈苑方》)。

乳癰腐爛:靴內年久樺皮,燒灰。

酒服一錢,日一服。(唐瑤《經驗》)。

肺風毒瘡:遍身瘡疥如癘,及癮疹瘙癢,面上風刺,婦人粉刺,並用樺皮散主之。樺皮(燒灰)四兩,枳殼(去穰,燒)四兩,荊芥穗二兩,炙甘草半兩,各為末,杏仁(水煮過,去皮、尖)二兩(研泥爛),研勻。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瘡疥甚者,日三服。(《和劑方》)。

小便熱短:樺皮濃煮汁,飲。(《集簡方》)。染黑鬚發:𣛛皮一片,包側柏一枝,燒煙燻香油碗內成煙,以手抹在須鬢上,即黑也。(《多能鄙事》)

【主治】燒之,闢鬼邪(藏器)。

白話文:

樺木

樺木樹皮像山桃樹皮,可以製成蠟燭。有些樺木樹皮上有紫黑色斑紋,可用來包裹馬鞍、弓和馬鐙。樺木主要生長在遼東、臨洮、河州以及西北地區。樺木呈黃色,帶有紅色小斑點,具有吸收油脂的功能。它的樹皮厚實、輕盈、柔軟,皮匠常用來製作靴子的內襯或刀靶,稱為「暖皮」,尤其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視。樺木樹皮塗上蠟,可以製成蠟燭。

樺木的氣味苦,性平,無毒。

樺木主要治療各種黃疸,將其煮成濃汁飲用效果很好;煮成汁液冷飲,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毒瘡,也就是現在說的豌豆瘡;燒成灰與其他藥材混合,可以治療肺風毒;也可治療乳癰。

治療乳癰初期腫痛、堅硬、將要潰破時,服用樺木皮燒成的藥物就能痊癒。將北方產的真樺樹皮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溫酒送服少許,睡覺後就能痊癒。

治療乳癰潰爛,可用靴子內長期使用的樺木皮燒成灰,用酒送服。

治療肺風毒瘡、全身瘡疥、癮疹瘙癢、面部風刺、婦女粉刺,都可用樺木皮散治療。

治療小便熱痛,可用樺木濃汁飲用。

樺木樹皮可以染黑鬚髮,方法是將一片樺木皮和一支側柏一起燒煙燻香油,再用手將煙燻過的油塗抹在鬚鬢上,即可使鬚髮變黑。

樺木的油脂可以燒來驅除鬼邪。

2. 綟木

(《拾遺》)

【釋名】

【集解】藏器曰:生林澤山谷。木文側戾,故曰綟木。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血羸瘦,補腰腳,益陽道,宜浸酒飲(藏器)。

白話文:

綟木

《拾遺》記載,綟木生長在森林、沼澤和山谷中。它的木紋扭曲不直,所以稱為綟木。味道甘甜溫和,無毒。可以治療因風寒血虛引起的瘦弱,能補益腰腳,壯陽,宜用酒浸泡後飲用。

3. 櫚木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

時珍曰: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產後惡露衝心,癥瘕結氣,赤白漏下,並銼煎服(李珣)。破血塊,冷嗽,煮汁熱服。為枕令人頭痛,性熱故也(藏器)。

白話文:

櫚木質地堅硬,呈紫紅色,有些還有花紋,稱為花櫚木。可製作器皿、扇骨等物件。坊間常誤稱為花梨木。 它味辛性溫,無毒。可治療產後惡露攻心、腹部腫塊、赤白帶下等症狀,方法是將其磨碎煎服。也能治療血塊、寒咳,同樣是煎汁熱服。但用它做枕頭會讓人頭痛,因為它性溫熱。

4. 棕櫚

(《宋嘉祐》)

【釋名】栟櫚。

時珍曰:皮中毛縷如馬之鬃䰕,故名。㯶,俗作棕。䰕,音閭,鬣也。栟,音並。

【集解】頌曰:棕櫚出嶺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無枝條。葉大而圓,有如車輪,萃於樹杪。其下有皮重疊裹之,每皮一匝,為一節。二旬一採,皮轉復生上。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採其皮用。《山海經》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藏器曰:其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昔有人開塚得一索,已生根。嶺南有桄榔、檳榔、椰子、冬葉、虎散、多羅等木,葉皆與栟櫚相類。時珍曰:棕櫚,川、廣甚多,今江南亦種之,最難長。初生葉如白芨葉;高二、三尺則木端數葉大如扇,上聳,四散歧裂,其莖三稜,四時不凋。

其干正直無枝,近葉處有皮裹之,每長一層即為一節。干身赤黑,皆筋絡,宜為鍾杵,亦可旋為器物。其皮有絲毛,錯縱如織,剝取縷解,可織衣、帽、褥、椅之屬,大為時利。每歲必兩、三剝之,否則樹死,或不長也。三月於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漸長出苞,則成花穗,黃白色。

