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序例第二卷 (14)
序例第二卷 (14)
1.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諸痢腹痛(下後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佐之;先痢後便,黃柏為君,地榆佐之;先便後痢,黃芩為君,當歸佐之;裡急,硝、黃下之;後重,加木香、藿香、檳榔和之;腹痛用芍藥;惡寒加桂;惡熱加黃芩;不痛芍藥減半。),水瀉不止(須用白朮、茯苓為君,芍藥、甘草佐之。
穀不化,加防風。),小便黃澀(黃柏、澤瀉。),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心煩口渴(乾薑、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葛根。),小便餘瀝(黃柏、杜仲。),莖中刺痛(生甘草梢。),肌熱有痰(須用黃芩。),虛熱有汗(須用黃耆、地骨皮、知母。
),虛熱無汗(用牡丹皮、地骨皮。),潮熱有時(黃芩。午加黃連;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當歸。)自汗盜汗(須用黃耆、麻黃根。),驚悸恍惚(須用茯神。),一切氣痛(調胃,香附、木香;破滯氣,青皮、枳殼;泄氣,牽牛、蘿蔔子;助氣,木香、藿香;補氣,人參、黃耆;冷氣,草蔻、丁香。
一切血痛,活血補血,當歸、阿膠、川芎、甘草;涼血,生地黃;破血,桃仁、紅花、蘇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止血,發灰,棕灰。),上部見血(須用防風、牡丹皮、剪草、天麥門冬為使。),中部見血(須用黃連、芍藥為使。),下部見血(須用地榆為之使。),新血紅色(生地黃、炒梔子。
),陳血瘀色(熟地黃。),諸瘡痛甚(苦寒為君,黃芩、黃連;佐以甘草,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十二經皆用連翹;知母、生地黃酒洗為用;參、耆、甘草、當歸,瀉心火,助元氣,止痛;解結,用連翹、當歸、藁本;活血去血,用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沉病在裡,宜加大黃利之;脈浮為表,宜行經,芩、連、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自腰以上至頭者,加枳殼引至瘡所;加鼠黏子,出毒消腫;加肉桂,入心引血化膿;堅不潰者,加王瓜根、黃藥子、三稜、莪朮、昆布。
),上身有瘡(須用黃芩、防風、羌活、桔梗;上截黃連;下身黃柏、知母、防風,用酒水各半煎。引藥入瘡,用皂角針。),下部痔漏(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佐之,詳證加減。婦人胎前有病,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發熱及肌熱者,芩、連、參、耆。腹痛者,白芍、甘草。
),產後諸病(忌柴胡、黃連、芍藥。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參;腹脹去甘草;血痛加當歸、桃仁。),小兒驚搐(與破傷風同。),心熱(搖頭咬牙額黃,黃連、甘草、導赤散。),肝熱(目眩,柴胡、防風、甘草、瀉青丸。),脾熱(鼻上紅,瀉黃散。),肺熱(右腮紅,瀉白散。
白話文: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各種痢疾腹痛:下痢加白芍、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藥;先痢後便,黃柏為主藥,地榆為輔藥;先便後痢,黃芩為主藥,當歸為輔藥;裡急後重,用硝石、黃連瀉下;後重加木香、藿香、檳榔;腹痛用芍藥;惡寒加桂枝;惡熱加黃芩;不痛則芍藥減半。
水瀉不止:白朮、茯苓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藥;穀物不消化,加防風。
小便黃澀:黃柏、澤瀉。
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藥。
心煩口渴:乾薑、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忌半夏、葛根。
小便餘瀝:黃柏、杜仲。
尿道刺痛:生甘草梢。
肌膚發熱有痰:黃芩。
虛熱多汗:黃耆、地骨皮、知母。
虛熱無汗:牡丹皮、地骨皮。
潮熱時發:黃芩;中午加黃連;下午加石膏;傍晚加柴胡;晚上七點加升麻;上午七點和下午七點加羌活;夜間加當歸。
自汗盜汗:黃耆、麻黃根。
驚悸恍惚:茯神。
各種氣痛:調理脾胃,用香附、木香;破除氣滯,用青皮、枳殼;瀉氣,用牽牛子、蘿蔔子;助氣,用木香、藿香;補氣,用人參、黃耆;寒邪入侵,用草蔻、丁香。
各種血痛:活血補血,用當歸、阿膠、川芎、甘草;涼血,用生地黃;破血,用桃仁、紅花、蘇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止血,用頭髮灰、棕櫚灰。
上部出血:防風、牡丹皮為主藥,剪草、天麥門冬為輔藥。
中部出血:黃連、芍藥為輔藥。
下部出血:地榆為輔藥。
新出血鮮紅色:生地黃、炒梔子。
陳舊瘀血暗色:熟地黃。
各種瘡瘍疼痛劇烈:苦寒藥為主藥,如黃芩、黃連;輔以甘草,並根據部位選用根或梢,以及引經藥物。十二經皆可用連翹;知母、生地黃用酒水洗淨後使用;人參、黃耆、甘草、當歸,瀉心火,助元氣,止痛;解結,用連翹、當歸、藁本;活血去瘀,用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沉則病在裡,宜加大黃瀉下;脈浮則病在表,宜疏通經絡,用黃芩、黃連、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從腰部以上到頭部的瘡瘍,加枳殼引藥至患處;加鼠黏子,消腫解毒;加肉桂,引血至心臟,促進膿瘍形成;堅硬不潰者,加王瓜根、黃藥子、三稜、莪朮、昆布。
上半身瘡瘍:黃芩、防風、羌活、桔梗;上部加黃連;下部加黃柏、知母、防風,用酒水各半煎服。引藥入瘡,用皂角刺。
下半身痔漏: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
婦女孕期疾病:先用黃芩、白朮安胎,再用治療疾病的藥物;發熱及肌膚發熱者,用黃芩、黃連、人參、黃耆;腹痛者,用白芍、甘草。
產後各種疾病:忌用柴胡、黃連、芍藥。口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參;腹脹去甘草;血痛加當歸、桃仁。
小兒驚搐:與破傷風治療相同。
心熱:搖頭、咬牙、額頭發黃,用黃連、甘草、導赤散。
肝熱:頭暈目眩,用柴胡、防風、甘草、瀉青丸。
脾熱:鼻樑發紅,用瀉黃散。
肺熱:右臉頰發紅,用瀉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