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5)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5)

1.

(《別錄》上品)、牡桂(《本經》上品)

【釋名】梫(音寢)。

白話文:

《別錄》上品

牡桂(《本經》上品)

釋名 桂木。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爾雅》謂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呂氏春秋》云:桂枝之下無雜木。《雷公炮炙論》云:桂釘木根,其木即死,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我查到范成大的《桂海志》中說:所有樹木的葉子中間都有一條縱軸,只有桂樹有兩條縱軸,如同圭字的形狀,所以字從“圭”。陸佃的《埤雅》中說:桂就是圭。桂樹導引百藥,是百藥的先導,充當使者,如同執圭的使者一樣。《爾雅》稱桂樹為梫,那是因為它能侵害其他樹木。所以《呂氏春秋》中說:桂樹下面沒有其他雜木。《雷公炮炙論》中說:桂樹釘在木根上,那棵樹就會死掉,這就是原因。

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別錄》不當重出。今併為一,而分目於下。

【集解】《別錄》曰:桂生桂陽,牡桂生南海山谷。二月、八月、十月採皮,陰乾。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桂樹生長在桂陽地區,牡桂樹生長在南海山谷。在二月、八月、十月時採集樹皮,在陰涼處曬乾。

弘景曰:南海即是廣州。《神農本經》惟有牡桂、菌桂。俗用牡桂,扁廣殊薄,皮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不知是別樹,是桂之老宿者?菌桂正圓如竹,三重者良,俗中不見,惟以嫩枝破捲成圓者用之,非真菌桂也,並宜研訪。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單名為桂,入藥最多,是桂有三種矣。

白話文:

弘景說:南海就是廣州。《神農本經》中只有牡桂、菌桂。俗話常用牡桂,扁而寬廣而薄,皮是黃色的,脂肉很少,氣味像木蘭,味道也類似桂花,不知道這是否是另一種樹木,或是桂樹老熟後的叫法?菌桂正圓如竹子,三重者最良,在俗世間沒有見過,只有用嫩枝破開捲成圓形的桂花來使用,這不是真正的菌桂,都要好好研究。如今,俗世間又用半卷多脂的桂花,單獨稱為桂花,入藥最多,如此一來,桂花就有了三種。

此桂廣州出者好;交州、桂州者,形段小而多脂肉,亦好;湘州、始興、桂陽縣者,即是小桂,不如廣州者。《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齊武帝時,湘州送樹,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是牡桂。人多呼為丹桂,正謂皮赤爾。

白話文:

產在廣州的桂樹最好;交州、桂州的桂樹,形狀短小、油脂和肉多,也很好;湘州、始興、桂陽縣的桂樹,就是小桂樹,不如廣州的。《神農本草經》中說:桂樹,葉子像柏樹葉,顏色深黑,樹皮黃色,心材紅色。齊武帝時,湘州送來桂樹,種在芳林苑中。現在東山有桂皮,氣味粗糙,和桂樹相似,但葉子不同,也能耐過冬天,恐怕是牡桂樹。人們多稱它為丹桂,正是因為它的樹皮是紅色的。

北方重此,每食輒須之,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恭曰:桂惟有二種。陶氏引《經》云似柏葉,不知此言從何所出?又於《別錄》剩出桂條,為深誤也。單名桂者,即是牡桂,乃《爾雅》所謂「梫,木桂」也。葉長尺許,花、子皆與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必皺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其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紋三道,表裡無毛而光澤。

白話文:

北方人很重視肉桂,每頓飯後都需要它,這大概是《禮記》中所說的「薑桂用來增加香味」的意思。恭弘葉恭弘說:桂樹只有兩種。陶弘景引用《經書》上說,桂樹的葉子像柏樹葉,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另外,《別錄》中還提到「桂條」,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單純叫做「桂」的,就是牡桂,也是《爾雅》中所說的「梫,木桂」。牡桂的葉子長約一尺,花和果實都與菌桂相同。大小樹枝的樹皮都叫做牡桂。但是,大樹枝的樹皮,肉質粗糙,像木頭一樣,味道很淡,叫做木桂,也叫做大桂;比不上小嫩樹枝的樹皮,肉質多而半卷,中間一定會皺起來,味道辛辣可口,有肉桂、桂枝、桂心等名稱,產於融州、桂州、交州的品質最好。菌桂的葉子像柿子葉,葉子中有三條縱向紋路,葉子的表面和背面都沒有毛,而且很光澤。

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其大枝無肉,老皮堅板,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良。或名筒桂,陶云小桂是也。今惟出韶州。保升曰:桂有三種:菌桂,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

白話文:

