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三卷 (7)
果部第三十三卷 (7)
1. 沙糖
(《唐本草》)
白話文:
唐本草
二月採。生河西、隴右。苗如麥苗,莖似麻,高二尺許,葉圓而光滑,狀如豌豆莢而大之數十倍,闊二三寸,長四五尺,花黃色。
開花則採去花,暴幹。
採時,勿令折斷,破損。
主治少腹冷痛、積聚、腹脹、痢疾、妊娠破胎。炒取香黃者,主治產後血痢。
【集解】恭曰:沙糖,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瑞曰:稀者為蔗糖,乾者為沙糖,球者為球糖,餅者為糖餅。沙糖中凝結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者,為糖霜。
白話文:
【集解】恭先生說:沙糖,在四川、西部邊疆和江東一帶都有。它是把甘蔗汁榨出來後,經過煎煮而成的,呈紫顏色。瑞先生說:稀的叫蔗糖,乾的叫沙糖,成球形的叫球糖,成餅狀的叫糖餅。沙糖凝固後堅硬如石,打碎它像沙子一樣,晶瑩剔透,白色的,叫糖霜。
時珍曰: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汁過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為蔗糖,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也。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今之貨者,又多雜以米餳諸物,不可不知。
【氣味】甘,寒,無毒。
恭曰:冷利過於石蜜。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是一種紫色的糖。這種製作方法來自西域,唐太宗時纔派遣使者傳授其製作方法進入中國。用甘蔗汁過濾樟木水槽,然後煎煮而成。透明的糖是蔗糖,凝結成有沙子的糖是沙糖。用漆器盛裝的糖,像石頭、像霜、像冰一樣的,分別是石蜜、糖霜和冰糖。紫糖也可以融化,做成鳥獸果物的形狀,以充當席上供品。現在出售的糖,又多半摻雜了米粉、餳粉等東西,不可以不知道。
【氣味】甘,寒,無毒。
恭曰:冷涼銳利,超過石膏、蜂蜜所產生的涼感。
詵曰:性溫不冷。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䘌。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與葵同食,生流澼;與筍同食,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
白話文:
他說:性溫不寒。吃太多會讓人心痛,長蟲,消瘦肌肉,損壞牙齒,引發疳積。與鯽魚一起吃,會導致疳積蟲;與葵菜一起吃,會引起腹瀉;與筍一起吃,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身體沉重,無法行走。
【主治】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瓶封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者,絞汁服,甚良(大明)。和中助脾,緩肝氣(時珍)。
白話文:
【主治】心腹因燥熱而腫脹,口乾口渴(《唐本》)。滋潤心肺、大腸的熱性,解酒毒。十二月中把瓶子封存在窖肥桶中,患有天生熱性發狂的人,絞汁服用,效果很好(大明)。調和中氣,幫助脾臟,緩解肝氣(時珍)。
【發明】宗奭曰: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今醫家治暴熱,多用為先導;兼啖駝、馬,解熱。小兒多食則損齒生蟲者,土製水,倮蟲屬土,得甘即生也。
震亨曰:糖生胃火,乃濕土生熱,故能損齒生蟲,與食棗病齲同意,非土製水也。
白話文:
【解釋】宗奭說:甘蔗汁性清涼,所以要費力煎煉,才能變成紫黑色。現在醫生治療暴熱症狀,大多用甘蔗汁做主藥方;同時吃些駱駝和馬匹較溫熱的東西,以緩解熱性。但小兒過量吃甘蔗,就會有損傷牙齒,產生蛀蟲的危險,這是因為甘蔗性質屬土,蛀蟲也屬土,甘蔗味甘,蛀蟲得到甜味便滋生。
震亨說:糖能生胃火,這是因為濕土生熱,所以會損害牙齒而生蠹蟲,與食用棗子而得齲齒的道理相同,並非是土製的水。
時珍曰:沙糖性溫,殊於蔗漿,故不宜多食。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為調和,徒取其適口,而不知陰受其害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故治脾胃及瀉肝藥用為先導。本草言其性寒,蘇恭謂其冷利,皆昧此理。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白糖性質溫和,與甘蔗汁不同,所以不應該多吃。將它與魚、筍之類的食物一起吃,對人體都沒有好處。現在人們常常用白糖來調和食物的味道,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卻不知道暗中受到它的危害。但是白糖有調和脾胃、緩解肝氣的作用,所以在治療脾胃疾病和瀉肝作用的藥物中,常常把它作為引導藥使用。本草綱目中說白糖性寒,蘇恭說它冷而利,這些都忽略了白糖的真正作用。
【附方】舊一,新五。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玄方》)
腹中緊脹: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過再服。(《子母秘錄》)
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日二服。(劉提點方)
白話文: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烏梅一顆,水二碗,煎成一碗,隨時喝它。(《摘玄方》)
腹中緊脹:白糖用酒三升煮沸,服用。不可再服用。(《子母祕錄》)
痘瘡不結痂:沙糖,用剛取來的水一杯調勻服用(也可以用白湯調勻),一天服用兩次。(劉提點方)
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玄方》)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要方》)
白話文:
虎傷人瘡:
使用一碗水化開的沙糖,內服外塗。
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 將沙糖和薑汁等分,混合後慢慢煎煮二十沸,每次嚥下半匙,即可見效。
食用韭菜後口氣有異味:用砂糖可以消除。(《摘要方》)
2. 石蜜
(《唐本草》)
【釋名】白沙糖。
