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23)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23)

1. 枎栘

(音夫移。《拾遺》)

【釋名】栘楊(《古今注》)、唐棣(《爾雅》)、高飛(崔豹)、獨搖。

時珍曰:栘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按:《爾雅》:

唐棣,栘也。崔豹曰:栘楊,江東呼為夫栘。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搖。陸機以唐棣為郁李者,誤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枎栘木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花反而後合,《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是也。時珍曰:栘楊與白楊是同類二種,今南人通呼為白楊,故俚人有「白楊葉,有風掣,無風掣」之語。其入藥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

【氣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風血腳氣疼痹,踠損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湯,捋腳氣,殺瘃蟲風瘙。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藏器)。

【發明】時珍曰:白楊、栘楊皮,並雜五木皮煮湯,浸捋損痹諸痛腫。所謂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並去風和血。

【附方】新一。

婦人白崩:枎楊皮半斤,牡丹皮四兩,升麻、牡蠣(煅)各一兩。每用一兩,酒二鍾,煎一鍾,食前服。(《集簡方》)

白話文:

枎栘(音fū yí)

枎栘是白楊的同類,古籍中也稱作栘楊、唐棣、高飛或獨搖。它葉片圓潤,莖枝柔弱,即使微風也能使其大幅搖晃,因此得名高飛或獨搖。 古人曾將唐棣誤認為郁李,實則唐棣是枎栘,而郁李則是另一種植物。

枎栘樹木高大,生長在江南山谷。其樹幹粗壯,即使無風,葉子也會搖動,如同《詩經》中所描述的「棠棣之華,偏其反而」。現今南方人普遍將枎栘稱為白楊,所以民間有「白楊葉,有風掣,無風掣」的說法。枎栘與白楊的藥效大致相同。

枎栘樹皮味苦、性平,略帶小毒。能治療風血腳氣、疼痛麻痺、跌打損傷瘀血等症狀,尤其疼痛難忍時,可取白皮用火烤炙後,浸泡在酒中服用。與其他五種樹皮(桑、槐、桃、楮、柳)一起煎煮,可治療腳氣、殺死瘕蟲,並緩解皮膚瘙癢。燒成灰後放入酒中,能使酒味醇厚,且久置不壞。

枎栘皮和白楊皮常與其他五種樹皮一起煎煮,用來浸泡患處,治療跌打損傷、麻痺等疼痛腫脹的症狀,具有祛風活血的功效。

治療婦女白帶過多:可用枎栘皮、牡丹皮、升麻、牡蠣(煅燒過)等藥材煎酒服用。

2. 松楊

(《拾遺》)

【校正】併入《唐本草》椋子木。

【釋名】椋子木(音涼)。

時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楊,故名松楊。《爾雅》云:椋即來也。其陰可蔭涼,故曰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得名。

【集解】藏器曰:松楊生江南林落間。大樹,葉如梨。

志曰:椋子木,葉似柿,兩葉相當。子細圓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堅重,煮汁色赤。郭璞云:椋材中車輞。八月、九月採木,曬乾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水痢不問冷熱,濃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白話文:

松楊

松楊的木材質地像松樹,樹形像楊樹,因此得名。也有人說,因為它的樹蔭能帶來涼爽,所以稱為椋木(音同涼)。江西人稱之為涼木,松楊縣因此得名。

松楊樹生長在江南的樹林中,樹木高大,葉子像梨樹葉子。也有說法稱,它的葉子像柿子葉,兩片葉子相對生長。果實小而圓,像牛李子那樣大小,生時青色,成熟後變成黑色。其木材堅硬沉重,煮沸後汁液呈紅色。古代文獻記載,松楊木可以用來製作車輪的邊緣。八月、九月採收木材,曬乾後即可使用。

松楊木味甘鹹,性平,無毒,可治療骨折,去除瘀血,滋養血液,安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松楊樹皮味苦,性平,無毒,可治療水痢,不論寒熱均可服用,需濃煎至顏色變黑,每次服用一升。

3.

