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9)
木部第三十五卷 (9)
1. 桐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石脂
氣味:微寒,無毒。
主治:補益精髓,堅固筋骨,治虛勞、寒疝、拘攣、腰膝痠痛、風痹。
附子
氣味:大熱,有毒。
主治: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治寒痺、腹痛、泄瀉、虛脫、心衰脈絕。
丹參
氣味:微寒,無毒。
主治:活血調經,破瘀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血瘀、跌打損傷。
地龍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清熱涼血,化瘀解毒,治肺熱咳嗽、血熱吐血、瘡瘍腫毒。
大黃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瀉熱通便,破血消瘀,治熱結便祕、血瘀腹痛、癰腫瘡瘍。
木香
氣味:辛、苦、溫,無毒。
主治:行氣止痛,散寒止瀉,治胃脘脹痛、腹痛泄瀉、寒疝。
牛膝
氣味:苦、澀,微寒,無毒。
主治:利水通淋,強筋壯骨,治水腫、腰膝痠痛、風痹。
柴胡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疏肝解鬱,升陽止痛,治肝氣鬱結、脅痛、胸悶、發熱。
茯苓
氣味:甘,淡,平,無毒。
主治:利水滲濕,健脾益胃,治水腫、脾虛泄瀉、食慾不振。
【釋名】白桐(弘景)、黃桐(《圖經》)、泡桐(《綱目》)、椅桐(弘景)榮桐。
白話文:
【釋名】
-
白桐(弘景)
-
黃桐(《圖經》)
-
泡桐、桐木(《綱目》)
-
椅桐(弘景)
-
榮桐
時珍曰:《本經》桐葉,即白桐也。桐華成筒,故謂之桐。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紋,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先花後葉,故《爾雅》謂之榮桐。或言其花而不實者,未之察也。陸機以椅為梧桐,郭璞以榮為梧桐,並誤。
【集解】《別錄》曰:桐葉生桐柏山谷。
白話文:
李時珍說:桐葉,指的就是白桐,它的花成筒狀,所以稱為桐。白桐的木材質地輕盈,顏色潔白,並有美麗的花紋,因此俗稱為白桐、泡桐,古代則稱為椅桐。桐樹的花先開花後長葉,所以《爾雅》稱之為榮桐,或者有人說桐花開花而不結果,這是沒有仔細觀察。陸機認為椅桐是梧桐,郭璞認為榮桐也是指梧桐,都是錯誤的。
【集解】《別錄》記載:桐葉生長在桐柏山谷中。
弘景曰: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桐而無子;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禮》云「三月桐始華」者也,堪作琴瑟;岡桐無子,是作琴瑟者。本草用桐華,應是白桐。頌曰:桐處處有之。
白話文:
陶弘景說:桐樹有四種:青桐,葉子、樹皮都是青色的,像梧桐樹但沒有種子;梧桐,樹皮是白色的,葉子像青桐樹但有種子,種子肥大可以吃;白桐,別名椅桐,多種植在人家中,與岡桐樹沒有不同,但開花結果,二月開花,花為黃紫色,禮記中說「三月桐樹開始開花」,可以做琴瑟;岡桐樹沒有種子,是製作琴瑟的材料。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桐花,應該是白桐。古詩云:到處都有桐樹。
陸機《草木疏》言白桐宜為琴瑟。雲南牂牁人,取花中白毳淹漬,績以為布,似毛布,謂之華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岡桐也,有子大於梧子。江南有赬桐,秋開紅花,無實。有紫桐,花如百合,實堪糖煮以啖。嶺南有刺桐,花色深紅。宗奭曰:《本經》桐葉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用。
白話文:
陸機在《草木疏》中說,白桐適合做琴瑟。雲南牂牁地區的人,採摘白桐花中的白色絨毛浸泡處理,然後紡織成布,這種布類似於毛布,稱為華布。椅就是梧桐,如今江南地區的人用來榨油的,是岡桐,它的果實比梧桐的果實大。江南地區還有赬桐,秋季開紅花,不結果。有紫桐,花朵像百合,果實可以糖煮後食用。嶺南地區有刺桐,花朵顏色深紅。宗奭說:《本經》中的桐葉沒有具體說明是什麼桐的葉子,導致難以確定哪種桐的葉子可以用。
但四種各有治療。白桐,葉三杈,開白花,不結子。無花者為岡桐,不中作琴,體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結子可食。時珍曰: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岡桐皆無子。蘇注以岡桐為油桐。而賈思勰《齊民要術》言:實而皮青者為梧桐,華而不實者為白桐。
白話文:
這四種桐樹各有其不同的特徵和用途。白桐的葉子有三個叉,開白色花朵,不結果實。沒有花朵的叫做岡桐,不能用來做琴,樹體重量較重。荏桐的果實可以製成桐油。梧桐樹會結果實,果實可以食用。李時珍說,陶弘景註解的桐樹有四種,沒有果實的叫做青桐、岡桐,有果實的叫做梧桐、白桐。寇宗奭的註解說白桐、岡桐都沒有果實。蘇頌的註解認為岡桐是油桐。而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果實成熟且樹皮青色的叫做梧桐,有花但不結果實的叫做白桐。
白桐冬結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以今咨訪,互有是否。蓋白桐即泡桐也。葉大徑尺,最易生長。皮色粗白,其木輕虛,不生蟲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開花,如牽牛花而白色。結實大如巨棗,長寸余,殼內有子片,輕虛如榆莢、葵實之狀,老則殼裂,隨風飄揚。
白話文:
白色桐冬凝結像種子,其實是明年花朵和果實的房室,並非種子。岡桐就是油桐,果核很大,含有油脂。這種說法,與陶氏的說法相反。以現在的詢問訪問,有正有反,互相矛盾。實際上,白桐就是泡桐。桐樹葉子很大,直徑可達一尺,非常容易生長。樹皮顏色粗糙呈白色,材質輕盈虛軟,不會有蟲蛀,用來製作器物、房屋柱子都非常好。桐樹在二月開花,花朵像牽牛花,是白色的。結出的果實像大棗那樣大,長度一寸多,果殼內有扁平的果核,輕盈虛軟,像榆莢、葵實一樣,老的果殼會裂開,隨風飄揚。
其花紫色者名岡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無實者。按:陳翥《桐譜》,分別白桐、岡桐甚明。云:白花桐,紋理粗而體性慢,喜生朝陽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葉圓大而尖長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後葉。花白色,花心微紅。
白話文:
這種花朵為紫色的,叫岡桐。荏桐就是油桐。青桐就是梧桐中沒有果實的這一類。註:陳翥在《桐譜》中,將白桐、岡桐分別得非常清楚。他說:白花桐,紋路粗糙,生長緩慢,喜歡生長朝陽的地方。從子而生的,一年可以長到三、四尺高;從根而生的,可以長到五、七尺高。它的葉子圓大,而且尖長有角,光滑而柔軟。先開花後長葉。花為白色,花心微微發紅。
其實大二、三寸,內為兩房,房內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紋理細而體性堅,亦生朝陽之地,不如白桐易長。其葉三角而圓,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後葉,花色紫。其實亦同白桐而微尖,狀如訶子而黏,房中肉黃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葉小異,體性堅、慢不同爾。
白話文:
一般兩到三寸大的桐花果,裡面有兩格,格裡有肉,肉上有薄膜狀的果子。紫花桐的樹皮紋路細緻,樹體堅硬,也生長在朝陽的地方,但它不如白桐容易生長。它的葉子是三角形偏圓形,比白桐葉大,顏色是青綠色且有很多毛,摸起來較硬,稍微偏紅色。它也是先開花後長葉,花朵是紫色的。它的果子也和白桐的一樣,但稍微尖一點,形狀像訶子而有黏性,果肉是黃色的。兩種桐樹的樹皮顏色都一樣,但花、葉稍微不同,樹體堅硬程度也不同。
亦有冬月復花者。
桐葉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惡蝕瘡著陰(《本經》)。
消腫毒,生髮(時珍)。
【附方】新四。
手足腫浮:桐葉煮汁漬之,並飲少許。或加小豆,尤妙。(《聖惠方》)
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醫林正宗》)
發落不生: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則長。(《肘後方》)。
發白染黑:經霜桐葉及子,多收搗碎,以甑蒸之,生布絞汁,沐頭。(《普濟方》)
木皮
白話文:
冬青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治療皮膚潰爛傷口(《本經》)。
消腫化毒,促進頭髮生長(時珍)。
搭配方劑:新四。
手腳腫脹:冬青葉煮水浸泡患處,並少量飲用。或加入紅豆,效果更佳。(《聖惠方》)
背部生出如盤子大的癰疽,發出惡臭無法靠近:冬青葉用醋蒸過後敷在患處。退燒止痛,逐漸生出新肉,癒合傷口,是極驗祕方。(《醫林正宗》)
頭髮脫落不生:冬青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用米泔水煮五、六次後,濾去渣滓。每天用來洗頭,可以促進頭髮生長。(《肘後方》)
白髮染黑:把過冬的冬青葉和果實收集起來,搗碎後用蒸籠蒸熟,用生布絞出汁液,拿來洗頭。(《普濟方》)
【主治】五痔,殺三蟲(《本經》)。療奔豚氣病(《別錄》)。五淋。沐發,去頭風,生髮滋潤(甄權)。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塗之(時珍)。
白話文:
主治:
- 痔瘡
- 殺死寄生在人體內的三種寄生蟲(《本經》)
- 治療奔豚氣病(《別錄》)
- 五種淋病
- 洗頭,去除頭痛,生髮滋潤(甄權)
- 治療惡瘡,小兒丹毒,將其煎成汁液塗抹患處(時珍)
【附方】新三。
腫從腳起:削桐木煮汁,漬之,並飲少許。(《肘後方》)。
白話文:
腫脹從腳部開始:削取梧桐樹木煮成汁液,將腳浸泡其中,並少量飲用。(出自《肘後備急方》)
傷寒發狂:六、七日熱極狂言,見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擘斷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頓服。當吐下青黃汁數升,即瘥。(《肘後方》)
白話文:
傷寒發狂:六、七天後,高燒不退,胡言亂語,見到鬼魅,想要逃走。取桐皮(削去黑色的外皮,折斷成四英寸長)一束,用五合酒,一升水煮成半升,去渣滓後頓服。服用後應該會吐下青黃色的汁液數升,即可以痊癒。(出自《肘後方》)
跌撲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集簡方》)
花
【主治】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
【附方】新一。
白話文:
跌撲傷損:
- 水桐樹皮:去掉青皮,留下白皮,用醋炒過後搗碎敷上。
豬瘡:
- 使用水桐樹皮的新皮。
- 飼養的豬,體重可增加三倍。
其他:
- 另附一個方子:使用新鮮的水桐樹皮。
眼見諸物:禽蟲飛走,乃肝膽之疾。青桐子花、酸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煎和滓,日三服。(《經驗良方》)
白話文:
眼睛看到各種東西:禽鳥昆蟲飛來飛去,是肝臟和膽臟有疾病。青桐子花、酸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連渣吞服,每天服用三次。(《經驗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