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14)
木部第三十四卷 (14)
1. 烏藥
(宋《開寶》)
【釋名】旁其(《拾遺》)、鰟魮(《綱目》)、矮樟。
時珍曰:烏以色名。其葉狀似鰟魮鯽魚,故俗呼為鰟魮樹。《拾遺》作旁其,方音訛也。南人亦呼為矮樟,其氣似樟也。
【集解】藏器曰: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採根。其直根者不堪用。頌曰:今台州、雷州、衡州皆有之,以天台者為勝。木似茶檟,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面青背白,有紋。
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有極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以八月採。根如車轂紋、形如連珠者佳。
或云:天台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承曰:世稱天台者為勝。今比之洪州、衡州者,天台香味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時珍曰: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
根
【氣味】辛,溫,無毒。
好古曰:氣厚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
【主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藏器)。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大明)。理元氣(好古)。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時珍)。
【發明】宗奭曰:烏藥性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服,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時珍曰: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證,用烏藥順氣散者,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升,瀉中帶補也。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磨濃汁七分,合煎,細細嚥之。《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用同益智子等分為丸服者,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方見草部益智子下。
【附方】新十一。
烏沉湯:治一切氣,一切冷,補五臟,調中壯陽,暖腰膝,去邪氣,冷風麻痹,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風水毒腫,吐瀉轉筋,症癖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天行瘴疫,婦人血氣痛。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爁)四兩,為末。
每服半錢,姜鹽湯空心點服。(《和劑局方》)一切氣痛:不拘男女,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台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男婦諸病:香烏散: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
每服一、二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瘧疾,乾薑、白鹽湯下;腹中有蟲,檳榔湯下;頭風虛腫,茶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下;婦人血海痛、男子疝氣,茴香湯下。(《乾坤秘韞》)。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
(孫天仁《集效方》)。腳氣掣痛:鄉村無藥。初發時即取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取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甚效。(《永類鈐方》)。血痢瀉血:烏藥,燒存性,研,陳米飯丸梧桐子大。
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方》)。氣厥頭痛:不拘多少,及產後頭痛。天台烏藥、川芎藭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產後,鐵錘燒紅淬酒調下。(《濟生方》)。咽喉閉痛:生烏藥(即矮樟根),以酸醋二盞,煎一盞,先噙後咽,吐出痰涎為愈。
(《經驗方》)。孕中有癰:洪州烏藥(軟白香辣者)五錢,水一盞,牛皮膠一片,同煎至七分,溫服。乃龔彥德方也。(《婦人良方》)。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集簡方》)
嫩葉
【主治】炙碾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藏器)。
【發明】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中,往往加烏藥葉也。
子
【主治】陰毒傷寒,腹痛欲死。取一合炒起黑煙,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汗出陽回即瘥(《斗門方》)。
【附錄】研藥,珣曰:生南海諸州小樹,葉如椒,根如烏藥而圓小。根味苦,溫,無毒。主霍亂,下痢赤白,中惡蠱毒,腹內不調者。銼,水煎服。
白話文:
[烏藥]
[名稱解釋]
烏藥又名旁其、鰟魮、矮樟。
