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7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76)

1.

【正誤】頌曰:蘇主雞瘕,《本經》不著。南齊褚澄治李道念食白淪雞子成瘕,以蘇煮服,吐出雞雛而愈也。

時珍曰:按《南齊書》,褚澄所用者蒜也,非蘇也。蓋二字相似,譽錄誤耳,蘇氏欠考矣。詳見蒜下。

【附方】舊二,新一十三。

感寒上氣:蘇葉三兩,橘皮四兩,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後方》)

傷寒氣喘不止:用赤蘇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飲之。(《肘後》)勞復食復欲死者。蘇葉煮汁二升,飲之。亦可入生薑、豆豉同煮飲。(《肘後》)卒啘不止,香蘇濃煮,頓服三升,良。(《千金》)霍亂脹滿,未得吐下。用生蘇搗汁飲之,佳。干蘇煮汁亦可。(《肘後方》)

諸失血病:紫蘇不限多少,入大鍋內,水煎令乾,去滓熬膏,以炒熟赤豆為末,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門方》)金瘡出血不止。以嫩紫蘇葉、桑葉同搗貼之。(《永類鈐方》)

顛撲傷損: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驗方》)傷損血出不止。以陳紫蘇葉蘸所出血,挼爛敷之。血不作膿,且愈後無瘢,甚妙也。(《永類鈐方》)

瘋狗咬傷:紫蘇葉嚼敷之。(《千金方》)

蛇虺傷人:紫蘇葉搗飲之。(《千金方》)

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二升。(《金匱要略》)飛絲入目,令人舌上生泡。用紫蘇葉嚼爛,白湯咽之。(危氏《得效方》)

乳癰腫痛:紫蘇煎湯頻服,並搗封之。(《海上仙方》)

咳逆短氣:紫蘇莖葉二錢,人參一錢。水一鍾,煎服。(《普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下氣,除寒溫中(《別錄》)。治上氣咳逆,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研汁煮粥長食,令人肥白身香(甄權)。調中,益五臟,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消痰止嗽,潤心肺(《日華》)。治肺氣喘急(宗奭)。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時珍)。

【發明】弘景曰:蘇子下氣,與橘皮相宜。

時珍曰: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

【附方】舊三,新六。

順氣利腸:紫蘇子、麻子仁等分,研爛,水濾取汁,同米煮粥食之。(《濟生方》),治風順氣,利腸寬中。用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於三鬥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聖惠》)

一切冷氣:紫蘇子、高良薑、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藥性論》)

風濕腳氣:方同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用紫蘇子二兩,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椒、薑、豉食之。(《聖惠方》)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用紫蘇子(炒)三兩,蘿蔔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三次。(《聖濟總錄》)

白話文:

[蘇]

蘇葉和蘇子功效相近,蘇葉多用於發散風寒,蘇子則善於清利上下。古籍記載蘇葉可治療多種疾病,例如:感寒上氣、傷寒氣喘、勞累過度、呃逆不止、霍亂脹滿、各種失血症、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瘋狗咬傷、蛇蟲咬傷、食蟹中毒、飛絲入目、乳癰腫痛、咳嗽氣短等。用法包括煎服、搗敷、嚼爛服用等。蘇子則可用於治療順氣利腸、一切冷氣、風濕腳氣、消渴等症狀,用法包括煮粥、酒浸、製成丸藥服用等。 古籍中曾記載用蘇葉治療雞瘕,但後人考證認為是誤將蒜誤作蘇。蘇葉性味辛溫,無毒,具有下氣、除寒、溫中、調中益五臟、止嘔吐、補虛勞、利大小便、破癥結、消痰止嗽、潤心肺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