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8)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18)

1. 訶黎勒

(《唐本草》)

【釋名】訶子

時珍曰:訶黎勒,梵言天主持來也。

【集解】恭曰:訶黎勒生交州、愛州。

白話文:

【釋名】訶子

時珍說:訶黎勒,梵語意為天主持來。

【集解】

恭說:訶黎勒生長在交州和愛州。

頌曰: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樹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梔子橄欖,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採,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

白話文:

頌曰:現在嶺南地區都有這種植物,而廣州最盛產。它的樹像木患子樹,花是白色的。果實形狀像梔子、橄欖,顏色是青黃色,皮肉相連。在七、八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六路生長的最好。《嶺南異物志》中記載:廣州的法性寺有四、五十株,果實非常小,味道不澀,都是六路生長的。每年廣州進貢,只用這座寺廟的果實。寺廟裡有一口古井,木根浸入水中,水味就不鹹了。每當果實成熟時,如果有貴客到來,寺廟的僧人就會煎茶湯招待他們。

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古寺,尚在,舊木猶有六、七株。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曝乾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貴之。蕭炳曰: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白話文:

方法是採用新摘的訶子五枚,甘草一寸,切碎,加上井水一起煎煮,煮到湯的顏色像新茶。現在那座寺院叫做乾明古寺,還存在,古樹還有六、七棵。南海地區的風俗習慣非常珍視這種湯劑。然而,煎製這種湯劑不必完全按照從前的做法。在訶子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被風吹落下來的乾果,稱為隨風子,曬乾後收起來,越小的越好,那裡的人特別珍貴這種隨風子。蕭炳說:從波斯出產並運來的隨風子,六稜的黑色而肉厚的最好。

六路即六稜也。斅曰:幾使勿用毗黎勒,個個毗頭也。若訶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皆圓而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澀不堪用。

白話文:

六路就是指六棱。醫生說:「最好不要用毗黎勒,因為它們個個都是毗頭。」如果訶黎勒紋路只有六條路,或多或少,都是雜路勒,全都圓而露出來,紋路有的有八條路到十條路或三條路,這就叫做榔精勒,澀得不能用。

【修治】斅曰:凡用訶黎勒,酒浸後蒸一伏時,刀削去路,取肉銼焙用。用核則去肉。

【氣味】苦,溫,無毒。權曰:苦、甘。

炳曰:苦、酸。珣曰:酸,澀,溫。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輕,味厚,陰也,降也。

【主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唐本》)。

破胸膈結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甄權)。

白話文:

【修治】斅氏說:所有使用訶黎勒的,先用酒浸泡後蒸一天,用刀削去外皮,取肉搓碎烤焙後使用。如果使用果核,就去掉果肉。

【氣味】味道苦,性質溫和,沒有毒。權氏說:味道苦、甘。

炳氏說:味道苦、酸。珣氏說:味道酸、澀,性質溫和。

好古氏說:味道苦、酸,性質平。苦味較重,酸味較輕,味道濃鬱,屬性為陰,有下降的作用。

【主治】治療寒氣、心腹脹滿、下痢(《唐本》)。

打通胸膈的鬱結之氣,疏通津液,止血痢,使鬍鬚頭髮變黑(甄權)。

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痢(蕭炳)。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燻之,及煎湯熏洗(大明)。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蘇頌)。實大腸,斂肺降火(震亨)。

白話文:

  • 治療腹瀉、慢性腹瀉、赤痢、白痢(蕭炳)。

  • 消除痰液、緩解氣喘、促進消化、開胃、去除煩躁、治療水腫、調和中氣、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瀉血、崩漏、帶下、懷孕漏胎,以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

  • 並且治療痢疾患者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可用蠟燭薰燒煙霧,或煎湯燻洗(大明)。

  • 治療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甚佳(蘇頌)。

  • 充實大腸,斂肺降火(震亨)。

【發明】宗奭曰:訶黎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其味苦澀故爾。杲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之。訶子苦重瀉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震亨曰:訶子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也,氣實者宜之。

白話文:

【說明】張宗奭說:訶黎勒,氣虛的人也適合慢慢烘烤至熟再少量服用。這種藥物雖然會收斂腸道,又會散發氣體,這是因為它的味道苦澀的緣故。劉河間說:肺氣上逆,趕快服用苦味來瀉散它,用酸味來補充它。訶子苦味重能瀉氣,酸味輕不能補肺,所以咳嗽藥物中不用它。張震亨說:訶子瀉散氣體,是因為它的味道苦澀而性質急迫。肺氣急迫,趕快服用苦味來瀉散它,就是說向下瀉散。氣實的人適合服用它。

若氣虛者,似難輕服。又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也。

白話文:

如果氣虛的人,恐怕難以輕易服用。又治療肺氣,是因為火傷過於嚴重,因此鬱塞脹滿。它的味道酸苦,具有收斂、降火的作用。

時珍曰:訶子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厚朴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肺治咳嗽。

白話文:

李時珍說:訶子與烏梅、五倍子一起使用能起到收斂作用,與橘皮、厚朴一起使用能起到下氣作用,與人參一起使用能起到補肺治咳嗽的作用。

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爾。嵇含《草木狀》言作飲久服,令髭發白者變黑,亦取其澀也。

白話文:

東垣認為咳嗽不用藥物是不正確的。但是,如果是剛開始咳嗽不久的患者,則不可突然用藥。嵇含在《草木狀》中說,如果長期服此飲品,可以使鬍鬚和頭髮由白變黑,也是取其能澀的作用。

珣曰:訶黎皮主嗽,肉主眼澀痛。波斯人將訶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尋化為水,則其治氣消痰功力可知矣。慎微曰:《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除病品云:熱病下藥,服訶黎勒。又《廣異記》云:高仙芝在大食國得訶黎勒,長五寸,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疑訶黎勒為祟。後問大食長老。

白話文:

珣說:訶黎皮專門治療咳嗽,訶黎肉專門治療眼睛疼痛。波斯商人將訶黎勒、大腹等放在船上,用來防備突發疾病。或者遇到大魚吐出黏液,在水中鋪開數裏長,船不能通行,就煮訶黎勒來洗掉黏液,黏液很快化為水,可見它治療氣滯痰多的功效很強。慎微說:《金光明經》的〈流水長者子除病品〉說:治療熱病,服用訶黎勒。此外,《廣異記》說:高仙芝在大食國得到訶黎勒,長五寸,放在肚子上,馬上感到肚子痛,然後瀉肚子十多次,懷疑是訶黎勒在作祟。後來問大食長老,才知道訶黎勒是一種長在樹上的果實,它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能放在肚子上。

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惡物爾。仙芝寶之,後被誅,失所在。頌曰:訶黎主痢,《唐本草》不載。張仲景治氣痢有方。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並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

白話文:

說:人帶著這個藥,一切疾病都能消除,大便就會排出惡物。仙人視訶黎勒為珍寶,後來卻被人們誅殺,從此銷聲匿跡。頌曰:訶黎勒主治痢疾,《唐本草》中沒有記載。張仲景有治療氣痢的方劑。唐代劉禹錫的《傳信方》中說:我曾患赤白痢疾,服用各種藥物很久都不見好轉,反而轉變成白色膿痢。令狐將軍傳給了我這個方子:用訶黎勒三枚,兩枚炒熟,一枚生用,都研成細末,用沸騰的漿水一杯送服。

若只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舊十,新五。

白話文:

若只有水瀉,加入一錢匕甘草粉;若有少量膿血,加入二匕;若血多,加入三匕。

【附方】舊方為十,新方為五。

下氣消食:訶黎一枚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兩沸,下藥更煎三、五沸,如麴塵色,入少鹽,飲之。(《食醫心鏡》)。

白話文:

消氣、幫助消化:訶黎勒一枚研磨成粉末,瓦器裝入一大升水,煎煮三次或四次,藥粉加入後再煮三次或五次,顏色如同麴塵,加入少許的鹽,飲用。(《食醫心鏡》)。

一切氣疾、宿食不消:訶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訶黎三枚,濕紙包,煨熟去核,細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白話文:

任何因氣滯引起的疾病和宿食不消:訶黎果一個,晚上含著,天亮後嚼碎吞下。另有偏方:訶黎果三個,用濕紙包好,烤熟後去掉核,細嚼,然後喝下牛奶。(《千金方》)。

氣嗽日久:生訶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連州成密方也。(《經驗方》)。

白話文:

氣喘咳嗽日久:生訶黎果一枚, 含著它,慢慢嚥下汁液。病癒後,口裡沒有味道,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再煎一碗檳榔湯服用,立刻就可以恢復味覺。這是廣東連州成密傳授的祕方。(出自《經驗方》)。

嘔逆不食:訶黎勒皮二兩。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湯服二十丸,日三服。(《廣濟方》)。

白話文:

嘔吐不吃東西:訶黎勒皮二兩。炒後研磨成粉,和成糊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用湯送服二十丸,每天三次。(《廣濟方》)

風痰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黎三枚,取皮為末。和酒頓服,三、五次妙。(《外臺秘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秘錄》)。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風痰作祟導致霍亂,飲食消化不良,大便洩瀉:訶黎三顆,取其外皮搗成細末。與酒調配後一次服下,三至五次見效。(《外臺祕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顆,搗成細末。沸水沖服一半,病情未止息時再服一次。(《子母祕錄》)。

風痰引起霍亂,食物難以消化,大便乾硬:訶黎三顆,取其果皮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後一次服下,三次至五次即可痊癒。(《外臺祕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顆,搗成粉末。用沸水沖服一半,病情未好轉時再服一次。(《子母祕錄》)。

小兒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聖散。(《全幼心鑑》)。

白話文:

小兒因風痰壅閉,導致無法言語,呼吸急促煩悶,手腳不停顫抖:訶子 (一半生、一半烤熟,去除果核)、大腹皮等分,以水煎服。方名二聖散。(《全幼心鑑》)

風熱沖頂、熱悶:訶黎二枚(為末),芒硝一錢。同入醋中,攪令消,摩塗熱處。(《外臺秘要》)。

白話文:

風熱上衝頭部,讓人覺得悶熱:訶黎果仁兩枚(研成粉末),芒硝一錢。一起放入醋中,攪拌至溶解,塗抹在熱的地方。(出自《外臺祕要》)

氣痢水瀉:訶黎勒十枚麵裹,煻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飲頓服。亦可飯丸服。一加木香。又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厚朴各三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圖經本草》)。

白話文:

腹瀉:訶黎勒十枚,用麵粉裹好,用小火煨熟,去核研磨成粉末,用粥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再加木香。還有長期服用方:訶黎勒、陳橘皮、厚朴各三兩,搗篩,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水送服。(《圖經本草》)。

水瀉下痢:訶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聖惠方》)。

下痢轉白:訶子三個,二炮一生,為末,沸湯調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錢。(《普濟方》)。

白話文:

水瀉下痢:訶黎勒(先烘焙過)二分,肉豆蔻一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米水送服。(《聖惠方》)

下痢轉白:訶子三個,其中兩個先烘焙過,一個生用,研磨成粉末,用沸水調服。

水痢,加入甘草粉末一錢。(《普濟方》)

赤白下痢:訶子十二個,六生六煨,去核,焙為末。赤痢,生甘草湯下;白痢,炙甘草湯下。不過再服。(趙原陽《濟急方》)。

白話文:

赤白痢疾:訶子十二個,六個生用六個炒用,去核,焙成粉末。赤痢,用生甘草湯送服;白痢,用炙甘草湯送服。不可多服。(出處:趙原陽《濟急方》)

妒精下疳:大訶子燒灰,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水洗,後搽之。或以荊芥黃柏、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醫唐靖爛莖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邁《夷堅志》)

白話文:

妒精下疳:將大訶子燒成灰,加入少許麝香,先用米泔水清洗,然後塗抹患處。或用荊芥、黃柏、甘草、馬鞭草、蔥白煎煮的湯水清洗患處也可以。以前方士周守真用這個方法醫治唐靖爛莖一、二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洪邁《夷堅志》)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風赤澀痛,神良(蘇頌)。

止咳及痢(時珍)。

【主治】下氣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飲服,功同訶黎(時珍。唐·包佶有「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詩)。

白話文:

主治:

核:

  • 擦拭眼角白膜,去除風熱引起的紅腫疼痛,效果極佳(蘇頌)。
  • 止咳止痢(李時珍)。

葉:

  • 消散氣滯,化痰止渴,止瀉痢,煎服即可,功效等同訶黎勒(李時珍。唐朝詩人包佶曾有「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