桂樹皮緊繃光滑如竹子,大枝小枝的樹皮都是筒狀。大枝沒有肉,老皮堅硬平滑,不能捲起來,味道極淡,不能入藥,反而小枝較薄且能捲成二、三層的品質較好。這種桂皮也稱為筒桂,陶雲認為是俗稱的小桂。現在只有韶州才能產出。保升指出,桂皮有三個種類:菌桂,葉子像柿葉,但較尖狹而光滑。白色的花、黃色的蕊,在四月開花,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色,薄薄捲起呈筒狀,也被叫做筒桂。

其厚硬味薄者,名板桂,不入藥用。牡桂,葉似枇杷葉,狹長於菌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厚者名曰木桂。藥中以此為善。陶氏言半卷多脂者為桂。又引《仙經》云:葉似柏葉。此則桂有三種明矣。

白話文:

質地堅硬而氣味薄弱的,稱為板桂,不能入藥。牡桂的葉子像枇杷葉,比菌桂葉長一、二倍。它的嫩枝皮半卷多紫,肉中皺起,肌理虛軟,稱為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稱為桂心。比較厚的就是木桂。藥材以木桂為佳。陶弘景說:半卷多脂的是桂花。又引《仙經》說:桂葉像柏葉。由此可見,桂花有板桂、牡桂和木桂三種。

陶雖是梁武帝時人,實生於宋孝武建元三年,歷齊為諸王侍讀,曾見芳林苑所植之樹。蘇恭只知有二種,指陶為誤,何臆斷之甚也。藏器曰:菌桂、牡桂、桂心三色,同是一物。桂林桂嶺,因桂得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既辛烈,皮又厚堅。

白話文:

陶弘景雖然是梁武帝時期的人,但他實際上出生於宋孝武帝建元三年,經歷了齊朝,並擔任諸王的侍讀。他曾見過芳林苑種植的桂樹。蘇恭只知道有兩種桂樹,並認為陶弘景是錯誤的。他為什麼如此武斷呢?藏器說:菌桂、牡桂和桂心這三種桂樹,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桂林和桂嶺,都是因為盛產桂樹而得名。現在所生的桂樹,都離不開這兩個郡。從桂嶺往南,直到海邊,都有桂樹生長,其中以柳州和象州最多。桂樹的味道很辛辣,皮也很厚很硬。

厚者必嫩,薄者必老。採者以老薄為一色,嫩厚為一色。嫩既辛烈,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里而有味者。承曰:諸家所說,幾不可考。今廣、交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一說最近之。頌曰:《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本草載桂及牡桂、菌桂三種。

白話文:

較厚的桂皮一定是嫩的,較薄的桂皮一定是老的,採集者以老而薄的桂皮為一種,嫩而厚的桂皮為一種。嫩的桂皮味道辛烈,而且容易捲曲,老的桂皮味道淡,自然平坦而薄。老而薄的桂皮就是牡桂,容易捲曲的桂皮就是菌桂。桂心就是颳去表皮上的粗糙部分,取其靠近裡面而有味道的部分。承曰:各家的說法,幾乎沒有辦法考究了。現在廣東、交州的商人販賣的,以及醫生們用到的,只有陳藏器的說法最接近了。頌曰:《爾雅》只說「桂,木桂」一種,本草記載了桂皮、牡桂、菌桂三種。

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則今之板桂也。而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總謂之桂,無復別名。

白話文:

當今嶺南地區出產的桂皮,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等名稱,但是醫家使用時卻很少區分。舊的說法是,菌桂是正圓狀,像竹子一樣,有兩三層的,就是現在的筒桂。牡桂的皮薄、顏色黃、油脂少,就是現在的官桂。桂皮半捲起來、油脂多的,就是現在的板桂。現在觀察廣東省賓、宜、韶、欽等州的上貢品,種類也不相同,但總稱之為桂皮,不再有其他的別名。

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小皆成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黑,皮黃心赤;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異爾。蘇恭以單桂、牡桂為一物,亦未可據。

白話文:

根據過去的注釋,菌桂的葉子像柿葉,葉上有三道紋路,葉肉緊密緊實,如同竹子,大小都成筒狀,與現今賓州所產的桂樹相似。牡桂的葉子比菌桂的狹窄,但長數倍,它的嫩枝表皮顏色半捲,多為紫色,與現今宜州、韶州所產的桂樹相似。當地人把桂樹的樹皮稱為「木蘭皮」,把桂樹的果實稱為「桂心」。桂樹還分為黃色和紫色兩種,這可以進一步驗證。桂樹的葉子像柏樹的葉子一樣,但顏色是黑色的,皮是黃色的,果實是紅色的。現今欽州所產的桂樹,葉子密集而細小,恐怕是類似的物種,只是葉子的形狀不是柏葉狀,這一點不同。蘇恭認為單桂和牡桂是同種植物,這一點不能作為依據。