(俞、由二音。《本經》上品)

【釋名】零榆(《本經》),白者名枌。

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榆瀋俞柔,故謂之榆。其枌則有分之之道,故謂之枌。其莢飄零,故曰零榆。

【集解】《別錄》曰:榆皮生穎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曝乾。八月採實。並勿令中濕,濕則傷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樹,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謂「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實熟,尋即落矣。今云八月採實,恐誤也。

藏器曰:江東無大榆。有刺榆,秋實。故《經》云八月採者,誤也。刺榆,皮不滑利。

頌曰:榆,處處有之。三月生莢,古人採仁以為糜羹,今無復食者,惟用陳老實作醬耳。按:《爾雅疏》云:榆類有數十種,葉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異耳。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蔬羹,滑於白榆,即《爾雅》所謂「樞、荎」,《詩經》所謂山有樞是也。白榆先生葉,卻著莢,皮白色,二月剝皮,刮去粗皵,中極滑白,即《爾雅》所謂「榆,白枌」是也。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

四月採實。宗奭曰:榆皮,初春先生莢者是也。嫩時收貯為羹茹。嘉祐中,豐沛人缺食多用之。時珍曰:邢昺《爾雅疏》云: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別,惟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其木甚高大。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

後方生葉,似山茱萸葉而長,尖𧣪潤澤。嫩葉炸,浸淘過可食。故《內則》云:堇、荁、枌、榆、免、藁,滫瀡以滑之。三月採榆錢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釀酒。瀹過曬乾可為醬,即榆仁醬也。崔實《月令》謂之𨡭䤅(音牟偷)者,是也。山榆之莢名蕪荑,與此相近,但味稍苦耳。

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穀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採其白皮為榆面,水調和香劑,黏滑勝於膠漆。

承曰:榆皮濕搗如糊,用黏瓦石極有力。汴洛人以石為碓嘴,用此膠之。

白皮

【氣味】甘,平,滑利,無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久服,斷谷輕身不飢。其實尤良(《本經》)。療腸胃邪熱氣,消腫,治小兒頭瘡痂疕(《別錄》)。通經脈。

搗涎,敷癬瘡(大明)。滑胎,利五淋,治齁喘,療不眠(甄權)。

生皮搗,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腫,女人妒乳腫,日六、七易,效(孟詵)。利竅,滲濕熱,行津液,消癰腫(時珍)。

【發明】詵曰: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關節故也。

時珍曰: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陽、手陽明經藥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脈胎產諸症宜之。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本經》所謂久服輕身不飢,蘇頌所謂榆粉多食不損人者,恐非確論也。

【附方】舊九,新九。

斷谷不飢:榆皮、檀皮為末,日服數合。(《救荒本草》)。

齁喘不止:榆白皮,陰乾,焙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藥性論》)。

久嗽欲死:許明有效方:用厚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吐膿血而愈。(《古今錄驗》)。

虛勞白濁: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小便氣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普濟方》)。

五淋澀痛:榆白皮,陰乾,焙研。每以二錢,水五合,煎如膠,日二服。(《普濟方》)。渴而尿多,非淋也:用榆皮二斤,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外臺秘要》)。

身體暴腫:榆皮搗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利即消。(《備急方》)。

臨月易產:榆皮焙為末。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極易。(陳承《本草別說》)。

墮胎下血不止:榆白皮、當歸(焙)各半兩,入生薑,水煎服之。(《普濟方》)。

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子母秘錄》)。

身首生瘡:榆白皮末,油和塗之,蟲當出。(楊氏《產乳》)

火灼爛瘡:榆白皮,嚼塗之。(《千金髓》)。

五色丹毒:俗名遊腫,犯者多死,不可輕視。以榆白皮末,雞子白和,塗之。(《千金》)。

小兒蟲瘡:榆皮末和豬脂塗綿上,覆之。蟲出立瘥。(《千金方》)。

癰疽發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敷之,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黏更換新者。將愈,以桑葉嚼爛,隨大小貼之,口合乃止,神效。(《救急方》)。

小兒瘰癧:榆白皮,生搗如泥,封之。頻易。(《必效方》)。

小兒禿瘡:醋和榆白皮末,塗之,蟲當出。(《子母秘錄》)。

【氣味】同上。

【主治】嫩葉作羹及炸食,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藏器。時珍曰:曝乾為末,淡鹽水拌,或炙、或曬乾,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氣)。煎汁,洗酒齇鼻。同酸棗仁等分蜜丸,日服,治膽熱虛勞不眠(時珍)。

【主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別錄》)。

莢仁

【氣味】微辛,平,無毒。

【主治】作糜羹食,令人多睡(弘景)。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藏器)。子醬,似蕪荑,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猝心痛,塗諸瘡癬,以陳者良(孟詵)。

榆耳

見木耳。

白話文:

[榆]

榆樹,有兩種發音,俞和由。《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藥材。

[名稱解釋]

又名零榆,白色的榆樹皮叫做枌。

李時珍說:王安石的《字說》認為,榆樹的樹幹柔韌,所以叫做榆。而枌這種榆樹,其枝幹有分開生長的特性,所以叫做枌。它的果莢飄落,所以叫做零榆。

[採集與加工]

