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23)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23)

1. 阿魏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阿虞(《綱目》)、熏渠(《唐本》)、哈昔泥。

時珍曰:夷人自稱曰阿,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

白話文:

【更正】從草部移入此部。

【名稱】阿虞(《綱目》)、燻渠(《唐本》)、哈昔泥。

李時珍說:夷族人自稱「阿」,此物味道極其臭,是「阿」所害怕的。

波斯國呼為阿虞,天竺國呼為形虞,《涅槃經》謂之央匱。蒙古人謂之哈昔泥,元時食用以和料。其根名穩展,云淹羊肉甚香美,功同阿魏。見《飲膳正要》。

白話文:

波斯國的人稱它為阿虞,天竺國的人稱它為形虞,《涅槃經》中稱它為央匱。蒙古人稱它為哈昔泥,元朝時把它當做烹飪配料。它的根名叫穩展,據說用它來醃製羊肉,羊肉會特別香美,功效與阿魏相同。這些記載都可以在《飲膳正要》中找到。

【集解】恭曰:阿魏生西番及崑崙。苗葉根莖酷似白芷,搗根汁,日、煎作餅者為上。截根穿曝乾者為次。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又婆羅門云:熏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曝之如膠,或截根曬乾,並極臭。西國持咒人禁食之。常食用之,云去臭氣。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蠜也。

白話文:

【集解】恭說:阿魏生長在西番和崑崙。它的苗葉根莖都與白芷十分相似,將根搗出汁液,在太陽下曬乾,再做成餅的是上等的阿魏。截斷它的根部曬乾的是次等的阿魏。阿魏的氣味極其臭,但卻能去除臭味,也是一種奇特的東西。婆羅門又說:燻渠就是阿魏,取其根汁曬乾如膠,或將根切斷曬乾,都極其臭。西國的咒術師禁止進食阿魏。經常食用阿魏,據說可以去除臭氣。戎人非常重視阿魏,就像中原人重視胡椒,巴人重視負蠜一樣。

珣曰:按:《廣志》云:生崑崙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雲南長河中亦有,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

白話文:

珣教授說:據《廣志》記載:沒藥產於崑崙國。它是樹木的汁液,像桃膠一樣。黑色的沒藥不好,黃色蓬鬆的是上品。雲南長江中也有沒藥,味道和從國外進口的沒藥差不多,只是沒有黃色。

頌曰:今惟廣州有之,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與蘇恭所說不同。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國及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木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摩伽陀僧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釀而成。

白話文:

頌曰:現在只有廣州纔有阿魏,有人說它是木膏液滴落釀造而成的,與蘇恭的說法不一樣。

《酉陽雜俎》中記載:阿魏木生長在波斯國和伽闍那國,相當於北天竺(印度北方)。樹木高達八、九尺,樹皮顏色青黃。三月生葉,葉子形狀像老鼠耳朵。沒有花和果實。折斷樹枝,會流出飴糖般的汁液,久而久之凝固堅硬,就成為了阿魏。摩伽陀僧人說:將汁液和米、豆屑混合釀造而成。

其說與廣州所生者相近。承曰:阿魏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種之,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但無汁膏爾。時珍曰:阿魏有草、木二種。草者出西域,可曬可煎,蘇恭所說是也。木者出南番,取其脂汁,李珣、蘇頌、陳承所說是也。按:《一統志》所載有此二種。云出火州及沙鹿、海牙國者,草高尺許,根株獨立,枝葉如蓋,臭氣逼人,生取其汁熬作膏,名阿魏。出三佛齊及暹邏國者,樹不甚高,土人納竹筒於樹內,脂滿其中,冬月破筒取之。

白話文:

蘇恭的說法與廣州出產的阿魏相似。李珣說:阿魏屬於木部。現在浙江也有許多人家種植阿魏,其枝葉的香味與西域的阿魏相同,但香味較淡,且沒有汁液。李時珍說:阿魏有草、木兩種。草阿魏出產於西域,可以曬乾或煎煮,蘇恭所說的就是草阿魏。木阿魏則出產於南番,取它的樹脂作為藥材,李珣、蘇頌、陳承所說的都是木阿魏。根據《一統志》的記載,阿魏有兩種。一種出產於火州、沙鹿和海牙國,這種阿魏是一種草本植物,高約一尺,根莖獨立,枝葉茂盛,氣味刺鼻,人們採集它的汁液熬成膏狀,稱為阿魏。另一種出產於三佛齊和暹邏國,這種阿魏生長在一種不高大的樹上,人們在樹內插入竹筒,讓樹脂流入其中,到了冬天再把竹筒打破,取出樹脂。

