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四卷 (28)
草部第十四卷 (28)
1. 豆蔻
宗奭曰:草豆蔻氣味極辛微香,性溫而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麴櫱、甘草、生薑同用也。
杲曰: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
震亨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或濕痰鬱結成病者,亦效。若熱鬱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必用梔子之劑。
時珍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附方】舊一,新九。
心腹脹滿短氣。用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薑湯,調服半錢。(《千金方》)胃弱嘔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薑半兩,水一盞,煮取汁,入生薑汁半合,和白麵作撥刀,以羊肉臛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濟》)
霍亂煩渴:草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水煎服之。(《聖濟總錄》)虛瘧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麵裹煨熟,連面研),入平胃散二錢。水煎服。(《經效濟世方》)氣虛瘴瘧,熱少寒多,或單寒不熱,或虛熱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半盞服。
名果附湯。(《濟生方》)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而小便多,不能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棗肉二枚。水三盞,煎一盞,溫服。(《醫方大成》)
脾腎不足:草果仁一兩(以舶茴香一兩炒香,去茴不用),吳茱萸(湯泡七次,以破故紙一兩炒香,去故紙不用),葫蘆巴一兩(以山茱萸一兩炒香,去茱萸不用)。上三味為散,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鹽湯下。(《百一選方》)
赤白帶下:連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塊。麵裹煨焦黃,同面研細。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衛生易簡方》)
香口闢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方》)
脾痛脹滿:草果仁二個。酒煎服之。(《直指方》)
花
【氣味】辛,熱,無毒。
【主治】下氣,止嘔逆,除霍亂,調中補胃氣,消酒毒(大明)。
白話文:
豆蔻
草豆蔻氣味辛辣帶點微香,性溫,能很快地驅散體內寒氣。體虛食慾不振的人,可以將它和木瓜、烏梅、縮砂仁、益智仁、麴櫱、甘草、生薑一起服用。
風寒邪氣入侵胃部,導致心口疼痛的人,宜將草豆蔻煨熟後服用。
草豆蔻性溫,能散除滯氣,消除胃部的痰濁。如果明確知道是受寒邪侵襲,或吃了寒涼食物導致胃脘疼痛,就可以用它溫散寒邪,效果如同敲擊鼓面般迅速。對於濕痰鬱結引起的疾病,也有效。但若是熱邪鬱結,則不可服用,以免加重體內燥熱,此時應使用含有梔子的藥方。
豆蔻治療疾病,是利用其辛熱溫散的特性,能進入脾胃經絡,去除寒濕,疏通鬱結,幫助消化。南方地區地勢低窪,山嵐瘴氣盛行,飲食又多酸鹹之物,因此脾胃常有寒濕鬱滯的毛病,所以當地人經常食用豆蔻,與其飲食習慣相宜。但過量服用也會助長脾胃之熱,損傷肺氣和眼睛。也有人說,豆蔻和知母一起服用,可以治療瘴瘧引起的寒熱交替,因為一陰一陽,互相調和,避免偏盛一方而有害。草果善於治療脾胃寒邪過盛,知母則善於治療胃火過盛。
以下是一些使用豆蔻的古方:
心腹脹滿氣短:用草豆蔻一兩,去皮研磨成粉,用木瓜和生薑湯送服半錢。
胃弱嘔吐不食:用草豆蔻仁兩枚,高良薑半兩,加水一盞煎煮取汁,加入生薑汁半合,和入白麵做成麵餅,再用羊肉湯煮熟,空腹食用。
霍亂煩渴:草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水煎服。
虛瘧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用麵粉包裹煨熟,連同麵粉一起研磨),加入平胃散二錢,水煎服。
氣虛瘴瘧,發熱少而寒邪多,或僅有寒邪無發熱,或虛熱無寒邪:用草果仁、熟附子等量,加水一盞,生薑七片,大棗一枚,煎至半盞服下。
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僅有寒邪無發熱,或大便稀溏而小便量多,不能進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錢半,生薑七片,大棗肉兩枚,加水三盞,煎至一盞,溫服。
脾腎不足:草果仁一兩(用舶茴香一兩炒香後,去除茴香不用),吳茱萸(用湯泡七次,再用破故紙一兩炒香後,去除故紙不用),葫蘆巴一兩(用山茱萸一兩炒香後,去除山茱萸不用)。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十丸,用鹽湯送服。
赤白帶下:連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塊,用麵粉包裹煨至焦黃,連同麵粉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每日兩次。
香口除臭:豆蔻、細辛研磨成粉,含在口中。
脾痛脹滿:草果仁兩個,用酒煎服。
【豆蔻的藥性】辛,熱,無毒。
【主治】行氣,止嘔逆,治霍亂,調理脾胃,消除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