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47)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47)

1. 莎草、香附子

(《別錄》中品)

【釋名】雀頭香(《唐本》)、草附子(《圖經》)、水香稜(《圖經》)、水巴戟(《圖經》)、水莎(《圖經》)、侯莎(《爾雅》)、莎結(《圖經》)、夫須(《別錄》)、續根草(《圖經》)、地藾根(《圖經》)、地毛(《廣雅》)。

時珍曰:《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後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衰也。《爾雅》云:薃(音浩。)侯莎,其實緹是也。又云:苔,夫須也。苔乃笠名,賤夫所須也。

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上古謂之雀頭香。按《江表傳》云: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即此。其葉似三稜及巴戟,而生下濕地,故有水三稜、水巴戟之名。俗人呼為雷公頭。《金光明經》謂之月萃哆。《記事珠》謂之抱靈居士。

【集解】《別錄》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復用,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蓑,療體異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稜,合和香用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謹按:唐玄宗《天寶單方圖》,載水香稜功狀與此相類。雲水香稜原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稜,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之地藾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名三稜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採苗及花與根療病。

宗奭曰:香附子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

時珍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曝乾貨之。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注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不同。

如此則本草諸藥,亦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不收,安知異時不為要藥如香附者乎?

【修治】斅曰:凡採得陰乾,於石臼中搗之,切忌鐵器。

時珍曰:凡採得連苗曝乾,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時以水洗淨,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浸透,洗曬搗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鹽水浸,諸法各從本方,詳見於下。又稻草煮之,味不苦。

【氣味】甘,微寒,無毒。宗奭曰:苦。頌曰:《天寶單方》云:辛,微寒,無毒,性澀。

元素曰:甘、苦,微寒,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血中之氣藥也。

時珍曰:辛、微苦、甘,平。足厥陰、手少陽藥也。能兼行十二經,入脈氣分。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白話文:

莎草、香附子

莎草,古籍中有多種名稱,例如雀頭香、草附子、水香稜、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結、夫須、續根草、地藾根、地毛等。李時珍指出,《本經》只記載了莎草,未說明使用地上部分還是地下部分。後世主要使用其根,稱為香附子,而莎草之名反而不為人知了。莎草的莖葉可製成笠帽和雨衣,因其疏鬆不沾水而得名,字形也因此包含「草」和「沙」。莎草也用於製作蓑衣,因其垂下狀似孝服而另從「衰」字。古籍記載莎草的果實名為「緹」,其莖葉也曾被稱為「夫須」,意指平民百姓常用的笠帽材料。

香附子的根莖相連生長,可用於製香,故名香附子。古代也稱其為雀頭香,魏文帝曾向吳國索要雀頭香,指的就是它。香附子的葉子類似於三稜草和巴戟天,生長在潮濕地帶,因此也稱為水三稜、水巴戟。民間俗稱其為雷公頭。一些佛教經典也記載了香附子的名稱,例如《金光明經》中的「月萃哆」和《記事珠》中的「抱靈居士」。

莎草生長在田野,二月和八月採收。古人多用其入詩,但醫藥用途已不常用。其根部,也就是香附子,各地均有分佈,莖葉形似三稜草,常用於製作香料。唐玄宗的《天寶單方圖》中記載的水香稜與香附子功用相近,水香稜的根部也稱作莎結或草附子。不同地區對香附子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如水莎、地藾根、續根草、水巴戟等。 香附子雖生於莎草根部,但根部不一定都有,其外皮薄而有裂紋,呈紫黑色,刮去皮後則呈白色。

莎草的葉子像老韭菜葉,但更硬,有光澤,葉脈凸起呈稜狀。五六月間抽出一根三稜中空的莖,莖端再次長出幾片葉子,開青色花,成穗狀,其中有細小的種子。根部有鬚根,鬚根下方結一到兩個果實,果實上長有細小的黑毛,大的果實像羊棗,兩端尖銳。採摘後要燒去毛,曬乾備用。香附子是當時常用的藥材,但陶弘景等古代醫家卻未詳細記載,說明古今藥物使用情況有所不同。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因為現在不常用某種藥材就否定其價值。

香附子的炮製方法:採收後陰乾,在石臼中搗碎,忌用鐵器。 採收時連根帶苗一起曬乾,用火燒去莖葉和毛,然後用水洗淨,在石頭上磨去皮,再用童子尿浸泡,清洗曬乾後搗碎使用。也可以生用、炒用或用酒、醋、鹽水浸泡,具體方法應根據藥方而定。用稻草煮過,則苦味會減輕。

香附子的氣味:甘,微寒,無毒;另有記載稱其味苦、辛,微寒,無毒,性澀;以及甘、苦,微寒,氣味厚重,屬陽中之陰,為血中之氣藥;辛、微苦、甘,平,入足厥陰、手少陽經,可行十二經,入脈氣分,與童子尿、醋、川芎、蒼朮等藥物配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