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於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尤佳。二月、八月採皮,九月採花,並陰乾,不可近火。時珍曰:桂有數種,以今參訪:牡桂,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紋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

白話文:

桂樹一般都長到三、四丈高,多生長在深山中,人家的庭院裡也有人種植。移植到嶺北地區,氣味就沒有那麼辛辣,不適合入藥。三月、四月開花,花朵很像茱萸。九月結果,現在的人多用桂花和果實裝飾花果做成宴飾的道具。桂葉很香,可以泡茶喝,在二月、八月採摘桂皮,九月採摘桂花,然後在陰涼處晾乾,不能放在火堆或爐竈旁邊。時珍說:桂樹有好幾種,根據我親自考察得到的結果有:①牡桂,葉子像枇杷葉,堅硬有毛,有鋸齒,花朵是白色的,樹皮有很多油脂。②菌桂,葉子像柿子葉,但更尖更長,葉子表面光滑,有三個縱向紋路,沒有鋸齒,花朵有黃色也有白色,樹皮很薄可以捲曲。

今商人所貨,皆此二桂。但以卷者為菌桂,半卷及板者為牡桂,即自明白。蘇恭所說,正合醫家見今用者。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復以單字桂為葉似柏者,亦非也。柏葉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蘇頌所說稍明,亦不當以欽州者為單字之桂也。

白話文:

當今商人販賣的,都是這兩種桂樹皮。但憑藉捲曲的是菌桂,半卷的和方塊形的則是牡桂,這一點很清楚。蘇恭所說的,恰好符合醫家現在沿用的。陳藏器、陳承斷菌、牡為一種植物的觀點,是錯誤的。陶弘景又將單字桂視為葉子像柏樹的,這也不對。柏樹葉的桂,是服食家所說的,不是這種治療疾病的桂。蘇頌所說的稍微清楚些,也不應當將欽州的桂視為單字之桂。

按:《屍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更無雜樹。有三種:皮赤者為丹桂,葉似柿葉者為菌桂,葉似枇杷葉者為牡桂。其說甚明,足破諸家之辯矣。又有岩桂,乃菌桂之類,詳菌桂下。韓眾《採藥詩》云:暗河之桂,實大如棗。

得而食之,後天而老。此又一種也。暗河不知在何處?

白話文:

《屍子》中說: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實的名字叫做桂花。《南方草木狀》中說:桂花生長在合浦和交趾,一定生長在高山之巔,冬天和夏天常年青綠。桂花類別有專門的森林,而且沒有其他的雜樹。桂花有三個種類:皮是紅色的叫做丹桂,葉子像柿子葉的叫做菌桂,葉子像枇杷葉的叫做牡桂。這個說法很清楚,足以駁倒各家的爭論了。另外還有一種巖桂,是菌桂的一種,詳見菌桂條目。韓眾的《採藥詩》中說:暗河的桂花,果實大得像棗子。

得之於後天而可以飲食,後天衰老而死。這又屬於另一種病因。隱藏暗處的病因不知道在哪裡?

【正誤】好古曰:寇氏《衍義》言:官桂不知緣何立名?予考《圖經》,今觀、賓、宜諸州出者佳。世人以觀字畫多,故寫作官也。時珍曰:此誤。《圖經今觀》乃今視之意。嶺南無觀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桂(《別錄》),時珍曰:此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

【氣味】甘、辛,大熱,有小毒。權曰:桂心:苦、辛,無毒。

白話文:

【正誤】好古說:寇氏《衍義》說:官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得名的?我考證過《圖經》,現在認為觀州、賓州、宜州出產的官桂最好。世人因為觀字的筆畫多,所以寫作官桂。時珍說:這是錯誤的。《圖經今觀》是現在觀察的意思。嶺南沒有觀州。官桂是指供應給朝廷官員食用的上等桂皮。桂(《別錄》),時珍說:這其實就是肉桂。肉桂比較厚並且辛辣,去掉粗皮後使用。把桂皮內外皮都去掉的,就是桂心。

【氣味】味道甘甜、辛辣,性質極熱,稍有毒性。

權德輿說:桂心:味道苦澀、辛辣,無毒。

元素曰:肉桂:氣熱,味大辛,純陽也。杲曰:桂,辛,熱,有毒。陽中之陽,浮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桂肉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桂肉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陽經,桂心入手少陰經血分,桂肉入足少陰、太陰經血分。

白話文:

元素說:肉桂:性熱,味大辛,屬於純陽。杲說:桂,辛,熱,有毒。陽中之陽,屬浮。氣薄的,是桂枝;氣厚的,是桂肉。氣薄就能發散,桂枝向上行而發散;氣厚就能發熱,桂肉向下行而補腎。這是天地親上親下的道理。好古說:桂枝入足太陽經,桂心入手少陰經血分,桂肉入足少陰、太陰經血分。

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去其皮與里,當其中者為桂心。《別錄》言:有小毒,又云:久服神仙不老。雖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取其熱性而已。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等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則調中益氣,便可久服也。

白話文:

細薄的桂枝屬於嫩桂,厚密的桂皮屬於老桂。去掉桂樹的樹皮和木材,中間的木質部分就是桂心。《別錄》記載:桂心有小毒性,但長期服用可以長生不老。雖然桂心有小毒性,但它可以根據所搭配的藥材而改變藥性。如果與黃芩、黃連一起使用,桂心的毒性就會被消除。如果與烏頭、附子一起使用,則會增強桂心的熱性。如果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等藥材一起使用,桂心的毒性就會增大。如果與人參、麥門冬、甘草一起使用,則可以調和體內陰陽,增強元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

之才曰:桂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忌生蔥、石脂。

白話文:

之才(醫生)說桂得服用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可以調中益氣。服用柴胡、紫石英、乾地黃,可以治療吐逆。需要忌諱生蔥、石脂。

【主治】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別錄》)。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滲泄止渴,去營衛中風寒,表虛自汗。春夏為禁藥,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

白話文:

【主治】疏通肝肺之氣,治療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打胎,溫暖胃腸,堅強筋骨,疏通血脈,調理虛弱不足,引導各種藥物發揮作用,無所畏懼。長期服用,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別錄》)。補益下焦不足,治療沉寒痼冷之病,滲泄止渴,祛除營衛中的風寒,表虛自汗。春夏是禁用藥品,秋冬下部腹痛,非此藥不能止(元素)。

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好古)。治寒痹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驚癇(時珍)。桂心(《藥性論》),斅曰:用紫色厚者,去上粗皮並內薄皮,取心中味辛者用。中土只有桂草,以煮丹陽木皮,偽充桂心也。時珍曰:按:《酉陽雜俎》云:丹陽山中有山桂,葉如麻,開細黃花。

此即雷氏所謂丹陽木皮也。

【氣味】苦、辛,無毒。詳前桂下。

白話文:

  1. 滋補命門不足,增強陽氣,消除陰寒(取自《好古》)。

  2. 治療寒性痺症、風喑,以及陰氣過盛、失血、腹瀉、驚癇(取自李時珍《本草綱目》)。

  3. 桂心(取自《藥性論》),斅說:使用紫色、厚實的桂皮,去掉表面的粗皮和內部的薄皮,取用中間辛辣的部分。中原地帶只有桂樹,有的人會用丹陽木的樹皮煮水,偽造桂心。

4 李時珍說:根據《酉陽雜俎》記載,丹陽山中有山桂,葉子像麻葉,開著細小的黃花。

此即雷氏所稱的丹陽木皮。

【味道】苦、辛,沒有毒性。詳見前面桂木的說明。

【主治】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痛不可忍,咳逆結氣壅痹,腳痹不仁,止下痢,殺三蟲,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閉,胞衣不下(甄權)。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痃癖癥瘕,殺草木毒(大明)。治風僻失音喉痹,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時珍)。

白話文:

【主治】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疼痛難忍、咳嗽逆氣壅結、腳氣麻木、止下痢、殺死三蟲、治療鼻中息肉、破血、通利閉塞的月經、胎盤不下(甄權)。治療各種風氣、補益五勞七傷、通暢九竅、利於關節、明亮眼睛、溫暖腰膝、治療風濕痹痛、骨節攣縮、續接筋骨、生長肌肉、消除瘀血、消除瘕癖癥瘕、殺死草木毒素(大明)。治療風僻造成的失音、喉嚨疾病、陽虛失血、內託癰疽痘瘡、能引血發汗、化膿、解蛇蝮毒(時珍)。

牡桂(《本經》),時珍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甘、辛。

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氣微熱,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余見前單桂下。

【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本經》)。

白話文:

牡桂(《本經》)

李時珍曰:此即木桂也。其皮較薄且味淡,宜去除粗糙的外皮使用。其中最薄者稱作桂枝,而枝幹較嫩小的則為柳桂。

氣味

辛,溫,無毒。權曰:甘、辛。

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性微熱,氣味皆淡薄,質地輕盈而能向上運行,屬陽。我在前面單桂的記載中已提及此點。

