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6)
木部第三十五卷 (16)
1. 肥皂莢
(《綱目》)
【集解】時珍曰: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慄,煨熟可食。亦可種之。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
《相感志》言:肥皂莢水,死金魚,闢馬蟻,麩見之則不就。亦物性然耳。
莢
【氣味】辛,溫,微毒。
【主治】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時珍)。
【附方】新九。
腸風下血:獨子肥皂(燒存性),一片為末,糕糊丸;一片為末,米飲調,吞下。(《普濟方》)
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實其內,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食之即效。(《乾坤生意》)。
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用獨子肥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摻之。或入生樟腦十五文。(《衛生家寶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並用肥皂(煅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摘玄方》)。
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用肥皂燒存性,入膩粉,麻油調搽。(《海上方》)。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鹽泥包,煅存性),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勻,香油調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乾乃搽。一宿見效,不須再洗。(《普濟方》)。
癬瘡不愈:以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楊起《簡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甚效。(《簡便方》)。
玉莖濕癢:肥皂一個。燒存性,香油調搽即愈。(《攝生方》)
核
【氣味】甘,腥,溫,無毒。
【主治】除風氣(時珍)。
白話文:
肥皂莢
肥皂莢生長在高山上,樹木高大,葉子像檀木和皂莢的葉子。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形狀像雲實的莢,但肥厚多肉。莢內有幾顆黑色種子,大小如指頭,形狀不規則,顏色像漆一樣而且堅硬。種子裡面有白色的仁,像栗子一樣,煮熟後可以食用,也可以播種。十月採收莢果,煮熟後搗爛,和白麵及其他香料一起做成丸子,用來洗身體和臉,可以去除污垢,使皮膚滋潤光滑,比皂莢更好。
據《相感志》記載:肥皂莢水可以毒死金魚,驅趕螞蟻,麩皮碰到它也不會靠近。這也是它本身的特性。
肥皂莢(莢果):味辛,性溫,微毒。主治:祛風濕、治療下痢便血、瘡癬腫毒。
治療腸風下血:取肥皂莢(燒成灰存性)一片,研磨成粉末,用糕糊做成丸子服用;或取一片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出自《普濟方》)
治療下痢禁食:取肥皂莢一個,在裡面塞滿鹽,燒成灰存性,研磨成粉末。取少量放入白米粥中食用,即可見效。(出自《乾坤生意》)
治療風虛牙腫:老年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導致牙痛。用肥皂莢(單粒的,在裡面塞滿青鹽,燒成灰存性),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或加入生樟腦十五分。(出自《衛生家寶方》)
治療頭部、耳朵等部位的瘡瘍、眉毛癬、燕窩瘡:均可用肥皂莢(煅燒成灰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磨均勻,用香油調和塗抹。(出自《摘玄方》)
治療小兒頭瘡:因燙傷或水泡化膿,流膿不止。用肥皂莢燒成灰存性,加入膩粉,用麻油調和塗抹。(出自《海上方》)
治療臘梨頭瘡(無論大人小孩):用單粒肥皂莢(去核,填入砂糖,放入巴豆兩粒扎緊,用鹽泥包裹,煅燒成灰存性),加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磨均勻,用香油調和塗抹。先用草木灰水清洗,再用溫水清洗,擦乾後再塗抹。一晚上就能見效,不需要再清洗。(出自《普濟方》)
治療久治不愈的癬瘡:用川槿皮煎湯,將肥皂莢(去核及內膜)浸在湯水中,經常塗抹。(出自楊起《簡便方》)
治療便毒初期:將肥皂莢搗爛敷在患處,效果很好。(出自《簡便方》)
治療陰莖濕癢:取肥皂莢一個,燒成灰存性,用香油調和塗抹即可痊癒。(出自《攝生方》)
