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24)
木部第三十五卷 (24)
1. 朗榆
(《拾遺》)
【集解】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狀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莢,如大榆。
時珍曰: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別。
皮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兒解顱(時珍)。
白話文:
朗榆
《拾遺》記載,朗榆生長在山中,外形像榆樹,樹皮含有滑膩的汁液,秋天結莢果,形狀像大榆樹的莢果。
李時珍說:大榆樹二月間結莢果,朗榆則在八月結莢果,以此可以區分。
朗榆的樹皮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能治療下焦濕熱引起的尿頻尿痛,促進尿液排出,讓人容易入睡(藏器語)。治療小兒顱骨縫閉合不全(李時珍語)。
2. 蕪荑
(《本經》中品)
【釋名】莁荑(《爾雅》)、無姑(《本經》、𦽄䕋(音殿唐),木名楩(音偏)。
時珍曰:按:《說文》云:楩,山枌榆也。有刺,實為蕪荑。《爾雅》云:無姑,其實荑。
又云:莁荑,蔱蘠。則此物乃莁樹之荑,故名也。
恭曰:𦽄䕋乃蔱蘠二字之誤。
【集解】《別錄》曰:蕪荑生晉山川穀。三月採實,陰乾。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狀如榆莢,氣臭如𤜢,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置物中亦闢蛀,但患其臭。
恭曰:今延州、同州者甚好。
志曰:河東、河西處處有之。
頌曰:近道亦有之,以太原者良。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比榆乃大,氣臭。郭璞《爾雅注》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採實陰乾用。今人又多取作屑,以芼五味,惟陳者良。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藥。
珣曰:按:《廣州記》云: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藏器曰:蕪荑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時珍曰: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者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人多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擇去之。入藥皆用大蕪荑,別有種。
【氣味】辛,平,無毒。
權曰:苦,平。
珣曰:辛,溫。
詵曰:作醬甚香美,功尤勝於榆仁。可少食之,過多發熱,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
【主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本經》)。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別錄》)。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甄權》)。五臟皮膚肢節邪氣。長食,治五痔,殺中惡蟲毒,諸病不生(孟詵)。治腸風痔瘻,惡瘡疥癬(大明)。
殺蟲止痛,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冷痢。得訶子、豆蔻良(李珣)。和豬膽搗,塗熱瘡。和蜜,治濕癬。和沙牛酪或馬酪,治一切瘡(孟詵)。
【附方】舊三,新七。
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麵炒黃色為末。非時米飲服二錢匕。(《千金方》)
制殺諸蟲: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本事方》。
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肥:用榆仁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飯上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錢,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直訣》)。小兒蟲癇:胃寒蟲上諸症,危惡與癇相似。用白蕪荑、乾漆(燒存性)等分,為末。
米飲調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結陰下血:蕪荑一兩。搗爛,紙壓去油,為末,以雄豬膽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服。三日斷根。(《普濟方》)。脾胃氣泄,久患不止:蕪荑五兩。搗末,飯丸梧子大。每日空心、午飯前,陳米飲下三十丸。久服,去三尸,益神駐顏。
此方得之章鐐,曾用得力。(王紹顏《續傳信方》)。膀胱氣急,宜下氣:用蕪荑搗和食鹽末等分,以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惡汁,並下氣佳。(《外臺秘要》)。嬰孩驚喑:風后失音不能言。肥兒丸:用蕪荑(炒)、神麯(炒)、麥櫱(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豬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
黃連能去心竅惡血。(《全幼心鑑》)。蟲牙作痛:以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甚效。(危氏《得效方》)。腹中鱉瘕:平時嗜酒,血入於酒則為酒鱉;平時多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或如錢。
治法惟用蕪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類,乃可殺之。若徒事雷丸、錫灰之類,無益也。(《仁齋直指方》)
白話文:
蕪荑
蕪荑,又稱莁荑、無姑,是楩樹的果實。古籍記載其形狀像榆莢,氣味臭如羊臊,但具有殺蟲、辟蛀的功效。產地遍布各地,以太原所產最佳。 蕪荑有大小兩種,小的像榆莢,可取仁製成醬;入藥則多用大的。其性味辛平,或有記載為苦平、辛溫。 古代醫書記載蕪荑可治療多種疾病,包括五臟邪氣、腸胃蟲積、皮膚病、痔瘡、婦科疾病等,並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例如與訶子、豆蔻、豬膽汁、蜂蜜等同用。 此外,蕪荑還可用於治療兒童疳積、蟲癇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食用蕪荑過量可能導致發熱。陳久者藥效較佳,鹽漬則會損其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