《別錄》記載:榆樹皮生長在穎川的山谷中。二月採集樹皮,取其白色的部分曬乾。八月採集果實。採集時都不要讓它受潮,受潮了會對人體有害。陶弘景說:這就是現在的榆樹,可以取其樹皮,刮去表面的紅色粗皮,臨時使用,它非常滑潤。剛長出的果莢內的果仁,可以用來做成粥或羹,會讓人容易想睡覺,就像嵇康說的「榆令人昏睡」。陳藏器說:榆樹在三月果實成熟,很快就會掉落。現在說八月採集果實,恐怕是錯誤的。

陳藏器說:江東地區沒有高大的榆樹。有刺榆,秋天結果。所以《本草經》說八月採集果實是錯誤的。刺榆的樹皮並不滑潤。

蘇頌說:榆樹到處都有。三月長出果莢,古人採集果仁用來做粥或羹,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吃了,只是用陳年的老果實來做醬而已。《爾雅疏》說:榆樹的種類有幾十種,葉子都很相似,只是樹皮和木紋有所不同。刺榆有像柘樹一樣的針刺,葉子像榆樹,用來煮湯當菜吃,比白榆更滑潤,也就是《爾雅》中說的「樞、荎」,《詩經》中說的「山有樞」這種樹。白榆先長葉子,然後才長果莢,樹皮是白色的,二月剝皮,刮去粗糙的外皮,裡面非常滑潤潔白,也就是《爾雅》中說的「榆,白枌」。荒年時,農民會取其樹皮磨成粉,當作糧食食用,對人體無害。

四月採集果實。張宗奭說:榆樹皮,初春先生長果莢的才是。嫩的時候採集儲存,用來煮羹食用。嘉祐年間,豐沛地區的人因為缺少食物,就大量食用這種食物。李時珍說:邢昺的《爾雅疏》說:榆樹有幾十種,現在的人不能全部辨別,只知道莢榆、白榆、刺榆、榔榆等幾種而已。莢榆和白榆都是高大的榆樹。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白色的叫做枌,它的樹木非常高大。還沒長出葉子的時候,枝條之間先長出榆莢,形狀像小錢幣,白色成串,俗稱榆錢。

之後才長出葉子,像山茱萸的葉子但更長,尖端光滑潤澤。嫩葉炸過,用水浸泡漂洗後可以食用。所以《禮記·內則》說:用堇菜、荁菜、枌、榆、免、藁等野菜,加上米湯和油脂來使它們滑潤。三月採集榆錢可以做羹,也可以儲存到冬天釀酒。煮過曬乾可以做醬,也就是榆仁醬。崔實的《月令》將它叫做𨡭䤅(音牟偷)。山榆的果莢叫做蕪荑,和這個很相似,但味道稍微苦一些。

各種榆樹都喜歡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長,所以它們的樹下種植五穀不容易長好。古人在春天取榆樹的樹枝摩擦生火。現在的人採集其白色的樹皮做成榆樹面,用水調和後當作黏合劑,其黏滑程度勝過膠漆。

陳承說:將榆樹皮搗爛如糊狀,用來黏合瓦片和石頭,非常牢固。汴洛地區的人用石頭做成石臼的磨嘴,就用這種榆樹膠來黏合。

[榆白皮]

[氣味] 味甘,性平,滑潤,無毒。

[功效] 主治大小便不通暢,通利水道,消除邪氣。

長期服用,可以斷食而不覺得飢餓,使身體輕盈。榆樹的果實效果更好。《神農本草經》記載:榆白皮可以治療腸胃的邪熱之氣,消腫,治療小兒頭部的瘡痂。《別錄》記載:榆白皮能通經脈。

搗爛成糊狀,可以外敷治療癬瘡。《大明本草》記載:榆白皮可以滑胎,通利五淋,治療哮喘,治療失眠。

將新鮮的榆樹皮搗爛,和三年陳的醋渣混合,用來敷蓋剛發紅腫的患處,或是婦女因妒忌引起的乳房腫痛,一天更換六七次,效果很好。孟詵說:榆白皮可以通利孔竅,滲濕熱,促進體內津液的運行,消除癰腫。李時珍說。

[功效發揮]

