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24)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24)

1. 朗榆

(《拾遺》)

【集解】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狀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莢,如大榆。

時珍曰: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別。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兒解顱(時珍)。

白話文:

朗榆生長在山中,外形像榆樹,樹皮上有滑潤的汁液,秋季會長出果莢,大小像大榆樹的果莢。

大榆樹在二月就長出果莢,朗榆樹在八月才長出果莢,可以藉此區分。

朗榆樹皮味甘性寒,無毒。

朗榆樹皮可以治療小便熱痛、通利水道,讓人容易入睡。還可以治療小兒顱骨脫落。

2. 蕪荑

(《本經》中品)

【釋名】莁荑(《爾雅》)、無姑(《本經》、𦽄䕋(音殿唐),木名楩(音偏)。

白話文:

釋名

  • 莁荑(《爾雅》)
  • 無姑(《本經》)
  • 𦽄䕋(音殿唐),木名楩(音偏)

時珍曰:按:《說文》云:楩,山枌榆也。有刺,實為蕪荑。《爾雅》云:無姑,其實荑。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說文》的記載,楩是山區生長的一種榆樹,有刺,果實是蕪荑。《爾雅》中說,無姑的果實是荑。

又云:莁荑,蔱蘠。則此物乃莁樹之荑,故名也。

恭曰:𦽄䕋乃蔱蘠二字之誤。

【集解】《別錄》曰:蕪荑生晉山川穀。三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狀如榆莢,氣臭如𤜢,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置物中亦闢蛀,但患其臭。

恭曰:今延州、同州者甚好。

志曰:河東、河西處處有之。

白話文:

「莁荑」就是「蔱蘠」。所以這味藥材來自莁樹的芽,因此得名。

恭氏說:「𦽄䕋」乃是「蔱蘠」二字的誤寫。

【集解】 《別錄》記載:蕪荑生長在晉地的山川穀地。三月採集其果實,陰乾保存。

弘景說:現在的蕪荑只產出於高麗,形狀像榆樹的莢果,氣味與尿臭相似,當地人都用來製作醬料食用。蕪荑有殺蟲的作用,放在物品中也能防止蛀蟲,唯一的缺點是它的氣味難聞。

恭氏說:現在延州、同州產的蕪荑品質最好。

志書記載:河東、河西一帶到處都有蕪荑生長。

頌曰:近道亦有之,以太原者良。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比榆乃大,氣臭。郭璞《爾雅注》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採實陰乾用。今人又多取作屑,以芼五味,惟陳者良。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藥。

白話文:

讚頌道:近處也有桑寄生,以太原產的為良品。大都與榆樹同類而略小,其果實也早熟,比榆果大,氣味臭。郭璞撰寫的《爾雅注》中說:無姑就是姑榆。生長在山中,葉子圓而肥厚,剝下樹皮搗碎浸漬,其味道辛香,這就是所謂的蕪荑。採摘果實後在陰涼處晾乾備用。現在的人大多把桑寄生屑加入五味粉中,只有陳放過的桑寄生纔是好貨。人們收藏桑寄生時多用鹽水浸漬,這樣會損失氣味,只適合食用,不適於用作藥材。

珣曰:按:《廣州記》云: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藏器曰:蕪荑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時珍曰: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者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人多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擇去之。入藥皆用大蕪荑,別有種。

白話文:

珣說:根據《廣州記》的記載,生長在秦國的大蕪荑,就是波斯蕪荑。藏器說:氣味辛香的大蕪荑是好的,它是山榆的果仁。李時珍說:蕪荑有大、小兩種:小的就是榆莢,可以揉取果仁,用來製成味道辛辣的醬料。很多人會用其他東西混合在一起食用,但一定要選擇好的蕪荑。入藥時,都使用另外一種單獨培育的大蕪荑。

【氣味】辛,平,無毒。

權曰:苦,平。

珣曰:辛,溫。

詵曰:作醬甚香美,功尤勝於榆仁。可少食之,過多發熱,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

白話文:

**氣味:**辛味、性平、無毒。

**權曰:**味道苦,性平。

**珣曰:**味道辛,性溫。

**詵曰:**用它來製作醬料非常香美,功效比榆仁還要好。可以少量食用,過量食用會發熱,因為它有辛味。在秋天的月份食用,尤其適合人體。

【主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本經》)。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別錄》)。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甄權》)。五臟皮膚肢節邪氣。長食,治五痔,殺中惡蟲毒,諸病不生(孟詵)。治腸風痔瘻,惡瘡疥癬(大明)。

白話文:

【功效】治療內臟的邪氣,散佈在皮膚、骨節中的毒素,消除體內的蟲子,消食化積(《本經》)。治療白斑,散佈在腸道中的窒息喘息感(《別錄》)。主治積寒之氣,心腹疼痛,去除皮膚、關節中的風邪,感覺像蟲子在蠕動(《甄權》)。治療五臟、皮膚、四肢的邪氣。長期服用,可以治療五痔,殺死體內的惡蟲毒素,諸病不生(孟詵)。治療腸道腫脹、痔瘡和瘻管,惡瘡和疥癬(大明)。