主治

治療氣往上逆造成咳嗽、氣結、喉嚨腫痛、呼吸困難,舒通關節、補益中氣。長期服用能通達神明,使身體輕盈不老(《本經》)。

心痛脅痛脅風,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別錄》)。去冷風疼痛(甄權)。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元素)。泄奔豚,散下焦㗜血,利肺氣(成無己)。橫行手臂,治痛風(震亨)。

【發明】宗奭曰:桂甘、辛,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

白話文:

  • 心痛脇痛脅風:溫暖筋脈,疏通脈絡,止煩躁出汗。

  • 去冷風疼痛:去除寒冷引起的疼痛。

  • 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解風寒,疏通毛孔,退熱發汗,祛除皮膚風濕。

  • 泄奔豚,散下焦㗜血,利肺氣:瀉下奔豚,散去小腹淤血,利肺氣。

  • 橫行手臂,治痛風:平息手臂橫行疼痛,治療痛風。

發明: 宗奭說:桂花味甘、辛,性大熱。《素問》中說:辛甘發散,為陽性。

故漢張仲景桂枝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正合辛甘發散之意。本草三種之桂,不用牡桂、菌桂者,此二種性只於溫,不可以治風寒之病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

白話文:

因此,古醫書《金匱要略》的張仲景用桂枝治療傷寒表虛,這些藥都必須採用桂枝,正是符合辛辣甜美藥性的藥材,可以發散風寒。本草綱目所記載的三種桂樹,不用牡桂、菌桂的緣故,是因為這兩種藥性只於溫熱,不足以治療風寒疾病。不過,《本經》裡只提到桂樹,而張仲景卻提到桂枝,那是取了枝上的皮。好古說:有人問道:本草綱目提到桂樹皮能止煩躁、出汗,而張仲景治療傷寒時應該發汗,卻有好幾處都採用桂枝湯。

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

白話文:

另有一說法,沒有發汗的情況不得服用桂枝。已經發汗的人不能再服用桂枝,如果用了,就是重覆發汗了。汗出過多的人,可以服用桂枝甘草湯,此用桂枝也是為了止汗。一種藥有兩種用途,與本草的說明是否相符?本草說:桂枝辛甘大熱,能夠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躁出汗,是調節身體使汗水自然排出的意思。仲景說:太陽中風,陰氣虛弱的人,汗水會自動流出。衛氣充實而營氣虛弱,所以發熱流汗。

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發熱出汗的,這是因為營氣弱衛氣強,陰虛陽氣一定會聚集,所以都用桂枝來發汗。這是要調和營氣,則衛氣就會自然而然地平和,風邪無處容身,汗液自然排出而痊癒。並不是桂枝能夠打開毛孔,發出汗液。大量使用桂枝的人,是因為它可以調和營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汗液自然止住,並不是桂枝能夠關閉汗孔。不明就理的人不知道讓汗出、讓汗止的意思,遇到傷寒沒有出汗的人也用桂枝,這個錯誤是很大的。

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成無己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太陽中風,腠理致密,營衛邪實,津液禁固,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此必也。皮膚疏泄,自汗,脈浮緩,風邪干於衛氣者,乃可投之。

白話文:

桂枝湯方劑中之所以有「發汗」兩個字,應該認識成「出汗」兩個字。只要病患微微出汗,體內的汗液自然會發散出來,這與麻黃能幫助打開肌膚腠理,讓汗液排出體表的發汗機制不同。

桂枝湯也能治療虛汗,必須反過來探究發汗的真正原因才能使用。成無己說:桂枝本來用於解除肌膚疾病。如果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肌膚的腠理緊閉,營衛之氣和邪氣聚集在肌膚腠理之中,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流動,脈搏浮緊,發熱但是不出汗的患者,一定不能單用桂枝湯。這種患者皮膚鬆弛,容易自汗,脈搏浮緩,風邪侵犯衛氣的,才能使用桂枝湯。

發散以辛甘為主,桂枝辛熱,故以為君。而以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者,風淫所勝,平以辛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也。以薑、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故麻黃不用薑、棗,專於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承曰:凡桂之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水臟及下焦藥;輕薄氣味淡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

白話文:

發散的藥物主要以辛甘味為主,桂枝性辛熱,所以作為君藥。而芍藥作為臣藥,甘草作為佐藥,因為風邪侵襲人體,可以用辛苦味來平息,用甘味來緩和,用酸味來收斂。用薑和棗作為使藥,辛甘味可以發散,又可以用它來運行脾胃的津液,調和營衛,而不僅僅是發散。所以麻黃不用薑和棗,專門用來發汗,不需要運行津液。承說:凡是桂枝厚實氣味濃重的,應該加入治療水臟和下焦的藥物;輕薄氣味淡薄的,應該加入治療頭目發散的藥物。

