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46)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四卷 (46)

1. 荊三稜

【主治】老癖癥瘕,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開寶》)。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運(大明)。心膈痛,飲食不消(元素)。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好古)。下乳汁(時珍)。

【發明】好古曰:三稜色白屬金,破血中之氣,肝經血分藥也。三稜、莪朮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

志曰: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以為異物,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症癖也。

時珍曰:三稜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稜、莪朮,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

【附方】舊三,新五。

癥瘕鼓脹:三稜煎:用三稜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鍋中,重湯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痃癖氣塊:草三稜、荊三稜、石三稜、青橘皮、陳橘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服三十丸。(《奇效方》)痃癖不瘥,脅下硬如石。京三稜一兩(炮),川大黃一兩,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薑橘皮湯下一匙,以利下為度。(《聖惠方》)

小兒氣癖: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癇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錄》)

痞氣胸滿:口乾,肌瘦食減,或時壯熱。石三稜、京三稜、雞爪三稜(並炮),蓬莪朮三枚,檳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陳倉米一合(醋浸淘過),巴豆五十個(去皮,同青皮、倉米炒乾,去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三丸,日一服。(《聖濟總錄》)反胃噁心,藥食不下。

京三稜(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聖濟總錄》)

乳汁不下:京三稜三個,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為度,極妙。(《外臺秘要》)渾身燎泡,如棠梨狀,每個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復生,抽盡肌膚肉,即不可治。用荊三稜、蓬莪朮各五兩,為末,分三服,酒調連進愈。(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荊三稜

荊三稜主治婦女病症,例如經期不順、產後惡露不淨、腹痛、腫塊積聚等。也能治療氣脹、跌打損傷瘀血、消化不良等症狀。 它能通利肝經積血,治療瘡腫堅硬,並能催乳。

古人認為荊三稜色白屬金,能破除血氣,是治療肝經血瘀的藥物。 它與莪朮合用,能治療堅硬的腫塊,如同用刀削去堅硬之物一般。

相傳古人曾因患症瘕而死,剖腹後發現病塊堅硬如石,呈現五色紋理,形狀奇特,被削成刀柄狀。後來有人用刀削荊三稜,發現刀柄部分溶解成水,才意識到此藥能治療症瘕。

荊三稜能破氣散結,藥效類似香附,但藥性較峻猛,不宜久服。 古籍記載,有人用荊三稜和莪朮治療症瘕腹脹,服藥後排出黑色物體,如魚一般,病症痊癒。

古方中,荊三稜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治療各種病症,例如癥瘕鼓脹、氣塊、小兒氣癖、痞氣胸滿、反胃噁心以及乳汁不下等。 甚至有古方記載使用荊三稜治療一種奇特的皮膚病,病灶如棠梨狀,伴隨石片樣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