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15)

1. 皂莢

(《本經》下品)

【釋名】皂角(《綱目》)、雞棲子(《綱目》)、烏犀(《綱目》)、懸刀。

時珍曰:莢之樹皂,故名。《廣志》謂之雞棲子,曾氏方謂之烏犀,《外丹本草》謂之懸刀。

【集解】《別錄》曰:皂莢生雍州山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採莢,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也。其蟲狀如草葉上青蟲,莢微黑便出,所以難見。

恭曰: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頌曰: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本經》用如豬牙者,陶用尺二者,蘇用六寸圓厚者。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牙皂莢,所用雖殊,性味不甚相遠。其初生嫩芽,以為蔬茹,更益人。時珍曰:皂樹高大。葉如槐葉,瘦長而尖。

枝間多刺。夏開細黃花。結實有三種: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肥厚,多脂而黏;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黏。以多脂者為佳。其樹多刺難上,採時以蔑箍其樹,一夜自落,亦一異也。有不結實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之,即結莢。人以鐵砧捶皂莢,即自損。鐵碾碾之,久則成孔。

鐵鍋爨之,多爆片落。豈皂莢與鐵有感召之情耶?

皂莢

【修治】斅曰:凡使,要赤肥並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氣味】辛、咸,溫,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陰經氣分。

時珍曰:入手太陰、陽明經氣分。

之才曰: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機曰: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主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本經》)。

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別錄》)。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蟲,治骨蒸,開胃,中風口噤(大明)。破堅症,腹中痛,能墮胎。又將浸酒中,取盡其精,煎成膏塗帛,貼一切腫痛(甄權)。溽暑久雨時,合蒼朮燒煙,闢瘟疫邪濕氣(宗奭)。

燒煙,熏久痢脫肛(汪機)。搜肝風,瀉肝氣(好古)。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時珍)。

【發明】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陽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

時珍曰: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按:龐安時《傷寒總病論》云:元祐五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人也。

其方治九種喉痹:急喉痹、纏喉風、結喉、爛喉、遁蟲、蟲喋、重舌、木舌、飛絲入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取惡涎盡為度。

後含甘草片。又孫用和《家傳秘寶方》云:凡人猝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成大病。此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

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當待惺惺,乃用藥調治。不可便大吐之,恐過劑傷人。累效不能盡述。宗奭曰:此法用皂莢末一兩,生礬末半兩,膩粉半兩,水調一、二錢,過咽即吐涎。用礬者,分膈下涎也。

【附方】舊二十,新三十七。

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塗炙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氣壯者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簡要濟眾方》)

中風口喎: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喎塗右,右喎塗左,干更上之。(《外臺秘要》)。

中暑不省: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水調一錢,灌之。(《澹寮方》)

鬼魘不寤:皂莢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縊將絕:皂角末吹鼻中。(《外臺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紙裹皂莢末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外臺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靈苑方: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患處,外以醋調厚封項下。須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挼水灌之,亦良。《直指方》:用皂角肉半截銼細。

米醋半盞,煎七分,破出膿血即愈。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即止。(《聖濟總錄》)

風癇諸痰:五癇膏:治諸風,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塗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熱水浸一時,挼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乾,煎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待痰涎流盡,吃芝麻餅一個,涎盡即愈,立效。(《普濟方》)

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乾)四兩,密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類方》)。一切痰氣:皂莢(燒存性)、蘿蔔子(炒)等分,薑汁入煉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方》)。胸中痰結:皂莢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鹽漿水下十丸。又釣痰膏:用半夏醋煮過,以皂角膏和勻,入明礬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噙之。(《聖惠方》)咳逆上氣,唾濁不得臥:皂莢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下,日三、夜一服。

(張仲景方)痰喘咳嗽:長皂莢三條(去皮、子):一莢入巴豆十粒,一莢入半夏十粒,一莢入杏仁十粒。用薑汁製杏仁,麻油制巴豆,蜜製半夏,一處火炙黃色為末。每用一字安手心,臨臥以薑汁調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猝寒咳嗽:皂莢燒研,豉湯服二錢。

(《千金方》)。牙病喘息,喉中水雞鳴: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為末,蜜丸豆大。每服一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腫滿入腹脹急: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後方》)二便關格:《千金方》:用皂莢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宣明方》鐵腳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麵糊丸。每服五十丸,酒下。《聖惠方》:用皂莢燒煙於桶內,坐上熏之,即通。食氣黃腫,氣喘胸滿: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塗炙焦為末)一錢,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

隔一日增一丸,以愈為度。(《經驗方》)。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桐子。服時先吃羊肉兩臠,汁三、兩口,後以肉汁吞藥十丸,以快利為度。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止藥,瘥後一月,不得食肉及諸油膩。(崔元亮《海上集驗方》)。身面猝腫洪滿:用皂莢去皮炙黃,銼三升,酒一斗,漬透煮沸。

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後方》)。猝熱勞疾:皂莢續成一尺以上,酥一大兩微塗緩炙,酥盡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愈。(崔元亮《海上方》)。急勞煩熱體瘦:三皂丸:用皂莢、皂莢樹皮、皂莢刺各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

(《聖惠方》)。腳氣腫痛: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醋調,貼腫處。(《永類方》)。傷寒初得,不問陰陽:以皂角一挺(肥者),燒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時氣頭痛、煩熱:用皂角,燒研,新汲水一中盞,薑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

