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7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75)

1.

(《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紫蘇(《食療》)、赤蘇(《肘後方》)、桂荏時珍曰:蘇從酥,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曰紫蘇者,以別白蘇也。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集解】弘景曰: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

頌曰:蘇,紫蘇也。處處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採莖葉,秋採子。有數種,水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各有別條。

時珍曰: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鋸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採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俎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五、六月連根採收,以火煨其根,陰乾則經久葉不落。

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務本新書》云:凡地畔近道可種蘇,以遮六畜。收子打油燃燈甚明,或熬之以油器物。《丹房鏡源》云:蘇子油,能柔五金八石。《沙州記》云:乞弗虜之地,不種五穀,惟食蘇子。

故王禎云:蘇有遮護之功,又有燈油之用,不可闕也。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如剪成之狀,香色莖子並無異者,人稱回回蘇云。

斅曰:薄荷根莖真似紫蘇,但葉不同爾。薄荷莖燥,紫蘇莖和。入藥須以刀刮去青薄皮銼之。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李廷飛曰: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別錄》)。除寒熱,治一切冷氣(孟詵)。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日華》)。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橘皮相宜(蘇頌)。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時珍)。以葉生食作羹,殺一切魚肉毒(甄權)。

【發明】頌曰:若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尤良。

時珍曰: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藭、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也。機曰:宋仁宗命翰林院定湯飲。

奏曰:紫蘇熟水第一,以其能下胸膈浮氣也。蓋不知其久則泄人真氣焉。

宗奭曰:紫蘇其氣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飲紫蘇湯,甚無益。醫家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覺。

白話文:

[蘇]

【校正】 這部分從蔬菜類移到這裡。

【釋名】

  • 紫蘇:又名赤蘇、桂荏。
  • 時珍說:蘇字音同酥,有舒暢的意思。紫蘇的特性是使氣機舒暢,調和氣血,所以叫做蘇。稱作紫蘇是為了區別白蘇。蘇是荏類植物,但味道更辛辣像桂皮,因此《爾雅》稱它為桂荏。

【集解】

  • 弘景說:紫蘇葉子背面是紫色的,氣味很香。如果沒有紫色且不香,像荏的,稱為野蘇,不能用。
  • 頌說:蘇就是紫蘇。到處都有,背面都是紫色的最好。夏天採收莖葉,秋天採收種子。蘇有很多種類,如水蘇、魚蘇、山魚蘇等,都是荏類植物,各有不同的記載。
  • 時珍說:紫蘇和白蘇,都在二三月播種,或是前一年的種子掉在地上自己長出來。它的莖是方形的,葉子是圓的帶尖,四周有鋸齒。肥沃的土地長出的紫蘇,正面背面都是紫色的,貧瘠的土地長出的,正面是青色的背面是紫色的。如果正面背面都是白色的就是白蘇,其實是荏。紫蘇嫩的時候採葉子,和蔬菜一起吃,或者用鹽或梅鹵醃製食用,非常香。夏天煮熟湯來喝。五六月連根挖出來,用火煨根部,陰乾後葉子就不會掉落,可以保存很久。
  • 八月開細小的紫花,成串像荊芥的花穗。九月半枯時收種子,種子像芥菜子一樣細小,顏色是黃紅色的,可以榨油,像荏油一樣。《務本新書》記載:凡是田地邊靠近道路的地方可以種紫蘇,用來阻擋牲畜。收的種子可以榨油點燈,非常明亮,或熬煮油來塗抹器物。《丹房鏡源》記載:蘇子油可以軟化金屬和礦石。《沙州記》記載:乞弗虜這個地方不種五穀,只吃蘇子。
  • 所以王禎說:紫蘇有遮擋保護的作用,又能榨油點燈,是不可或缺的。現在有一種開紫花的紫蘇,葉子細小,邊緣有密集的鋸齒,像剪出來的一樣,香味、顏色、莖和種子都與其他紫蘇沒有差別,人們稱它為回回蘇。
  • 斅說:薄荷的根莖真像紫蘇,只是葉子不一樣。薄荷的莖是乾燥的,紫蘇的莖是柔潤的。入藥時需要用刀刮去外面的青皮,再切碎。

莖葉

【氣味】 辛,溫,無毒。

  • 李廷飛說:不能和鯉魚一起吃,會產生毒瘡。

【主治】

  • 降氣,去除寒邪,蘇子效果更好。《別錄》記載。
  • 消除寒熱,治療各種寒氣。《孟詵》記載。
  • 補中益氣,治療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幫助消化,止腳氣,疏通大小腸。《日華》記載。
  • 通心經,健脾胃,煮湯喝效果更好,和橘皮相配效果更好。《蘇頌》記載。
  • 解表發汗,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調和氣血,溫中止痛,止喘安胎,解魚蟹毒,治療蛇狗咬傷。《時珍》記載。
  • 生吃葉子或做羹湯,能解除各種魚肉的毒。《甄權》記載。