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發汗用桂枝,乃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能發散。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尤宜入上焦藥用。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白話文:

因此《本經》中說菌桂養精神,牡桂利於關節。仲景發汗用桂枝,桂枝指的只是桂枝條,而不是主幹,取其性輕薄又能發散的特點。另外還有一種柳桂,就是桂樹的嫩小枝條,更適合用作上焦藥物。時珍說:麻黃能通透皮毛,所以擅長發汗且能祛除寒邪,肺主皮毛,辛味藥物可走肺經。桂枝能通達營衛,所以能解肌祛除風邪,脾主營,肺主衛,甘味藥物走脾經,辛味藥物走肺經。

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云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白話文:

肉桂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可以益腎,這正所謂《東垣》所說的腎臟燥熱,應急食辛辣之物以滋潤,打開腠理,引進津液,暢通氣機。在《聖惠方》中,則提到肉桂入心,可以引血化汗以及化膿。這是因為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以及命門之火皆有相同的氣。因此,在《別錄》中有「桂通血脈」的說法。此外,曾世榮說到:小兒若有驚風及泄瀉,應使用五苓散來瀉丙火,並滲透土濕。五苓散種含有肉桂,能夠抑制肝風,扶正脾土。

又《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

白話文:

《醫餘錄》中記載:有一個人患了紅腫眼痛的病,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而脾脈弱。用涼藥治療肝臟,那麼脾臟會更加虛弱,用溫熱藥物治療脾臟,則肝臟會更加旺盛。在溫平藥物中加入倍量的肉桂,既能消除肝火,又能益氣養脾,從而一治兩得。有句話說「樹木得了桂花就會枯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些都與《別錄》中關於桂花益肝補肺之氣,牡桂治療脅痛脅風的功效是一致的。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現在我把它寫出來了。

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云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托化膿,詳見丁香下。

【附方】舊二十,新十三。

白話文:

桂花性辛散,能暢通子宮並破血,因此《別錄》記載它會墮胎,龐安時說桂花炒過就不會損傷胎兒了。另外,丁香、官桂治療痘瘡灰塌,能溫暖並促進膿液排出,詳細內容請見丁香條目。

【附方】舊有二十種,新加了十三種。

陰痹熨法:寒痹者,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熨法: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物,㕮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馬矢熅中,封塗勿使泄氣。五日五夜,出布、絮曝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之。

白話文:

陰痹熨法:

寒痹:寒氣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疼痛和肢體麻木。

針刺治療:

對於穿著粗布衣服的患者,可以用火烤的方式來刺激患處;對於穿著華麗衣服的患者,則可以用藥物熨敷患處。

熨法:

  1. 準備材料:
  • 醇酒:二十斤
  • 蜀椒:一斤
  • 乾薑:一斤
  • 桂心:一斤
  1. 製作藥酒:
  • 將蜀椒、乾薑、桂心搗碎,浸泡在醇酒中。
  1. 製作藥布:
  • 準備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
  • 將棉絮和細白布浸泡在藥酒中。
  1. 加熱藥布:
  • 將藥布放在馬糞中加熱,並用封塗的方法防止熱氣洩漏。
  1. 熨敷患處:
  • 將加熱後的藥布敷在患處,每次熨敷五天五夜。
  • 每隔一天,將藥布取出晾乾,然後重新浸泡在藥酒中,繼續熨敷。
  • 直到藥酒的藥效完全滲透到藥布中,就可以停止熨敷。

並用滓與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每用一巾,生桑炭火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病所。寒則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靈樞經》)足躄筋急:桂末,白酒和塗之,一日一上。

白話文:

用滓(中藥滓)與絮(棉絮)重新布製成一條條的復巾,每條復巾長六、七尺,一共做六、七條。每次使用一條復巾時,先用生桑炭火將復巾炙熱,然後用來熨燙寒痹所刺的地方,讓熱力深入到病所。如果還覺得冷,就再次炙熱復巾進行熨燙,重複三十遍後停止。汗液排出後,用復巾擦拭身體,也重複三十遍後停止。熨燙完畢後,要到室內休息,避免見風。每當被寒痹刺到,就一定要用復巾熨燙,這樣病症才能痊癒。(出自《靈樞經》)

足躄筋急:把桂末用白酒調和塗抹患處,一天塗抹一次。

(皇甫謐《甲乙經》)中風口喎,面目相引,偏僻頰急,舌不可轉: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拓病上,症即止。左喎拓右,右喎拓左。常用大效。(《千金方》)中風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桂一兩,水一升半,煎半升,冷服。(《肘後方》)中風失音:桂著舌下,咽汁。又方:桂末三錢,水二盞,煎一盞服,取汗。