先以暖水淋浴後服藥,取汗即愈。(《聖惠》)猝病頭痛:皂角末,吹鼻取嚏。(《斗門方》)。腦宣不止:不蛀皂角,去皮、子,蜜炙捶碎,入水挼取濃汁,熬成膏。㗜鼻,口內咬箸,良久涎出為度。(張子和《儒門事親》)齆鼻不通:皂角末吹之。(《千金方》)。風熱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鹽滿殼,仍加白礬少許,黃泥固濟,煅研。

日擦之。(楊誠《經驗方》)。風蟲牙痛:《外臺秘要方》:用皂莢末塗齒上,有涎吐之。《十全方》:用豬牙皂角、食鹽等分,為末。日揩之。揩牙烏須:大皂角二十挺,以薑汁、地黃汁蘸炙十遍,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濟方》)。霍亂轉筋:皂角末,吹豆許入鼻,取嚏即安。

(《梅師方》)。腸風下血:用長尺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溫水下二十丸。(《聖惠》)。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挼取汁二升。浸之,自收上。收後以湯蕩其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十丸。(《聖惠方》)。下部䘌瘡:皂莢燒研,綿裹導之。(《肘後方》)。外腎偏疼:皂角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

(《梅師方》)。便毒腫痛: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以熱醋調,攤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袖珍方》)。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醋熬膏,敷之,屢效。(《直指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疔腫惡瘡:皂角去皮,酥炙焦為末,入麝香少許,人糞少許,和塗。五日後根出。(《普濟方》)。小兒頭瘡黏肥及白禿:用皂角燒黑為末,去痂敷之,不過三次即愈。

(鄧筆峰《衛生雜興》)。小兒惡瘡:先以皂莢水洗,拭乾。以少油麻搗爛,塗之。(《肘後方》)。足上風瘡作癢甚者:皂角炙熱,烙之。(潘氏方)。大風諸癩:長皂角二十條。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候冷,入雪糕,丸梧桐子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積年疥瘡:豬肚內放皂角,煮熟,去皂角,食之。(《袖珍方》)。射工水毒生瘡:皂莢長尺二者,苦酒一升煎汁,熬如飴,塗之。(《肘後方》)。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項中,立消。(《簡便方》)。魚骨哽咽:皂角末吹鼻取嚏。(《聖惠方》)。

九里蜂毒:皂莢鑽孔,貼叮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救急方》)。腎風陰癢:以稻草燒皂角,煙燻十餘次即止。(《濟急仙方》)

【修治】斅曰: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去硬皮一重,取向里白肉兩片,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人腎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導五臟風熱壅(宗奭)。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蘇頌)。仁,和血潤腸(李杲)。

治風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時珍)。

【發明】機曰:皂角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通也。

時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附方】舊三,新十一。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秘: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屢驗。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方摘要》)。

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黏穀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散。(《普濟方》)。

裡急後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薑汁丸麻子大。每溫水下五丸。(《聖濟總錄》)。

惡水入口及皂莢水入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和膏,含之。(《博濟方》)。

婦人難產: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更互熨之,日三、五度。(《聖惠方》)。

粉滓面䵟: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夜以津和,塗之。(《聖惠方》)。

預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靜齋所傳方也。(吳旻《扶壽方》)。

便癰初起:皂角子七個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吞之。(《儒門事親》方)。

一切疔腫: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經驗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乾,炒令酥。看癧子多少,如一個服一粒,十個服十粒,細嚼米湯下。酒浸煮服亦可。《聖濟總錄》言:虛人不可用硇砂也。

(一名天丁)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蘇頌)。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時珍)。

【發明】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

時珍曰: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發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皂角刺三斤燒灰,蒸一時久,曬乾為末。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飲之。一旬眉發再生,肌潤目明。

後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風乃營氣熱,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丸。晚服二聖散(用大黃末半兩煎湯,調皂角刺灰三錢)。乃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仍戒房室三年。

樺皮散見樺皮下。又追風再造散,即二聖散,云服之便出黑蟲為驗。數日再服,直候蟲盡為絕根也。新蟲嘴赤,老蟲嘴黑。

【附方】新十二。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普濟方》)。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聖濟總錄》)。

腸風下血:便前近腎肝,便後近心肺。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方》)。

傷風下痢:風傷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十度。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二服。(《袖珍方》)。

胎衣不下:皂角棘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熊氏《補遺》)。

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直指方》)。乳汁結毒,產後乳汁不泄,結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腹內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膿血悉從小便中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

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處如針刺為效。(《儒門事親》)。

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芨少許,為末,敷之。(《直指方》)。

大風癘瘡:《選奇方》:用黃柏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酒服。取下蟲物,並不損人。食白粥兩、三日,服補氣藥數劑。名神效散。如四肢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發風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耆(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普濟本事方》)

木皮、根皮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風熱痰氣,殺蟲(時珍)。

【附方】新二。

肺風惡瘡瘙癢: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採如羅紋者,陰乾炙黃)、白蒺藜(炒)、黃耆、人參、枳殼(炒)、甘草(炙)等分為末。沸湯每服一錢。(《普濟方》)。產後腸脫不收:用皂角樹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樹皮半斤,石蓮子(炒,去心)一合,為粗末,以水煎湯,乘熱以物圍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補氣丸藥一服,仰睡。(《婦人良方》)

【主治】入洗風瘡渫用(時珍)。

【附錄】鬼皂莢,藏器曰:生江南澤畔。狀如皂莢,高一、二尺。作湯浴,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發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