李時珍說:因為它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稱為烏藥。它的葉子形狀像鰟魮這種鯽魚,所以民間俗稱它為鰟魮樹。《拾遺》這本書記載它叫旁其,是方言的訛音。南方人也叫它矮樟,是因為它的氣味像樟樹。
[產地與外觀]
陳藏器說:烏藥生長在嶺南地區,包含邕州、容州和江南一帶。它的樹長得像茶樹,高度約一丈多。葉子呈三叉狀,正面是青色,背面是白色。根部的形狀像山芍藥和烏樟,顏色是黑褐色,有像車輪紋路,橫向生長。在八月採根,直根沒有藥用價值。蘇頌說:現在台州、雷州、衡州等地都有烏藥,其中以天台產的品質最好。它的樹木像茶樹,高約五、七尺。葉子稍微圓而尖,正面是青色,背面是白色,有紋路。四、五月開黃白色的小花,六月結果。根部有非常大的,也很像釣樟的根。但根有兩種:嶺南產的顏色是黑褐色,質地堅硬;天台產的是白色,質地虛軟,都在八月採集。根部有像車輪紋路、形狀像連珠的品質最好。
有人說:天台產的烏藥香味好,顏色白,很可愛,但藥效不如海南產的。陳承說:世人認為天台產的最好,但現在比較洪州、衡州產的,天台的香味比較差,藥效也比不上,只是肉色比較紅,而且細小一點而已。李時珍說:吳、楚的山區非常多,當地人把它當作柴燒。根和葉子都有香味,但根不是很大,大概像芍藥一樣。嫩的烏藥肉是白色,老的則是褐色。它的果子像冬青子,生的時候是青色,成熟後是紫色,核殼很薄,裡面的果仁有香味但味道苦。
[根部]
[氣味]:辛辣,溫熱,沒有毒。
張元素說:氣味厚重,屬於陽性。歸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
[主治]:能治療中邪導致的心腹疼痛,蠱毒、疰忤等邪氣,消化不良,流行性瘟疫,膀胱和腎之間的寒氣侵襲背部,婦女的血氣問題,以及小孩肚子裡的寄生蟲。能治療各種氣虛引起的疾病,以及各種寒症,霍亂、嘔吐、腹瀉,癰癤、疥瘡、癘病,能解寒熱,功效很多,無法一一列舉。貓、狗的各種疾病,也可以磨成粉末服用。能調理元氣。能治療中氣不足、腳氣、疝氣,氣逆引起的頭痛,腫脹、氣喘,小便頻繁以及尿濁。
[藥理說明]:
寇宗奭說:烏藥藥性平和,發散的氣比較少,泄瀉的力量比較多,但不算太過於剛猛。和沉香一起磨成粉末泡湯服用,治療胸腹寒氣效果很好。
李時珍說:烏藥味辛溫,氣味芳香,能發散各種氣。所以《惠民和劑局方》用烏藥順氣散治療中風、中氣等疾病,就是先疏通氣機,氣順了風邪自然就散了。嚴用和《濟生方》用四磨湯治療七情鬱結,氣喘等症狀,是兼具降氣和升氣的效果,也具有瀉和補的作用。這個方子是將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自磨成濃汁,合在一起煎煮,慢慢嚥下。《朱氏集驗方》用縮泉丸治療虛寒引起的小便頻繁,裡面也加入了烏藥,因為它可以通陽明經和少陰經。
[附方]:以下列舉了十一個方劑。
- 烏沉湯:治療各種氣虛、寒症,補五臟,調中壯陽,溫暖腰膝,去除邪氣,治療寒風麻痺,膀胱、腎之間的寒氣侵襲背部,身體俯仰不利,風水腫脹,嘔吐腹瀉,抽筋,腹部疼痛,中邪,流行性瘟疫,婦女血氣疼痛。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炙甘草四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薑鹽湯空腹沖服。(出自《和劑局方》)
- 治療各種氣痛:不論男女,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引起的劇烈疼痛,冷汗、氣喘。用天台烏藥(小個的,用酒浸泡一夜,炒過)、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量磨成粉末。用溫酒或童子尿調服。(出自《衛生家寶方》)
- 治療男女各種疾病:香烏散:用香附、烏藥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食慾不振,用薑、棗湯送服;瘧疾,用乾薑、白鹽湯送服;腹中有蟲,用檳榔湯送服;頭風虛腫,用茶湯送服;婦女寒氣,用米湯送服;產後血攻心脾痛,用童子尿送服;婦女血海疼痛、男子疝氣,用茴香湯送服。(出自《乾坤秘韞》)。
- 治療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用水兩碗煎成一碗,露置一夜,空腹熱服。(出自孫天仁《集效方》)
- 治療腳氣抽痛:鄉村沒有藥的情況下,初期發作時,就取沒有碰過鐵器的土烏藥,用布擦掉泥土,用陶瓷刮下屑末,用好酒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空腹溫服,腹瀉就會好轉。加入少量麝香,效果更好。如果疼痛進入腹部,就將烏藥和雞蛋一起放在瓦罐中煮一天,取出雞蛋,切片蘸著吃,用湯送服,效果很好。(出自《永類鈐方》)
- 治療血痢瀉血:烏藥燒成炭,研成粉末,用陳米飯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出自《普濟方》)
- 治療小兒慢驚:昏迷或抽搐。用烏藥磨水,灌服。(出自《濟急方》)
- 治療氣厥頭痛:不論多少,以及產後頭痛。用天台烏藥、川芎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臘茶清調服。產後,用燒紅的鐵錘淬酒調服。(出自《濟生方》)
- 治療咽喉閉痛:用新鮮的烏藥(即矮樟根),用兩碗酸醋,煎成一碗,先含在口中,再慢慢吞下,吐出痰液後就會好轉。(出自《經驗方》)
- 治療孕期癰瘡:用洪州產的烏藥(柔軟、白色、香辣的)五錢,水一碗,牛皮膠一片,一起煎煮至七分,溫服。這是龔彥德的方子。(出自《婦人良方》)
- 治療心腹氣痛:用烏藥(用水磨成濃汁)一碗,加入橘皮一片,蘇葉一片,煎服。(出自《集簡方》)
[嫩葉]
[主治]:可以烘烤研磨後煎煮當茶喝,可以補中益氣,治療小便滑數。
[藥理說明]:
李時珍說:烏藥下行可以通達少陰腎經,上行可以調理脾胃元氣。所以丹溪朱氏的補陰丸藥中,常常會加入烏藥葉。
[果實]
[主治]:治療陰毒傷寒,腹痛欲死。取一合炒到冒黑煙,投入水中,煎煮三到五次,服用一大碗,發汗後陽氣恢復,病就好轉。(出自《斗門方》)
[附錄]
藥學家說:烏藥生長在南海各州的小樹,葉子像花椒,根部像烏藥但比較圓而且小。根的味是苦的,性溫,沒有毒。主治霍亂,下痢赤白,中惡蠱毒,腹內不適等症狀。將其切碎後,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