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5)

1. 椿樗

(《唐本草》)

【校正】併入《嘉祐》椿莢。

【釋名】香者名椿(《集韻》作櫄,《夏書》作杶,《左傳》作橁),臭者名樗(音醜居切。亦作㯉),山樗名栲(音考)、虎目樹(《拾遺》)、大眼桐。

時珍曰:椿樗易長而多壽考,故有椿、栲之稱。《莊子》言「大椿以八千歲為春秋」是矣。椿香而樗臭,故椿字又作櫄,其氣熏也。㯉字從虖,其氣臭,人呵嘑之也。樗亦椿音之轉爾。藏器曰:俗呼椿為豬椿,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呼為虎目樹,亦名虎眼。謂葉脫處有痕,如虎之眼目,又如樗蒱子,故得此名。

【集解】恭曰:椿、樗二樹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實為別也。

頌曰:二木南北皆有之。形干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並採無時。樗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者。《爾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

亦類漆樹。俗語云:櫄、樗、栲、漆,相似如一。陸機《詩疏》云:山樗與田樗無異,葉差狹爾。吳人以葉為茗。

宗奭曰: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世以無花而木身大,其干端直者為椿,椿木用葉。其有花、莢而木身小,干多迂矮者為樗,樗用根及莢、葉。又虫部有樗雞,不言椿雞,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古人命名其義甚明。禹錫曰: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

其莢夏月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呼樗莢為椿莢爾。時珍曰:椿、樗、栲,乃一木三種也。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歉年人或採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虛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以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堅實,可入棟梁也。

【氣味】苦,溫,有小毒。

詵曰:椿芽多食動風,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絡也。時珍曰:椿葉無毒,樗葉有小毒。

【主治】煮水,洗瘡疥風疽。樗木根、葉尤良(《唐本》)。白禿不生髮,取椿、桃、楸葉心搗汁,頻塗之(時珍)。嫩芽瀹食,消風祛毒《生生編》。

白皮及根皮

【修治】斅曰:凡使椿根,不近西頭者為上。採出拌生蔥蒸半日,銼細,以袋盛掛屋南畔,陰乾用。

時珍曰:椿、樗木皮、根皮,並刮去粗皮,陰乾,臨時切焙入用。

【氣味】苦,溫,無毒。

權曰:微熱。

震亨曰:涼而燥。

藏器曰:樗根有小毒。

時珍曰:樗根制硫黃、砒石、黃金。

【主治】疳䘌,樗根尤良(《唐本》)。去口鼻疳蟲,殺蛔蟲疥䘌,鬼疰傳屍,蠱毒下血,及赤白久痢(藏器)。得地榆,止疳痢(蕭炳)。止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住,腸滑瀉,縮小便。蜜炙用(大明)。利溺澀(雷斅)。治赤白濁,赤白帶,濕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肺胃陳積之痰(震亨)。

【發明】詵曰: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並赤帶下。宜取東引細椿根一大握洗淨,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斷。小兒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兩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葉功用皆同。震亨曰: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

凡濕熱為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症,無不用之,有燥下濕及去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濕實腸之力。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見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也。時珍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

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正如茯苓、芍藥,赤、白頗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瘡腫下藥,用樗皮以無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數行,是其驗矣。

故陳藏器言樗皮有小毒,蓋有所試也。宗奭曰:洛陽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畜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無膿。如此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減肌瘦。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即注泄食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

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人教服人參散,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米飲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

【附方】舊六,新十一。

去鬼氣:樗根皮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絞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之。(陳藏器《本草》)

小兒疳疾:椿白皮(曬乾)二兩為末,以粟米淘淨研濃汁和,丸梧桐子大。十歲三、四丸,米飲下,量人加減。仍以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內,三度良。(《子母秘錄》)

小兒疳痢困重者:用樗白皮搗粉,以水和棗作大餛飩子。日曬少時,又搗,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忌油膩、熱面、毒物。又方:用樗根濃汁一蜆殼,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如神。

大人亦宜。(《外臺秘要》)休息痢疾,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東垣《脾胃論》:用椿根白皮、訶黎勒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唐瑤《經驗方》:用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焙為末。每一兩加木香二錢,粳米飯為丸。

每服一錢二分,空腹米飲下。水穀下利及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兼腰痛: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捻作餛飩如皂子大,水煮熟。每日空心服十枚。並無禁忌,神良。(劉禹錫《傳信方》)下利清血,腹中刺痛:椿根白皮洗刮曬研,醋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

一加蒼朮、枳殼減半。(《經驗方》)臟毒下痢赤白:用香椿洗刮取皮,曬乾為末。飲下一錢,立效。(《經驗方》)。臟毒下血:溫白丸:用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曬研,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淡酒服五十丸,或酒糊丸亦可。(《儒門事親》)下血經年:樗根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入酒半盞服。

或作丸服。虛者加人參等分。即虎眼樹。(《仁存方》)血痢下血:臘月,日未出時,取背陰地北引樗根皮,東流水洗淨,掛風處陰乾為末。每二兩入寒食麵一兩,新汲水丸梧子大,陰乾。每服三十丸,水煮滾,傾出,溫水送下。忌見日,則無效。名如神丸。(《普濟方》)脾毒腸風:因營衛虛弱,風氣襲之,熱氣乘之,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

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乾)四兩,蒼朮(米泔浸焙)、枳殼(麩炒)各一兩,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本事方》)產後腸脫不能收拾者:樗枝(取皮焙乾)一握,水五升,連根蔥五莖,漢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滓傾盆內。乘熱熏洗,冷則再熱,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後睡少時。

忌鹽、鮓、醬面、發風毒物,及用心勞力等事。年深者亦治之。(《婦人良方》)女人白帶:椿根白皮、滑石等分。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白湯下一百丸。又方:椿根白皮一兩半,乾薑(炒黑)、白芍藥(炒黑)、黃柏(炒黑)各二錢,為末。如上法丸服。(丹溪方)男子白濁:方同上。

【釋名】鳳眼草(象形)。

【主治】大便下血(《嘉祐》)。

【附方】新四。

腸風瀉血:椿莢半生半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方》)

誤吞魚刺:《生生編》:用椿樹子燒研,酒服二錢。《保壽堂方》:用香椿樹子(陰乾)半碗,擂碎,熱酒沖服,良久連骨吐出。洗頭明目:用鳳眼草(即椿樹上叢生莢也),燒灰淋水洗頭,經一年眼如童子。加椿皮灰尤佳。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四日、四月五日、五月二日、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衛生易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