或云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採時,以羊繫於樹下,自遠射之。脂之毒著羊,羊斃即為阿魏。觀此,則其有二種明矣。蓋其樹低小如枸杞、牡荊之類,西南風土不同,故或如草如木也。系羊射脂之說,俗亦相傳,但無實據。諺云:黃芩無假,阿魏無真。以其多偽也。劉純詩云: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乃為珍。

白話文:

也有人說阿魏的脂液毒性很大,人們不敢靠近。每次採集時,都會把羊綁在樹下,然後從遠處射殺牠。阿魏的毒性會使羊中毒斃命,而死的羊就會變成阿魏。根據這種說法,阿魏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其樹木低矮,類似枸杞或牡荊之類。由於西南地區的風土不同,因此阿魏有的像草,有的像木頭。關於用羊牽引射取阿魏的說法,民間也有流傳,但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俗話說:「黃芩沒有假貨,阿魏沒有真貨。」以其常有假貨。劉純的詩說:「阿魏沒有真貨卻有真貨,氣味腥臭卻能治臭病,實在是珍貴的藥材。」

炳曰:人多言煎蒜白為假者。斅曰:驗法有三:第一,以半銖安熟銅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處白如銀,永無赤色;第二將一銖置於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鮮血色;第三將一銖安於柚樹上,樹立干,便是真者。凡用,乳缽研細,熱酒器上裛,過入藥。

白話文:

炳說:許多人都說用大蒜製成的蒜白都是假的。斅說:要辨別真假有三種方法:第一,將少許蒜白粉末放在乾淨的銅器中放置一宿,第二天黎明時觀察蒜白粉末粘有阿魏的地方,如果是白色如銀,並且永遠不會變成紅色,則為真品;第二,將少許蒜白粉末浸泡在五斗草的自然汁液中一整夜,第二天黎明時觀察蒜白粉末,如果是鮮血的顏色,則為真品;第三,將少許蒜白粉末放在柚樹上,如果柚樹立刻枯萎,則為真品。無論哪種方法,都需將蒜白粉末研磨細膩,並在熱的酒器上研磨,然後再加入藥中。

【氣味】辛,平,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辛辣,性平,無毒。

【主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唐本》)。治風邪鬼疰,心腹中冷(李珣)。傳屍冷氣,闢瘟治瘧,主霍亂心腹痛,腎氣瘟瘴,御一切蕈、菜毒(大明)。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汪機)。消肉積(震亨)。

白話文:

【主治】殺死各種小蟲子,消除臭味,化解結塊,消除邪氣,去除邪鬼毒蟲。

治療由風寒邪氣引起的鬼病,腹中寒冷。

傳播屍體的寒氣,治療瘟疫和瘧疾,主治霍亂腹痛,腎臟瘟疫和瘴氣,治療各種毒蘑菇、蔬菜中毒。

解除因食用自死的牛、羊、馬等肉類引起的各種中毒症狀。

消除肉食積聚。

【發明】炳曰:阿魏下細蟲,極效。

時珍曰:阿魏消肉積,殺小蟲,故能解毒辟邪,治瘧、痢、疳、勞、屍注、冷痛諸症。

白話文:

古籍:炳曰:阿魏用於驅除體內細蟲,效果極佳。

時珍說:阿魏可以消散身體腫塊,殺死小蟲子,因此能解毒驅邪,治療瘧疾、痢疾、疳病、勞病、屍毒、冷痛等疾病。

按:王璆《百一選方》云:夔州譚逵病瘧半年。故人竇藏叟授方: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瘧,惟用常山砒霜毒物,多有所損。此方平易,人所不知。《草窗》周密云:此方治瘧以無根水下,治痢以黃連木香湯下,瘧、痢亦多起於積滯故爾。

白話文:

王璆的《百一選方》中說:夔州的譚逵患瘧疾半年之久。他的老朋友竇藏叟教給他一個方子:用真阿魏、優質丹砂各一兩,研磨均勻,用米糊和在一起,丸成皁子大小。每次空腹時用人參湯送服一丸,立刻痊癒。世人治療瘧疾,只用常山、砒霜等有毒之物,多有損害。這個方子平易簡單,卻鮮為人知。《草窗》的周密說:這個方子用無根水送服治療瘧疾,用黃連、木香湯送服治療痢疾,瘧疾和痢疾多起於積滯,所以如此。

【附方】新十。

白話文:

【藥方】新十。

闢鬼除邪:阿魏棗許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安息香棗許。

白話文:

驅邪除鬼:把阿魏和紅棗研磨成細末,用牛奶或肉湯煎服五、六次。直到傍晚,用牛奶服安息香和紅棗,各一粒。

久者不過十日。忌一切菜。孫侍郎用之有效。(唐崔行功《纂要》)

惡疰腹痛不可忍者:阿魏末,熱酒服一、二錢,立止。(《永類鈐方》)

屍疰中惡:近死屍,惡氣入腹,終身不愈。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十天內不得康復。宜忌食各種蔬菜。孫侍郎曾用此法,效果顯著。(唐朝崔行功《纂要》)

**惡疰腹痛不可忍者:**阿魏末用熱酒送服一、二錢,立即可止痛。(《永類鈐方》)

**屍疰中惡:**接近死屍,使惡氣入腹,終生無法痊癒。

用阿魏三兩。每用二錢,拌麵裹作餛飩十餘枚,煮熟食之,日三。服至三、七日,永除。忌五辛、油物。(《聖惠方》)。

白話文:

用阿魏三兩。每次用二錢,混和麵粉包成十幾個餛飩,煮熟後食用,每天三次。服用三到七天,就能永遠根除。忌食五種辛辣食物和油膩食物。(《聖惠方》)。

㿗疝疼痛:敗精惡血,結在陰囊所致。用阿魏二兩(醋和蕎麥麵作餅裹之煨熟),大檳榔二枚鑽孔,溶乳香填滿,亦以蕎麵裹之煨熟,入硇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疝氣疼痛:是指敗精惡血,凝結在陰囊所引起的疼痛。用阿魏二兩(用醋和蕎麥麵作餅裹起來,煨熟),大檳榔二枚鑽孔,溶化乳香填滿,也用蕎麵裹著煨熟,加入研成粉末的硇砂一錢,研成粉末的赤芍藥一兩,把這些藥物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前,用酒送服三十丸。(出自危氏的《得效方》)。

小兒盤腸內吊,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總微論》)。

白話文:

小兒盤腸內吊,腹痛難忍:將阿魏打成粉末,大蒜半瓣烤熟研碎,和麻子大小的丸藥一起服用。每次用艾葉湯送服五丸。(《總微論》)

脾積結塊:雞子五個,阿魏五分,黃蠟一兩,同煎化,分作十服。每空心細嚼,溫水送下。諸物不忌,腹痛無妨。十日後大便下血,乃積化也。(《保壽堂經驗方》)。

白話文:

脾臟積塊結硬:雞蛋5個,阿魏5分,黃蠟1兩,一起煎化,分成10份。每次空腹細嚼,用溫水送服。沒有禁忌,腹痛不礙事。10天后大便下血,就是積塊消化了。(出自《保壽堂經驗方》)。

痞塊有積:阿魏五錢,五靈脂(炒煙盡)五錢,為末,以黃雄狗膽汁和,丸黍米大。空心唾津送下三十丸。忌羊肉、醋、面。(《扶壽精方》)。五噎膈氣:方同上。痎瘧寒熱:阿魏、胭脂各一豆大,研勻,以蒜膏和,覆虎口上,男左女右。(《聖濟總錄》)牙齒蟲痛:阿魏、臭黃等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棉裹一丸,隨左右插入耳中,立效。(《聖惠方》)

白話文:

痞塊有積:阿魏五錢,五靈脂(炒到冒煙)五錢,研成細粉,用黃雄狗膽汁和均,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唾液送服三十丸。忌食羊肉、醋、麵食。(《扶壽精方》)

五噎膈氣:藥方同上。

瘧疾寒熱:阿魏、胭脂各取一豆大小,研勻,用蒜膏和勻,貼於虎口上,男性貼左,女性貼右。(《聖濟總錄》)

牙齒蟲痛:阿魏、臭黃等分,研成細粉,糊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取一丸裹上棉花,塞入左右耳中,立竿見影。(《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