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7)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17)

1. 欒華

(《本經》下品)

【集解】《別錄》曰:欒華生漢中川穀。五月採。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欒華」生長在漢中地區的川穀中,在五月的時候採收。

恭曰: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以染黃甚鮮明,又以療目赤爛。頌曰:今南方及汴中園圃間,或有之。宗奭曰:長安山中亦有之。其子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入藥。

【氣味】苦,寒,無毒。

之才曰:決明為之使。

白話文:

恭敬地說:「這種樹的葉子像木槿葉,但更薄更細。花是黃色的,像槐花,但稍長且更大。果殼像酸漿,裡面有果實,像熟了的豌豆,圓而黑又堅硬,可以做成念珠,這就是木欒。在五月和六月開花時可以採收,南方人用它染黃色,非常鮮豔,還可以治療眼睛發紅發爛。頌曰:現在南方和汴京的園圃裡,偶爾會有它。宗奭說:「長安山中也有這種樹。它的果實叫做木欒子,被帶到京都做成念珠,我沒見過它入藥。

【氣味】苦,性寒,無毒。

李時珍說:決明能驅使它。

【主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本經》)。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蘇恭)。

白話文:

【主治】眼睛疼痛流淚,影響視力,消退眼睛腫脹(《本經》)。合黃連煎服,治療眼睛赤爛(蘇恭)。

2. 無食子

(《唐本草》)

【釋名】沒石子(《開寶》)、墨石子(《炮炙論》)、麻荼澤。

白話文:

【名稱】沒石子(《開寶本草》)、墨石子(《炮炙論》)、麻荼澤。

珣曰:波斯人,每食以代果,故番胡呼為沒食子。梵書無與沒同音。今人呼為墨石、沒石,轉傳訛矣。

【集解】恭曰:無食子生西戎沙磧間。樹似檉。

白話文:

珣說:波斯人,經常將沒食子當成水果食用,所以番胡人稱它為沒食子。梵書中沒有與「沒」同音的字。現在的人稱它為墨石、沒石,都是傳著傳著就訛誤了。

【集解】恭說:無食子生長在西戎的沙漠地區。樹木的外形類似檉柳。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無食子出波斯國,呼為摩澤樹。高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葉而長。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蟲蝕成孔者入藥用。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拔屢子,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慄黃可啖。時珍曰:按:《方輿志》云:大食國有樹,一年生如栗子而長,名曰蒲盧子,可食。

白話文:

禹錫說,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載:在波斯國有一種無食子樹,又叫摩澤樹,高六、七丈(約18至21米),圍八、九尺(約2.4至2.7米)。葉子像桃葉,但更長。三月開白色花,花心略帶紅色。果實圓形,如彈丸,初時爲青色,熟後變成黃白色。被蟲蛀成孔的果實可以入藥。這種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拔屢子,拔屢子和大手指般大小,長三寸(約9釐米),外面有殼,裏面仁如栗子般黃色,可以食用。李時珍說,《方輿志》中記載,在大食國有一種樹,一年生果實如栗子,但更長,名爲蒲盧子,可以食用。

次年則生麻荼澤,即沒石子也。間歲互生,一根異產如此。《一統志》云:沒石子出大食諸地。樹如樟,實如中國茅慄。

白話文:

第二年就會長出大油麻。這種植物可以產出沒石子。兩年之間交替生長,同一根莖上長出的果實卻不同。根據《一統志》記載:沒石子產於大食等地。它的樹像樟樹,果實像中國的茅慄。

【修治】斅曰:凡使,勿犯銅鐵,並被火驚。用顆小、無鍁米者妙。用漿水於砂盆中研令盡,焙乾再研,如烏犀色入藥。

【氣味】苦,溫,無毒。

白話文:

【修治說明】斅曾說:凡是處理半夏,不要讓半夏碰到銅鐵,也不要讓半夏受到火的驚嚇。用顆粒小、沒有石子或殘渣的大米半夏最好。用漿水在砂盆中研磨半夏,直到研磨完全,然後焙乾,再研磨,直到半夏變成烏犀色,就可以入藥使用了。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唐本》)。腸虛冷痢,益血生精,和氣安神,烏髭發,治陰毒痿,燒灰用(李珣)。

白話文:

【主治】赤痢、白痢,腸道滑溜,生出新肌肉(《唐本》)。腸虛寒造成腹瀉,能益血生精,調理氣血安神。可使鬚髮烏黑,治療陰毒痿,可以用燒成的灰燼(李珣)。

溫中,治陰瘡陰汗,小兒疳䘌,冷滑不禁(馬志)。

【發明】宗奭曰:沒石子,合他藥染須,造墨家亦用之。

珣曰:張仲景用治陰汗,燒灰,先以湯浴了,布裹灰撲之,甚良。

【附方】舊三,新五。

血痢不止:沒石子一兩為末,飲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普濟方》)。

小兒久痢:沒石子二個,熬黃研末,作餛飩食之。(《宮氣方》)。

產後下痢:沒石子一個,燒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熱即用飲下,日二。(《子母秘錄》)。

牙齒疼痛:綿裹無食子末一錢咬之,涎出吐去。(《聖濟總錄》)。

白話文:

發明

張宗奭說:沒食子(又稱烏柏子)可以和其他藥材一起染鬍鬚,製作墨水時也會用到。

珣曰

張仲景用沒食子治療陰汗的方法是:將它燒成灰,先用熱水沐浴,再用布包裹著灰燼拍打身體,療效很好。

附方

舊方三則

  1. 血痢不止:將沒食子研磨成細末,一兩重,用米湯調成小豆粒大小的丸劑。每次進食前,用米湯送服五十丸。(出自《普濟方》)

  2. 小兒久痢:取兩個沒食子,煎熬至變黃,研成細末,作成餛飩給孩子食用。(出自《宮氣方》)

  3. 產後下痢:取一個沒食子,燒製後保存原形,研磨成細末。如果患者感到寒冷,就用酒送服此末;如果患者感到發熱,就用熱水送服,每日兩次。(出自《子母祕錄》)

新方二則

  1. 牙齒疼痛:將沒食子的粉末一錢重,用棉花包起來咬在患處,待涎水流出後吐掉。(出自《聖濟總錄》)

鼻面酒齇:南方沒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塗之,甚妙。(危氏《得效方》)。

口鼻急疳:沒石子末,吹下部,即瘥。(《千金方》)。

白話文:

鼻面酒齇:南方沒有有孔的石頭,用清水磨成膏狀。每天塗抹效果極佳。(危氏《得效方》)。

口鼻劇烈化膿:沒有沒食子末,用嘴朝下吹入,即可癒合。(《千金方》)

大小口瘡:沒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摻之。月內小兒生者,少許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過三次。(《聖惠方》)。

白話文:

大小口瘡:沒石子(煅燒過)三分,甘草一分。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一個月以內的小孩,用少量藥粉塗抹在乳頭上讓小孩吮吸,入口後立即啼哭,應用不超過三次。(《聖惠方》)。

足趾肉刺:無食子三枚,肥皂莢一挺。燒存性,為末。醋和敷之,立效。(《奇效方》)

白話文:

腳趾肉刺:沒有籽的李子三個,肥皂荚一支。將它們燒成粉末,但不能燒焦,要保留它的性能。用醋把粉末調和,塗抹在肉刺上,立竿見影。(《奇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