恭曰:石蜜即乳糖也,與虫部石蜜同名。
白話文:
釋名:白砂糖
恭曰:石蜜就是乳糖,和昆蟲類的石蜜同名。
時珍曰:按:萬震《涼州異物志》云:石蜜非石類,假石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則凝如石而體甚輕,故謂之石蜜也。
【集解】志約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萬震的《涼州異物志》中記載,石蜜並不是石頭類的東西,只是借用石頭的名稱而已。其實它是用甘蔗汁熬煮後,再拿去曬乾,就會凝固得像石頭一樣,但重量很輕,所以稱之為石蜜。
繁體中文:
【集解】志約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集解】志約說:石蜜產於益州和西戎,是用沙糖煎熬提煉而成的,可以做成餅或塊,顏色黃白。
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塊,作餅堅重。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於蜀。
詵曰:自蜀中、波斯來者良。東吳亦有,不及兩處者。皆煎蔗汁、牛乳,則易細白耳。
白話文:
恭敬地說:石蜜用清水、牛奶、米粉和成麵糰,煎炸成塊,製成堅實厚重的餅。西戎地區運來的石蜜餅品質較佳,江左地區也有生產,大概比蜀地生產的石蜜餅好。
:「詵曰:」從蜀地、波斯來的糖很好。東吳也有,但比不上蜀地和波斯來的。這些糖都是用甘蔗汁、牛奶煎製而成的,所以比較細白。
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處皆次之,煎煉以型象物,達京師。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包,外用石夾埋之,不得見風,遂可免。今人謂之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謂之捻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白話文:
宗奭說:石蜜,以四川、浙江所產的最佳,質地醇厚。其他地方所產的均屬次品。煉製成形,運送到京城。到了夏季及連日陰雨時,石蜜會自然分解。當地人就用竹葉和紙包裹起來,外面用石頭夾起來埋藏,不能接觸到風,就可以避免分解。現在的人稱它為乳糖。那製作成餅狀,黃白色的,叫做捻糖,比較容易分解,入藥的量也較少。
時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
白話文:
李時珍說:石蜜,就是白砂糖。凝固結成餅狀塊狀,像石頭一樣的,叫做石蜜;輕飄飄白花花的,像霜一樣的,叫做糖霜;堅硬潔白,像冰一樣的,叫做冰糖;這些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精緻程度的不同而已。用白砂糖溶化後,用模具印成人物、獅子、大象等形狀的,叫做饗糖,《後漢書注》裡提到的猊糖就是這種。用石蜜和各種果仁,以及橘子皮、縮砂、薄荷等材料,做成餅狀塊狀的,叫做糖纏。用石蜜和牛乳、酥酪做成餅狀塊狀的,叫做乳糖。
皆一物數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云: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大曆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
白話文:
這些都是一種東西的形態變化。唐本草明確地說,石蜜是由煎煮的蔗糖製成的,而其他的註解都認為乳糖就是石蜜,這顯然是錯誤的。根據王灼的《糖霜譜》記載,古人只喝甘蔗汁,後來將甘蔗汁煮成蔗糖,再曬乾製成石蜜,唐朝初期用甘蔗釀酒。而糖霜是從大曆年間開始的,當時有位名叫鄒和尚的人,來到四川遂寧的傘山居住,開始傳授糖霜的製作方法。因此,甘蔗在各處都有種植,但是隻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纔有冰糖,其他地方的糖顆粒碎、顏色淺、味道淡。
惟竹蔗綠嫩味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甕,其中品色亦自不同。惟疊如假山者為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塊又次之,沙腳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為上,深琥珀色次之,淺黃又次之,淺白為下。
【氣味】甘,寒,冷利,無毒。
白話文:
只有竹蔗翠綠嫩滑、味道濃鬱,用它來製糖是最好的,而西蔗次之。每甕糖霜,其中的品質和顏色都不一樣。其中,疊如假山的是最好的,團狀枝條次之,罐裝和以甕裝的又次之,顆粒小的糖霜又次之,而糖腳是最差的;紫色和水晶色的糖霜為上等,深琥珀色的次之,淺黃色的又次之,淺白色的最差。
**味道:**甘甜 **性質:**寒涼,有清熱利尿之效 **毒性:**無毒
【主治】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治目中熱膜,明目。和棗肉、巨勝末為丸噙之,潤肺氣,助五臟,生津(孟詵)。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心腹部位灼熱脹滿,口乾口渴(《唐本》)。治療眼睛有熱膜,改善視力。將棗肉、巨勝末研成粉末,做成丸劑含服。能滋潤肺氣,幫助五臟保健,生津液(孟詵)。滋潤心肺乾燥燥熱,治療咳嗽、化痰、解酒、和中、調理脾胃、舒緩肝氣(李時珍)。
【發明】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則害必生於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東北地下多濕,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氣之厚薄不同耳。
白話文:
【解釋】:震亨說:石蜜甘甜,喜入脾。吃得越多,對脾臟的危害越大。西北地區地勢高燥,石蜜對身體有益;東北地區地下潮濕,吃了石蜜的人沒有一個人不生病的,這也和人的體質強弱有關。
時珍曰: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藥勝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則助熱、損齒、生蟲之害同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石蜜、糖霜、冰糖,比起紫沙糖來說,藥性比較平和,功效相似,入藥更好。但是它們都不涼爽,如果長時間吃的話,也會引起上火、損害牙齒、生蟲等危害,與紫沙糖是相同的。