白話文:

皇甫謐《甲乙經》:中風導致口角歪斜,臉部肌肉牽拉,半邊臉緊繃,舌頭不能轉動:用桂心浸泡在酒中煮沸,取出汁液,用布蘸取汁液敷在病處,症狀立即可止。左邊口角歪斜敷右側,右邊口角歪斜敷左側。經常使用,效果很好。

《千金方》:中風受寒,吐清水,身體轉動啼哭。桂一兩,水一升半,煎成半升,放冷後服用。

《肘後方》:中風失聲:把桂枝放在舌頭下面,將汁液吞下。另一個方子:桂末三錢,水二盞,煎成一盞,服下,直到出汗為止。

(《千金方》)。喉痹不語:方同上。偏正頭風,天陰風雨即發:桂心末一兩,酒調如膏,塗敷額角及頂上。(《聖惠方》)。暑月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皮)等分,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劑方》)。桂漿渴水: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消痰。

白話文:

(《千金方》):喉嚨腫痛到不能說話:還是用上面的偏方。偏正頭風,天氣陰沉,有風有雨就發作:桂心末一兩,用酒調成膏狀,塗抹額角及頭頂。(《聖惠方》)。暑季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別沾火)和茯苓(去皮)等份,研成細末,加入煉蜜,做成龍眼般大小的丸劑。每次用剛打上來的井水送服一丸。 (《和劑方》)。桂漿解渴:夏天飲用,可解煩渴、補氣消痰。

桂末一大兩,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乃下二物,攪二、三百轉。先以油紙一重覆上,加七重封之。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氣香味美,格韻絕高,今人多作之。(《圖經本草》)九種心痛:《聖惠方》:用桂心二錢半。為末。酒一盞半,煎半盞飲,立效。

白話文:

桂末一斤,白蜜一升,用水兩鬥,先煎取一斗,待冷卻後,倒入新瓷瓶中,再加入桂末和白蜜,攪拌二、三百下。先用油紙覆蓋一層,再加七層封口。每天去掉一層紙,七天後打開,香味芬芳,味道極佳,如今很多人製作這種藥酒。(《圖經本草》)九種心痛:《聖惠方》:用桂心二錢半。磨成粉。酒一盞半,煎半盞喝,立竿見影。

《外臺秘要》:桂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次。心腹脹痛,氣短欲絕:桂二兩。水一升二合,煮八合,頓服之。(《肘後方》)中惡心痛:方同上。(《千金》)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飲食。桂心研末一錢,熱酒調下取效。(《聖惠方》)產後心痛:惡血衝心,氣悶欲絕。

白話文:

《外臺祕要》:桂末,用酒服下約一湯匙的分量,須臾連續服用六、七次。心腹脹痛,氣促奄奄一息:桂皮二兩。加水一升二合,煎煮濃縮至八合,一次全部服用。(《肘後方》)中惡心痛:處方與上同。(《千金》)寒疝心痛:四肢冰冷,完全不思飲食。研磨桂心末一錢,用熱酒送服,立竿見影。(《聖惠方》)產後心痛:惡血衝擊心臟,氣悶喘不過氣來。

桂心三兩為末,狗膽汁丸芡子大。每熱酒服一丸。(《聖惠》)產後瘕痛:桂末,酒服方寸匕,取效。(《肘後》)死胎不下:桂末二錢,待痛緊時,童子小便溫熱調下。名觀音救生散,亦治難產橫生。加麝香少許,酒下,比之水銀等藥,不損人。(何氏方)血崩不止:桂心不拘多少,砂鍋內煅存性,為末。

白話文:

  1. 將桂樹的心材磨成三兩藥粉,與狗膽汁混合,製成芡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一丸,用熱酒送服。(《聖惠方》)
  1. 產後瘀血疼痛:將桂樹心材磨成藥末,用酒送服方寸匕的劑量,即可見效。(《肘後備急方》)
  2. 死胎難產:將桂樹心材磨成二錢藥末,等到產痛強烈時,用童子小便加熱調和藥末,讓產婦服用。此方名為「觀音救生散」,也可用於治療難產橫生。如果加入少許麝香,用酒送服,效果比水銀等藥物還好,而且不會損害身體。(何氏方)
  3. 血崩不止:取適量桂樹心材,放入砂鍋中煅燒,保留其藥性。將燒好的桂樹心材磨成藥末。

白話文:

2. 產後瘀血疼痛

將桂樹樹心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茶匙的量,即可緩解疼痛。(《肘後備急方》)