肥皂莢(種子):味甘,腥,性溫,無毒。主治:除風氣。
2. 無患子
(宋《開寶》)
【釋名】桓(《拾遺》)、木患子(《綱目》)、噤婁(《拾遺》)、肥珠子(《綱目》)、油珠子(《綱目》)、菩提子(《綱目》)、鬼見愁。
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瑤㲘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器用,以厭鬼魅,故號曰無患。人又訛為木患也。時珍曰:俗名為鬼見愁。道家禳解方中用之,緣此義也。釋家取為數珠,故謂之菩提子,與薏苡同名。《纂文》言其木名盧鬼木。山人呼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也。
【集解】藏器曰:無患子,高山大樹也。子黑如漆珠。《博物志》云:桓葉似櫸柳葉。核堅正黑如瑿,可作香纓及浣垢。
宗奭曰:今釋子取為念珠,以紫紅色、小者佳。入藥亦少。西洛亦有之。
時珍曰:生高山中。樹甚高大,枝葉皆如椿,特其葉對生。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狀如銀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黃,老則紋皺。黃時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氣䐈且硬。其蒂下有二小子,相黏承之。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而正圓如珠。殼中有仁如榛子仁,亦辛䐈,可炒食。
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去垢同於肥皂,用洗真珠甚妙。《山海經》云:秩周之山,其木多桓。郭璞注云:葉似柳,皮黃不錯。子似楝,著酒中飲之,辟惡氣,浣衣去垢,核堅正黑。即此也。今武當山中所出鬼見愁,亦是樹莢之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色褐,彼人亦以穿數珠。
別又是一物,非無患也。
子皮(即核外肉也)
【氣味】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浣垢,去面䵟。喉痹,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屍(藏器)。
【附方】新二。
洗頭去風明目。用槵子皮、皂角、胡餅、菖蒲同捶碎,漿水調作彈子大。每用泡湯洗頭良。(《多能鄙事》)
洗面去䵟:槵子肉皮,搗爛,入白麵和,丸大丸。每日用洗面,去垢及䵟甚良。(《集簡方》)。
子中仁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燒之,辟邪惡氣(藏器)。
煨食,辟惡,去口臭(時珍)。
【附方】新一。
牙齒腫痛:肥珠子一兩,大黃、香附各一兩,青鹽半兩,泥固煅研。日用擦牙。(《普濟方》)
白話文:
無患子
無患子,古稱桓、木患子、噤婁、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見愁等。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據說古代一位名叫瑤㲘的神巫用無患子木製作法器降妖除魔,因此得名「無患」。後世也有人誤稱為「木患」。民間則稱其為「鬼見愁」,道家常在驅邪儀式中使用它;佛教僧侶則用其果核串成念珠,故稱「菩提子」。山區百姓因其果實肥厚油潤,形似珠子,而稱之為「肥珠子」、「油珠子」。《纂文》中還記載其別名為「盧鬼木」。
無患子為高山上的高大喬木,果實成熟時呈黑色,如漆珠一般。《博物志》記載其葉片形似櫸樹和柳樹的葉子,果核堅硬,呈黑色,可製作香袋的飾物,也可用于洗衣去污。 宋代的寇宗奭記載,佛教僧侶常用紫紅色、較小的無患子果核製作念珠,藥用則較少。
無患子樹木高大,枝葉似椿樹,但葉子對生。五、六月開花,花為白色;果實成熟時大小如彈丸,形似銀杏或苦楝子,初為青色,成熟後變黃,老熟時果皮皺縮,形狀像油炸過的物體,味道辛辣,略帶苦味,質地堅硬。每個果實的蒂下有兩個小果實相連,果實內含一顆堅硬的黑色果核,形狀圓潤,像肥皂莢的果核,果核內有仁,形似榛子仁,味道辛辣帶苦,可以炒食。
十月採收果實,煮熟後去除果核,搗碎後與麥粉或豆粉混合製成清洗用品,具有去污功效,如同肥皂,尤其適合清洗珍珠。 《山海經》中提到的「秩周之山」盛產桓樹,郭璞注釋說其葉片像柳樹葉,樹皮黃色,果實像楝樹果實,將其放入酒中飲用,可去除異味,也能用於洗衣去污,果核堅硬且呈黑色,這正是無患子。武當山產出的「鬼見愁」也是無患子的一種,果實形狀像刀豆,顏色為褐色,當地人也用其果核製作念珠。
還有一種植物與無患子外形相似,但並非真正的無患子。
無患子果皮味微苦,性平,略有小毒。可用于清洗衣物,去除面部污垢;治療喉嚨腫痛,研磨後放入喉嚨中,可迅速消腫;據說還能治療屍毒。
無患子果核仁味辛,性平,無毒。可燃燒以驅除邪惡之氣;煨熟後食用,可辟邪,去除口臭。 可用於治療牙齒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