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24)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24)

1. 蘆薈

(宋《開寶》)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奴會(《開寶》)、訥會(《拾遺》)、象膽。

時珍曰:名義未詳。

藏器曰:俗呼為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集解】珣曰:蘆薈生波斯國。狀似黑餳,乃樹脂也。

頌曰:今惟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淚而成。採之不拘時月。

白話文:

【校正】從草部移動到這裡。

【釋名】奴會(《開寶》)、訥會(《拾遺》)、象膽

李時珍說:這個名稱的具體由來還不清楚。

龔延齡說:民間俗稱它為「象膽」,因為它的味道苦得像膽汁一樣。

【集解】陶弘景說:蘆薈生長在波斯國。它的外形看起來像黑色的麵包,是一種樹脂。

蘇頌說:現在只有廣州纔有產的蘆薈。它的植株生長在山野中,它的汁液流出後會凝結硬化。採收的時間不限於特定的時節。

時珍曰:蘆薈原在草部。《藥譜》及《圖經》所狀,皆言是木脂。而《一統志》云:爪哇、三佛齊諸國所出者,乃草屬,狀如鱟尾,採之以玉器搗成膏。與前說不同,何哉?豈亦木質草形乎?

【氣味】苦,寒,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蘆薈原先是在草部。《藥譜》和《圖經》所描述的,都說它是樹脂。而《一統志》說:爪哇、三佛齊等國家出產的,是草本植物,像馬蹄蟹的尾巴,用玉石器具搗成膏狀。與前兩種說法不同,為什麼呢?難道也是木質草形嗎?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瘻,解巴豆毒(《開寶》)。主小兒諸疳熱(李珣)。單用,殺疳蛔。吹鼻,殺腦疳,除鼻癢(甄權)。研末,敷䘌齒甚妙。治濕癬出黃汁(蘇頌)。

白話文:

【主治】治療因發炎而引起的煩躁悶熱感,消除胸膈間的熱氣,明目鎮心,治療小兒癲癇驚風,治療五疳,殺死三蟲以及痔瘡瘺瘻,解巴豆毒(《開寶本草》)。主治小兒各種疳熱(李珣)。單獨使用,殺死疳蛔。吹入鼻中,殺死腦疳,消除鼻癢(甄權)。研磨成粉末,敷在爛掉的牙齒上非常有效。治療因濕癬引起的黃色汁液(蘇頌)。

【發明】時珍曰:蘆薈,乃厥陰經藥也,其功專於殺蟲清熱。以上諸病,皆熱與蟲所生故也。頌曰: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癬,初在頸項間,後延上左耳,遂成濕瘡浸淫。用斑蝥、狗膽、桃根諸藥,徒令蜇䘌,其瘡轉盛。偶於楚州,賣藥人教用蘆薈一兩,炙甘草半兩,研末,先以溫漿水洗癬,拭淨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

白話文:

【註解】李時珍說:蘆薈是厥陰經的藥物,它具有殺蟲清熱的功效。上面所說的各種疾病,都是熱毒和蟲子引起的。

【頌詞】唐代劉禹錫在《傳信方》中說:我年輕時曾患有癬,最初は長在頸部和耳朵之間,後來蔓延到左耳,變成濕瘡,擴散得很厲害。我使用了斑蝥、狗膽、桃根等各種藥物,但都讓我的皮膚感到灼痛和刺癢,而且瘡口更加嚴重了。偶然在楚州,一個賣藥的人教我使用蘆薈一兩,炙甘草半兩,研成粉末,先用溫熱的漿水清洗癬,擦乾淨後敷上藥粉,立刻就乾了,很快就好了。這真是神奇啊!

【附方】新一。

小兒脾疳:蘆薈、使君子等分,為末。每米飲服一、二錢。(《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附方 一

小兒脾疳:

蘆薈、使君子各等分,研成粉末。每次用米湯送服一、二錢。(出自《衛生易簡方》)

2. 胡桐淚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胡桐鹼(《綱目》)、胡桐律。

珣曰:胡桐淚,是胡桐樹脂也,故名淚。作律字者非也,律、淚聲訛爾。

白話文:

校正 從草部更正移入此部。

解釋 胡桐鹼(《綱目》)、胡桐律。

珣說:胡桐淚,是胡桐樹脂,因此得名為淚。寫成律字的是錯的,律、淚這兩個字的發音是相近造成的誤解。

時珍曰:《西域傳》云:車師國多胡桐。顏師古注云:胡桐似桐,不似桑,故名胡桐。蟲食其樹而汁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其入土石成塊如滷鹼者,為胡桐鹼(音減)。或云:律當作瀝,非訛也,猶松脂名瀝青之義。亦通。

白話文:

李時珍說:《西域傳》記載:車師國有很多胡桐。顏師古注釋說:胡桐類似桐樹,但又不像桑樹,所以叫胡桐。蟲子蛀食它的樹木然後汁液流出,在民間俗稱為胡桐淚,是因為這個汁液像眼淚。而汁液滲入到土壤或岩石裡,凝結成塊類似鹼土的東西,就叫做胡桐鹼。也有人說律字應該是瀝字,這不是錯的,就如同松脂的名字叫瀝青一樣。這兩種說法都可以。

【集解】恭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云是胡桐樹脂淪入土石鹼鹵地者。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保升曰:涼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其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薑石,極鹹苦,得水便消,若礬石、硝石之類。

白話文:

[集解] 恭說:胡桐淚,產自肅州以西的平原和山谷中。外形像黃礬,但堅硬結實。夾雜著腐朽木頭的,據說那是胡桐的樹脂流入泥土、鹼地而形成的。它的樹木高大,樹皮和葉子類似白楊、青桐、桑樹之類,所以叫做胡桐木,可以製成器具。保升說:涼州以西有這種樹。剛長出來時像柳樹,長大後像桑樹、梧桐樹。它的汁液流到地下,與泥土和石頭混合在一起,形狀像薑石,非常苦鹹,遇到水就溶解,像礬石、硝石之類。

冬月採之。大明曰:此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惟用石律,石上採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頌曰:今西番亦有商人貨之。時珍曰:木淚乃樹脂流出者,其狀如膏油。石淚乃脂入土石間者,其狀成塊,以其得滷斥之氣,故入藥為勝。

【氣味】咸、苦,大寒,無毒。

恭曰:伏砒石。可為金銀焊藥。

白話文:

在冬月採收木律和石律。大明說:這兩種有分別,木律不能入藥;只能用石律,石律從石頭上採集,形狀像小石片,黃土色的為上品。頌曰:現在西番也有商人販賣這種東西。時珍說:木淚是樹脂流出來的,它的樣子像膏油。石淚是樹脂流入泥土和石頭的縫隙中,它的樣子是成塊狀的,因為它得到了滷斥之氣,所以藥效比較好。

**氣味:**鹹、苦,性大寒,無毒。

**註解:**恭曰:伏砒石。可作為金銀焊接的藥材。

【主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唐本》)。主風蟲牙齒痛,殺火毒、面毒(大明)。風疳䘌齒,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多服令人吐(李珣,瘰癧非此不能除(元素)。咽喉熱痛,水磨掃之,取涎(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效】

  1. 治療大毒熱、心腹煩滿。將它與水混合服用,引起嘔吐。牛馬得急性黃汗或黑汗症,將它磨成粉,加水調勻,灌服三、二兩,立即使馬牛康復(《唐本》)。

  2. 治療牙齒疼痛和風毒引起的面部毒瘡(大明)。

  3. 治療風疳和齒肉腫痛,骨槽風勞。它能使一切物質變軟。過量服用它會引起嘔吐(李珣)。它能治療瘰癧,其他藥物不能代替它(元素)。

  4. 治療咽喉熱痛。將它磨成粉,用水調勻,塗在咽喉處,然後取下涎液(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多用,為最要之物。

時珍曰:石淚入地受滷氣,故其性寒能除熱,其味鹹能入骨軟堅。

【附方】新六。

濕熱牙疼,喜吸風:胡桐淚,入麝香摻之。

牙疼出血:胡桐淚半兩,研末。夜夜貼之。或入麝香少許。(《聖惠方》)

走馬牙疳:胡桐鹼、黃丹等分為末,摻之。(《醫林集要》)

白話文:

發明頌曰:古代藥方很少使用胡桐淚。現在治療口齒疾病的家庭很多都使用胡桐淚,是治療口齒疾病中最重要的藥物。

李時珍說:胡桐淚流入地中後吸收了鹽鹵之氣,所以它的性質寒,可以清除熱氣;它的味道鹹,可以滲入骨頭軟化堅硬之物。

附方六個:

**濕熱牙疼,喜歡吸風:**胡桐淚,加入麝香混合後使用。

**牙疼出血:**胡桐淚半兩,研成細末。每晚貼於牙齒上。或者加入少許麝香。(《聖惠方》)

**走馬牙疳:**胡桐鹼、黃丹等分成細末,混合後使用。(《醫林集要》)

牙疳宣露,膿血臭氣者:胡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錢,煎水熱漱。又方:胡桐淚、葶藶等分。研摻。(《聖惠方》)

牙齒蠹黑:乃腎虛也。胡桐淚一兩,丹砂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摻之。(《聖濟總錄》)

白話文:

牙齒流血、膿血惡臭:用梧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次服用五錢,用煎煮的水趁熱漱口。另一種方法:研磨梧桐淚和葶藶,混合均勻,然後用來敷抹患處。(出自《聖惠方》)

牙齒腐爛變黑:這是腎虛的原因。使用梧桐樹的汁液一兩、硃砂半兩、麝香一分,研磨成粉末,用來填補牙齒。(《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