結實累累,大如豆,生黃熟黑,甚堅實。或云:南方此木有兩種:一種有皮絲,可作繩;一種小而無絲,惟葉可作帚。鄭樵《通志》以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帚之名,即地膚子。別有蒲葵,葉與此相似而柔薄,可為扇、笠,許慎《說文》以為棕櫚亦誤矣。

筍及子花

【氣味】苦,澀,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輕服。

珣曰:溫,有大毒,不堪食。

時珍曰:棕魚,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遠,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

【主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藏器)。

【附方】新一。

大腸下血:棕筍煮熟,切片曬乾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集簡方》)

【氣味】同子。

【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腸風赤白痢,崩中帶下,燒存性用(大明)。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李珣)。

【發明】宗奭曰:棕皮燒黑,治婦人血露及吐血,須佐以他藥。

時珍曰: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髮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附方】新六。

鼻血不止:棕櫚灰,隨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櫚皮,(燒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錢。一方:加煅白礬等分。(《婦人良方》)。

血淋不止:棕櫚皮(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甚效。(《衛生家寶方》)。

下血不止:棕櫚皮半斤,栝蔞一個,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水穀痢下:棕櫚皮燒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燒存性,)以水酒服二錢即通利,累試甚驗。(《攝生方》)

白話文:

棕櫚

棕櫚,又名栟櫚,其皮內有如馬鬃般的毛,因此得名。棕櫚樹高可達一、二丈,沒有枝條,葉子又大又圓,像車輪一樣,都長在樹頂。樹幹上的皮層一層層重疊包裹著,每層皮形成一個節,約二十天採收一次,皮層會不斷再生。六、七月開花,花呈黃白色;八、九月結果,果實像魚卵一樣成串,顏色黑色。九月、十月採收樹皮入藥。《山海經》中記載,石翠山上有很多棕櫚樹。

棕櫚樹皮可以製成繩索,埋入地下千年不腐爛。據說曾有人掘墓時發現一根棕櫚繩,已經長出了根。嶺南地區還有桄榔、檳榔、椰子、冬葉、虎散、多羅等樹木,葉子都和棕櫚相似。棕櫚在四川、廣東等地很多,江南也有種植,但不易成活。棕櫚剛長出來時,葉子像白芨的葉子;長到二、三尺高時,頂端的幾片葉子會像扇子一樣展開,向上聳立,並向四周裂開,莖呈三棱形,四季常青。

棕櫚樹幹筆直,沒有枝條,靠近葉子的地方有皮層包裹,每長出一層皮就形成一個節。樹幹呈赤黑色,佈滿筋絡,適合製作鍾杵,也可旋製成器物。棕櫚樹皮纖維豐富,錯綜交織如同織物,剝下來後可以紡織成衣服、帽子、褥子、椅子等,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每年需剝取樹皮兩三次,否則樹就會枯死或停止生長。三月時,在樹頂的莖中會長出幾束黃色的苞片,苞片裡有排列整齊的細小種子,這就是棕櫚的花芽,形似魚腹中的魚卵,因此稱為「棕魚」或「棕筍」。花芽逐漸長大,長出苞片後就形成黃白色的花穗。

棕櫚果實累累,大小如豆,生時黃色,成熟後變黑,非常堅硬。有人說南方棕櫚有兩種:一種樹皮有纖維,可以做繩子;另一種樹比較小,沒有纖維,只能用葉子做掃帚。鄭樵在《通志》中認為王彗是棕櫚,這是錯誤的,王彗是指一種名叫地膚子的掃帚。還有蒲葵,葉子與棕櫚相似,但比較柔軟,可以用來製作扇子和斗笠,許慎在《說文》中將蒲葵誤認為棕櫚。

棕櫚的花、果實和筍:味苦澀,性平,無毒。也有人認為棕櫚略帶毒性,會刺激喉嚨,不宜輕易服用。也有人認為其性溫,有毒,不可食用。但廣東、四川人會用蜜糖或醋浸泡棕櫚筍,供奉佛祖或寄送親友,蘇軾也寫過食用棕櫚筍的詩,可見經過處理後是可以食用的。

棕櫚的藥用價值:能澀腸止瀉,治療痢疾、腸風、崩漏、帶下,並能養血。

棕櫚皮:味與棕櫚果實相同。能止鼻出血、吐血,破瘀,治療腸風、赤白痢、崩漏、帶下,需燒成灰後使用。能治療金瘡、疥癬,生肌止血。棕櫚皮燒成灰後,能治療婦女血崩及吐血,但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棕櫚灰性澀,如果失血過多,瘀血已盡,使用棕櫚灰則很合適,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與頭髮一起使用效果更好,陳舊的棕櫚皮入藥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