【發明】

  • 頌說:如果要疏通風毒,單獨用紫蘇莖,去掉節的部分效果更好。
  • 時珍說:紫蘇是近代常用的藥材。味道辛辣,入氣分;顏色紫,入血分。所以和橘皮、砂仁一起用,能行氣安胎;和藿香、烏藥一起用,能溫中止痛;和香附、麻黃一起用,能發汗解表;和芎藭、當歸一起用,能調和氣血;和木瓜、厚朴一起用,能散濕解暑,治療霍亂、腳氣;和桔梗、枳殼一起用,能利膈寬腸;和杏仁、萊菔子一起用,能消痰止喘。
  • 機說:宋仁宗曾命翰林院制定湯飲。奏書說:紫蘇熟水第一,因為它能降胸膈的浮氣。但其實不知道長期服用會耗損人體真氣。
  • 宗奭說:紫蘇氣味芳香,味道微辛甘,能疏散。現在人早晚都喝紫蘇湯,其實沒什麼好處。醫家說芳香類藥材會導致富貴病,紫蘇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是脾胃虛寒的人,多喝可能會導致滑泄,自己往往不察覺。

【正誤】

  • 頌說:紫蘇能治療雞瘕,《本經》沒有記載。南齊時褚澄曾用紫蘇煮水給李道念服用,治好他因吃雞蛋而引起的瘕症,並吐出小雞。
  • 時珍說:根據《南齊書》,褚澄用的其實是大蒜,不是紫蘇。可能是因為兩個字形狀相似,傳抄有誤,蘇頌沒有仔細考證。詳情參見大蒜的相關記載。

【附方】

  • 舊有兩條,新增十三條。
  • 感冒導致氣喘:紫蘇葉三兩,橘皮四兩,酒四升,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用。《肘後方》
  • 傷寒氣喘不止:用赤蘇一把,水三升,煮成一升,慢慢飲用。《肘後方》
  • 勞累或飲食後身體虛弱:紫蘇葉煮汁二升,飲用。也可以加入生薑、豆豉一起煮來喝。《肘後方》
  • 突然嘔吐不止:用濃紫蘇煮水,一次服用三升,效果很好。《千金方》
  • 霍亂腹脹,還沒吐瀉:用生紫蘇搗汁飲用,效果很好。用乾紫蘇煮汁也可以。《肘後方》
  • 各種失血症:用紫蘇不限量,放入大鍋中,加水煎煮到水乾,去除藥渣,熬成膏狀,再將炒熟的赤豆磨成粉,和紫蘇膏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三五十丸,長期服用。《斗門方》
  • 金瘡出血不止:將嫩紫蘇葉和桑葉一起搗爛敷在傷口上。《永類鈐方》
  • 跌打損傷:用紫蘇搗爛敷在傷處,傷口會自行癒合。《談野翁試驗方》
  • 跌打損傷出血不止:用陳紫蘇葉沾上血,揉爛敷在傷口上。血不會化膿,而且癒合後沒有疤痕,效果非常好。《永類鈐方》
  • 瘋狗咬傷:將紫蘇葉嚼爛敷在傷口上。《千金方》
  • 蛇咬傷:將紫蘇葉搗爛,絞汁飲用。《千金方》
  • 吃螃蟹中毒:紫蘇煮汁飲用二升。《金匱要略》
  • 飛絮進入眼睛,導致舌頭上起泡:用紫蘇葉嚼爛,用白開水吞服。《危氏得效方》
  • 乳癰腫痛:用紫蘇煎湯頻繁服用,並搗爛敷在患處。《海上仙方》
  • 咳嗽氣短:紫蘇莖葉二錢,人參一錢,加水一鍾,煎服。《普濟》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 降氣,去除寒邪,溫補脾胃。《別錄》記載。
  • 治療氣逆咳嗽,寒氣以及腰腿的濕風結氣。磨成汁煮粥長期食用,能使人身體肥胖,皮膚白皙,身體散發香氣。《甄權》記載。
  • 調和脾胃,補益五臟,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使人身體強健,通利大小便,破除腫塊,消除胸膈不適,消痰止咳,潤澤心肺。《日華》記載。
  • 治療肺氣喘急。《宗奭》記載。
  • 治療風邪,順利氣機,通利胸膈,解除魚蟹毒。《時珍》記載。

【發明】

  • 弘景說:蘇子降氣,和橘皮搭配效果更好。
  • 時珍說:蘇子的功效和葉子相同。發散風邪適合用葉子,清利上下適合用種子。

【附方】

  • 舊有三條,新增六條。
  • 順氣利腸:紫蘇子、麻子仁等份,研磨爛,用水濾取汁,與米煮粥食用。《濟生方》
  • 治療風邪,順氣,通利腸胃:用紫蘇子一升,稍微炒過,搗碎,用生絹袋裝好,浸泡在三斗清酒中三晚,少量飲用。《聖惠》
  • 各種寒氣:紫蘇子、高良薑、橘皮等份,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酒送服。《藥性論》
  • 風濕腳氣:方法同上。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腫不能著地。用紫蘇子二兩,搗碎。用水三升,研磨取汁,煮粳米二合,做成粥,加入蔥、胡椒、薑、豆豉一起食用。《聖惠方》
  • 消渴導致小便變多:服用此方能使小便恢復正常。用紫蘇子(炒過)三兩,蘿蔔子(炒過)三兩,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桑樹根白皮煎的湯送服,一天三次。《聖濟總錄》
  • 夢中遺精:蘇子一升。熬過搗碎磨成粉,用酒送服一勺,一天兩次。《外臺秘要》
  • 吃螃蟹中毒:紫蘇子煮汁飲用。《金匱要略》
  • 氣逆咳嗽:紫蘇子用水研磨濾汁,與粳米煮粥食用。《簡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