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67)
草部第十四卷 (67)
1. 石香葇
(宋《開寶》附)
【釋名】石蘇。
【集解】志曰:石香葇,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處,生山岩石縫中。二月、八月採,苗莖花實俱可用。
宗奭曰:處處有之,但山中臨水附崖處或有之,不必山岩石縫也。九月、十月尚有花。
時珍曰: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隨所生而名爾。生平地者,葉大;崖石者葉細,可通用之。
【氣味】辛香,溫,無毒。
【主治】調中溫胃,止霍亂吐瀉,心腹脹滿,臍腹痛腸鳴,(《開寶》)。功比香薷更勝(蕭炳)。制硫黃(時珍)。
白話文:
石香葇,又名石蘇。
這種植物生長在四川一帶,以及南方的許多地方,通常長在山崖岩石的縫隙中。二月和八月可以採收,它的莖、葉、花、果實都可以使用。
有人說,其實各地都有這種植物,只是多半在山中靠近水邊、依傍山崖的地方,不一定非要長在岩石縫隙裡。九月、十月也還能看到它開花。
李時珍認為,香薷和石香薷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因為生長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生長在平地的,葉子比較大;長在山崖岩石的,葉子比較細小,這兩種都可以通用。
石香葇的味道是辛辣芳香,性質溫和,沒有毒性。
它可以調理腸胃,溫暖脾胃,能止住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也能治療心腹脹滿、肚臍周圍疼痛、腸鳴等症狀。據說它的功效比香薷還要好。另外,它還可以拿來製作硫磺。
2. 爵床
(《本經》中品)
【釋名】爵麻(《吳普》)、香蘇(《別錄》)、赤眼老母草(《唐本》)。
時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吳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集解】別錄曰:爵床生漢中川穀及田野。恭曰:此草生平澤熟田近道旁,似香葇,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俗名赤眼老母草。時珍曰:原野甚多。方莖對節,與大葉香薷一樣。但香薷搓之氣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為別。
莖葉
【氣味】咸,寒,無毒。時珍曰:微辛。
【主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本經)療血脹下氣。治杖瘡,搗汁塗之立瘥。(蘇恭),赤車使者(唐本草)
【釋名】小錦枝(炮炙論。)
【集解】恭曰:赤車使者,苗似香葇、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八月、九月採根,曬乾。
保升曰:生荊州、襄州,根紫如茜根,二月、八月採。時珍曰:此與爵床相類,但以根色紫赤為別爾。
根
【修治】斅曰:此草原名小錦枝。凡用並粗搗,以七歲童子小便拌蒸,曬乾入藥。
【氣味】辛、苦,溫,有毒。(權曰:有小毒。)
【主治】風冷邪疰,蠱毒症瘕,五臟積氣。(蘇恭)治惡風冷氣。服之悅澤肌皮,好顏色(甄權)。
【發明】頌曰:古方治大風風痹,有赤車使者酒。今人稀用,鮮有識者。
時珍曰:上古闢瘟疫邪氣,有赤車使者丸。此藥不怪,苟加詢採,必能得之,但古今名稱或不同耳。
白話文:
[爵床]
【名稱解釋】 又名爵麻(吳普稱)、香蘇(《別錄》稱)、赤眼老母草(《唐本草》稱)。
李時珍說:爵床這個名稱的由來不可考。但根據吳普的本草記載稱為爵麻,倒是很合理。
【產地與外觀】 《別錄》記載:爵床生長在漢中的山谷和農田間。《唐本草》記載:這種草生長在平坦的濕地、成熟的農田、路旁,外形像香薷,葉子長而大,有的像紫蘇的葉子但更細。俗稱赤眼老母草。李時珍說:野外很多。莖是四方形,葉子相對生長,和香薷很像。但香薷搓揉後有香味,爵床搓揉後沒有香味,反而有點臭味,這是區分它們的重點。
【莖葉】
【味道與性質】 味道鹹,性寒,沒有毒。李時珍說:略帶辛味。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腰背疼痛,痛到不能躺在床上,身體彎腰或仰頭都很困難,能退熱,可以用來泡澡。(出自《本經》)能治療血脹、下氣。能治療因跌打損傷造成的瘡,把爵床搗爛取汁塗在傷口上,馬上就好。(蘇恭記載)又名赤車使者(出自《唐本草》)。
【名稱解釋】 又名小錦枝(出自《炮炙論》)。
【產地與外觀】 蘇恭記載:赤車使者的苗像香薷、蘭草,莖和葉是紅色的,根是紫紅色的。在八月、九月採集根部,曬乾。 保升說:生長在荊州、襄州,根像茜草根一樣是紫色的,在二月、八月採集。李時珍說:這和爵床很像,但以根的紫紅色來區分。
【根部】
【炮製方法】 斅說:這種草原本的名字是小錦枝。使用時要稍微搗碎,用七歲男孩的尿液拌勻後蒸熟,曬乾後入藥。
【味道與性質】 味道辛、苦,性溫,有毒。(權說:有小毒。)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風邪入侵引起的寒冷症狀、蠱毒、腹部腫塊、五臟積氣。(蘇恭記載)能治療寒冷的邪氣。服用後能使皮膚光滑有光澤,氣色變好(甄權記載)。
【醫家觀點】 陳承說:古代的藥方中,有使用赤車使者酒來治療麻風病和風痹。現在很少人使用,也很少人知道這種藥。
李時珍說:古代用赤車使者丸來預防瘟疫和驅除邪氣。這種藥並不奇怪,如果加以尋找和採集,一定能找到,只是古代和現在的名稱可能不同而已。