孟詵說:高昌地區的人大多將榆樹白皮搗成粉末,和蔬菜一起食用,味道很好,能促進食慾。修道的人和服用丹石的人也服用它,目的是為了通利關節。

李時珍說:榆樹皮和榆樹葉,性都滑潤下降,是手足太陽經和手陽明經的藥。所以當人小便不通、五淋腫脹、喘嗽、失眠、經脈、胎產等各種疾病都適合使用它。《本草十劑》說:「滑可以去除阻礙」,如冬葵子、榆樹白皮等。大概就是取其通利孔竅、滲濕熱、消除積聚在體內有形的物質的作用。對於氣盛而阻塞的人適合使用。如果胃寒虛弱的人,長期服用可能會因為過於滲濕利尿而損傷體內正氣。《神農本草經》說的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飢餓,以及蘇頌說的榆樹粉多吃無害,恐怕不是正確的說法。

[附方]

**斷食不飢:**榆樹皮和檀樹皮磨成粉末,每天服用數合。《救荒本草》

**哮喘不止:**榆樹白皮,陰乾後焙乾磨成粉。每天早晚用五合水,加入二錢藥粉,煎成膠狀服用。《藥性論》

**久咳將死:**許明有效的方子:用厚厚的榆樹皮,削成手指大小,去除黑色的外皮,刻成鋸齒狀,長一尺多,放入喉嚨中頻繁地進出,應該能吐出膿血而痊癒。《古今錄驗》

**虛勞白濁:**榆樹白皮二升,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次服用。《千金方》

**小便淋漓:**榆樹枝、石燕子煎水,每天服用。《普濟方》

**五淋澀痛:**榆樹白皮,陰乾後焙乾磨成粉。每次用二錢藥粉,加入五合水,煎成膠狀,每天服用兩次。《普濟方》

**口渴多尿,但不是淋症:**用榆樹皮二斤,去除黑皮,用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次服用三合,每天服用三次。《外臺秘要》

**身體突然腫脹:**將榆樹皮搗成粉末,和米一起煮粥食用,小便通暢後腫脹就會消退。《備急方》

**臨產時容易生產:**將榆樹皮焙乾磨成粉。臨產前,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方寸匕,生產會非常容易。陳承的《本草別說》

**墮胎後出血不止:**榆樹白皮、當歸(焙乾)各半兩,加入生薑,用水煎服。《普濟方》

**胎死腹中或母親患病想要墮胎:**用榆樹白皮煮汁,服用二升。《子母秘錄》

**身體頭部生瘡:**榆樹白皮粉末,用油調和塗抹,蟲子就會出來。楊氏《產乳》

**火燒燙傷瘡:**榆樹白皮,嚼爛後塗抹。《千金髓》

**五色丹毒:**俗稱遊腫,患病的人大多會死亡,不可輕視。用榆樹白皮粉末,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千金》

**小兒蟲瘡:**榆樹皮粉末和豬油調和後塗在棉布上,覆蓋在患處。蟲子出來後就會痊癒。《千金方》

**癰疽發背:**將榆樹根的白皮切開,用清水洗淨,搗爛,和香油一起敷在患處,留出頭部透氣。乾燥後用苦茶頻繁潤濕,不黏時更換新的。快要痊癒時,用嚼爛的桑葉,根據患處大小貼在上面,傷口閉合後就停止,效果非常好。《救急方》

**小兒瘰癧:**將榆樹白皮,新鮮搗成泥狀,敷蓋患處。頻繁更換。《必效方》

**小兒禿瘡:**用醋和榆樹白皮粉末調和,塗抹在患處,蟲子就會出來。《子母秘錄》

[榆樹葉]

[氣味] 同上。

[功效] 嫩葉可以做成羹或炸食,能消除水腫,利小便,治療石淋,鎮壓丹石。《藏器》。李時珍說:曬乾後磨成粉,用淡鹽水拌,或者烤過、曬乾後,拌入蔬菜中食用,也能辛滑下水氣。煎煮成汁液,可以用來清洗酒糟鼻。和酸棗仁等份量混合後加入蜂蜜做成丸藥,每天服用,可以治療膽熱虛勞引起的失眠。李時珍。

[榆樹花]

[功效] 主治小兒癲癇,小便不利,以及外傷引起的發熱。《別錄》

[榆樹果莢仁]

[氣味] 味微辛,性平,無毒。

[功效] 做成粥或羹食用,會讓人容易想睡覺。陶弘景。主治婦女白帶,和牛肉一起做成羹食用。陳藏器。果仁做成的醬,類似蕪荑,能幫助肺部,殺死各種蟲子,降氣,能使人食慾增加,消除心腹之間的惡氣,以及突然發生的心痛,外塗可以治療各種瘡癬,陳年的果仁效果更好。孟詵。

[榆耳]

參考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