3. 死胎難產

將桂樹樹心磨成二錢粉末,等到產痛劇烈時,用童子尿加熱後,將藥粉調入其中,讓產婦服用。此方名為「觀音救生散」,也可治療橫生難產。若加入少許麝香,用酒送服,效果比水銀等藥物更好,且不會損害身體。(何氏方)

4. 血崩不止

取適量的桂樹樹心,放入砂鍋中煅燒,保留藥性。將煅燒後的桂樹樹心磨成粉末。

每米飲空腹服一、二錢。名神應散。(《婦人良方》)反腰血痛:桂末,和苦酒塗之,干再上。(《肘後方》)吐血下血:《肘後》:用桂心為末,水服方寸匕。王璆曰:此陰乘陽之症也,不可服涼藥。南陽趙宣德暴吐血,服二次而止。其甥亦以二服而安。小兒久痢赤白:用桂(去皮,以薑汁炙紫)、黃連(以茱萸炒過)等分,為末。

白話文:

每米飲空腹服用一、二錢,名為神應散。(出自《婦人良方》)反腰疼痛:用肉桂末,調和苦酒塗上,塗乾後再塗。(出自《肘後方》)吐血、下血:《肘後》記載,用桂心磨成粉,用水送服少量。王璆說:這是陰勝於陽的症狀,不能服涼藥。南陽趙宣德突然吐血,服用二次止血。他的侄子也服用二次而痊癒。小兒久痢赤白:用桂皮(去皮,用薑汁炙烤至紫色)、黃連(用茱萸炒過)等量,研磨成粉。

紫蘇、木瓜煎湯服之。名金鎖散。(《全幼心鑑》)小兒遺尿:桂末、雄雞肝等分。搗丸小豆大。溫水調下,日二服。(《外臺》)嬰兒臍腫:多因傷濕。桂心炙熱熨之,日四、五次。(姚和眾方)外腎偏腫:桂末,水調方寸匕,塗之。(《梅師方》)食果腹脹,不拘老小:用桂末,飯和丸綠豆大。

白話文:

  1. 紫蘇葉和木瓜一起熬成湯服用。這個方法叫做「金鎖散」。(《全幼心鑑》)

  2. 小孩尿牀:用肉桂的末端、公雞的肝臟一起搗成小豆大小的丸劑。用溫水送服,每天兩次。(《外臺》)

  3. 嬰兒的肚臍腫脹:大多是濕氣引起的。用肉桂的內心炙熱熨貼肚臍,每天四、五次。(姚和眾方)

  4. 腎外腫脹:用肉桂的末端,用少許水調成方寸匕的大小,塗抹在患處。(《梅師方》)

  5. 不論老少,吃了水果後腹脹:用肉桂的末端,和飯一起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

吞五、六丸,白湯下。未消再服。(《經驗方》)打撲傷損,瘀血溷悶,身體疼痛:辣桂為末,酒服二錢。(《直指方》)乳癰腫痛:桂心、甘草各二分,烏頭一分(炮)。為末,和苦酒塗之,紙覆住。膿化為水,神效。(《肘後方》)重舌鵝口:桂末,和薑汁塗之。(湯氏《寶書》)諸蛇傷毒:桂心、栝蔞等分。

白話文:

1.吞服5、6丸桂心,用白開水送服。沒退燒的話,再服一次。(《經驗方》)

2.跌打損傷,瘀血混濁,身體疼痛:將桂皮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錢。(《直指方》)

3.乳房腫脹疼痛:桂心、甘草各二分,烏頭一分(炮製過)。研磨成粉末,用苦酒調和後塗抹於患處,再用紙覆蓋住。膿液化為水,藥效顯著。(《肘後方》)

4.舌頭腫脹、鵝口瘡:桂心末,和薑汁調和後塗抹於患處。(湯氏《寶書》)

5.各種蛇類毒傷:桂心、栝蔞等分。

為末,竹筒密塞。遇毒蛇傷,即敷之。塞不密,即不中用也。閉口椒毒:氣欲絕,或出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新汲水一、二升。(《梅師方》)中鉤吻毒、解芫青毒:並煮桂汁服。

【主治】搗碎浸水,洗髮,去垢除風(時珍)。

白話文:

研磨成藥末,用竹筒塞緊。遇上毒蛇傷,就敷上它。如果塞的不嚴密,就不起作用。閉口椒毒:氣息快要斷絕,或者吐出白色泡沫,身體冰冷。趕快煎服桂花汁,再喝下一、二升剛打上來的井水。(《梅師方》)中鉤吻毒、解芫青毒:都煮桂花汁服用。

【主治】搗碎,浸泡在水裡,拿來洗頭髮,去除污垢,去除風邪(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