3. 假蘇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姜芥(《別錄》)、荊芥(《吳普》)、鼠蓂(《本經》)。
弘景曰:假蘇方藥不復用。
恭曰:此即菜中荊芥也,姜芥聲訛爾。先居草部,今錄入菜部。
士良曰:荊芥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別是一物。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頌曰:醫官陳巽言: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蘇恭以本草一名姜芥,荊姜聲訛,謂為荊芥,非矣。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云: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普乃東漢末人,去《別錄》時未遠,其言當不謬,故唐人蘇恭祖其說。而陳士良、蘇頌復啟為兩物之疑,亦臆說爾。曰蘇、曰薑、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薑、如芥也。
【集解】《別錄》曰:假蘇生漢中川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又有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又有石荊芥,生山石間。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時珍曰:荊芥原是野生,今為世用,遂多栽蒔。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莖細葉,似獨帚葉而狹小,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蘇房,內有細子如葶藶子狀,黃赤色,連穗收採用之。
【正誤】藏器曰:張鼎《食療本草》,荊芥一名析蓂,誤矣。菥蓂自有本條,見草部。
時珍曰:汪機《本草會編》,言假蘇是白蘇,亦誤矣。白蘇乃荏也。見後。
莖穗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作菜食久,動渴疾,燻人五臟神。反驢肉、無鱗魚,詳後發明下。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本經》)。去邪,除勞渴冷風,出汗,煮汁服之。搗爛醋和,敷疔腫腫毒(藏器)。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助脾胃(甄權)。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士良)。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
作菜生熟皆可食,並煎茶飲之。以豉汁煎服,治暴傷寒,能發汗(《日華》)。治婦人血風及瘡疥,為要藥(蘇頌)。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孟詵)。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㿗,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時珍)。
【發明】元素曰:荊芥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好古曰:肝經氣分藥也。能搜肝氣。
時珍曰: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其功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其治風也,賈丞相稱為再生丹,許學士謂有神聖功,戴院使許為產後要藥,蕭存敬呼為一捻金,陳無擇隱為舉卿古拜散,夫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按《唐韻》:荊字,舉卿切,芥字古拜切。蓋二字之反切,隱語以秘其方也。
白話文:
假蘇
古籍記載中,假蘇的藥用價值曾有爭議。部分醫家認為它與荊芥為同一種植物,因名稱音訛而有別名,如姜芥、鼠蓂。也有人認為假蘇和荊芥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假蘇葉片較小,形狀略圓,氣味與蘇葉相似,因此得名。
實際上,假蘇即為荊芥。最初記載時,它被歸類在菜部,後來移至藥材分類。荊芥原本野生,因其藥用價值被廣泛應用,現今已大量人工栽種。它在二月播種,莖細葉小,形似獨帚葉,但更狹小,葉色淡黃綠。八月開花,花穗紫紅色,狀如紫蘇,種子細小,黃赤色。
古籍中記載,假蘇性味辛溫,無毒,可作菜食用,生熟皆可。長期食用可能導致口渴。它不能與驢肉、無鱗魚同食。
假蘇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包括治療寒熱、鼠瘻、瘰癧、瘡瘍、瘀血、濕痹等。它還能治療風邪、勞倦、口面歪斜、肢體麻痹、心虛健忘、邪毒等症狀。此外,它還具有益精、通血脈、健脾胃、治療血虛、風氣、背痛、虛汗、腳氣、筋骨疼痛、寒頭痛、頭暈目眩等功效。 它也能醒酒、消食、治婦人血風、瘡疥等。甚至有文獻記載,它在治療產後中風、暴傷寒、吐血、衄血、血痢等疾病上也有效果。
一些古代醫家對其藥效有極高的評價,甚至以隱語來保護配方。
總體而言,古籍對假蘇的描述和功效記載眾多且略有出入,現代人應謹慎參考,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