殺蟲止痛,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冷痢。得訶子、豆蔻良(李珣)。和豬膽搗,塗熱瘡。和蜜,治濕癬。和沙牛酪或馬酪,治一切瘡(孟詵)。

白話文:

殺死寄生蟲、止痛,治療婦女因子宮虛寒而引起的疾病,以及兒童因疳積導致的腹瀉和痢疾。可以用訶子、豆蔻作良藥(李珣)。與豬膽搗碎,可塗抹熱瘡。與蜂蜜混合,可治療濕癬。與沙牛油或馬油混合,可治療各種瘡(孟詵)。

【附方】舊三,新七。

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麵炒黃色為末。非時米飲服二錢匕。(《千金方》)

白話文:

【附方】古方三個,新方七個。

脾胃有寄生蟲,進食後就會疼痛,臉色發黃、沒有血色:使用石州蕪荑仁兩兩,和麵粉一起炒成黃色,研磨成粉末。非進餐時間,用米湯送服兩錢的藥粉。(出自《千金方》)

制殺諸蟲: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本事方》。

白話文:

除殺各種蟲子: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研成細末,用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出自《本事方》)。

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肥:用榆仁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飯上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錢,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直訣》)。小兒蟲癇:胃寒蟲上諸症,危惡與癇相似。用白蕪荑、乾漆(燒存性)等分,為末。

白話文:

疳熱合併有蟲,身體瘦弱、憔悴,長期服用能讓身體變強壯:使用榆仁一兩、黃連一兩,磨成粉末,加入七枚豬膽汁混合,放入碗中,以米飯蒸煮,一天蒸一次,蒸九次後加入半錢麝香,用湯浸泡饅頭和粉末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可服用一到二十丸,用米湯送服。(錢氏《小兒直訣》)。小兒蟲癇:胃寒蟲上引起的各種症狀,危重與癲癇相似。使用白蕪荑、乾漆(燃燒後保留其藥性)等分,磨成粉末。

米飲調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結陰下血:蕪荑一兩。搗爛,紙壓去油,為末,以雄豬膽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服。三日斷根。(《普濟方》)。脾胃氣泄,久患不止:蕪荑五兩。搗末,飯丸梧子大。每日空心、午飯前,陳米飲下三十丸。久服,去三尸,益神駐顏。

白話文:

  • 把米湯與藥一起服用,一次服用一字到一錢的量。(杜壬方的治療方法)。

  • 結腸積聚有便血的情形:使用蕪荑實一兩。搗爛,用紙壓搾去油,研成末,使用雄豬的膽汁把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丸好。每次服用九丸,用甘草湯送服,每天服用五次。三天便可斷根。(出自《普濟方》)。

  • 脾胃虛弱,泄瀉不止:使用蕪荑實五兩。搗成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以及午飯前,用陳年米湯送服三十丸。服用較久,可以消除三尸,有益精神和延緩衰老。

此方得之章鐐,曾用得力。(王紹顏《續傳信方》)。膀胱氣急,宜下氣:用蕪荑搗和食鹽末等分,以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惡汁,並下氣佳。(《外臺秘要》)。嬰孩驚喑:風后失音不能言。肥兒丸:用蕪荑(炒)、神麯(炒)、麥櫱(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豬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

白話文:

這一藥方是從章鐐那裡得到的,曾經用過很有效。(王紹顏《續傳信方》)。膀胱氣急,應該用降氣的藥:用蕪荑搗成粉末,加上等量的食鹽末,用棉布包裹成棗子大小,放入肛門內,或者排泄出惡臭的汁液,都能夠起到很好的降氣作用。(《外臺祕要》)。嬰兒驚喑:因受風之後失音不能說話。肥兒丸:用炒過的蕪荑、神曲、炒過的麥麩、炒過的黃連,各一錢,研成細末,用豬膽汁調和成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用木通湯送服。

黃連能去心竅惡血。(《全幼心鑑》)。蟲牙作痛:以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甚效。(危氏《得效方》)。腹中鱉瘕:平時嗜酒,血入於酒則為酒鱉;平時多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或如錢。

白話文:

黃連可以去除心腦血管的淤血。(《全幼心鑑》)。牙齒蛀痛:用烏桕子仁填塞蛀孔和縫隙,效果很好。(危氏《得效方》)。腹中有腫瘤:平時嗜酒,血與酒混合就成了酒鱉;平時多生氣,血凝結在氣中就成了氣鱉;虛勞痼冷,淤血雜痰,就成了血鱉。搖頭擺尾,像蟲子一樣爬行,向上侵犯人的咽喉,向下侵蝕人的肛門,有的依附在脅背上,有的藏在胸腹中,大的像鱉,小的像錢。

治法惟用蕪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類,乃可殺之。若徒事雷丸、錫灰之類,無益也。(《仁齋直指方》)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只宜用炒過的蕪荑煎服,並搭配溫暖胃,益氣補血以及調和中氣的藥物,纔可以殺死蟲子。如果只服食雷丸、錫灰之類的藥物,是沒有好處的。(《仁齋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